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平和为艺绘天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位恣意山水的画家,将自然景观诉诸笔端,不浮夸,不刻意,着力展现自然之美,这便是郑生福的写意风格。欣赏他的画作,你不需要需找美的落脚点,因为处处皆美,处处入心。
秉笔丹青心系故乡
含蓄而不失虔诚,矜持而不失谦和,严肃而不失灵敏…--初见生福先生,凝视他深邃的眸子,我们似乎找到交谈的话题。
出生在农村的郑先生,自幼喜欢涂鸦,有着较高的绘画天赋,然受家庭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局限,难以找到有效的学习途径,唯有报刊的一些插图,是他获取一些绘画知识的资料,其时,他甚至连宣纸都没见过,但是,他对绘画的浓厚兴趣成了不断探求的动力。
郑先生讲到:“在1983年,那时的我非常向往当个画家,便独自背包外出写生,到了黄山和九华山,身上带了80块钱,这钱对于家境不宽的我来说已算一笔不小的数目;待了11天,回到安庆时钱已经用光。从安庆坐车到家要7毛钱,而身上仅剩5毛几分钱,只好坐车到离家最近的那一站,再走路回去。艰难的求学经历让我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树立了我人生追求方向,坚定了绘画创作信念。”回忆往昔,郑先生脸上浮现出抑或遗憾,抑或感慨和怀念的神态。郑先生的良师是其绘画的启蒙老师,一位有着深厚学养和绘画功底的耄耋老人,向其受教仅半年就去世了,然半年的学习,却奠定了郑生福先生未来绘画的基础。
郑生福先生还坚持读诵唐诗宋词,感受其意境之美。而灵山秀水的家乡一直是他山水画创作的原始灵感和重要的力量源泉。
水墨浅绛古朴雅致
山水画家是以山川为主要描绘对象,山水画自隋唐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传统上分为青绿、水墨、浅绛、没骨等诸类。
郑先生的画以水墨浅绛为主,也画一些青绿重彩。他喜欢水墨的朴素,对水墨山水有―定的见解。水墨画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在明清及近代占据了主流。水墨画以书写为语言特征,充分发挥笔墨纸和水的功能,具有纯粹朴实的美学意义,中国人一直有朴素净洁的欣赏情趣和传统,水墨与宣纸的接合就具有这样的表现功能。“我为什么喜欢水墨山水?因为通过水墨和纸的交融能够感知山水画的本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画归根结底还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融入自然,发现美并用我的方式去表现。”在其山水画作品中,他用不同的审美角度和观察力,发现美,表现美,并注入些现实元素,平淡而质朴。
远师古人近师造化
秋冬季,是郑先生灵感的最佳时间。他扛起画板背着行囊,行走在名山大川,享受着追求艺术带来的甘苦。古人云“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要创作出感人的作品,首先是要感动自己,以情入景,以景造境,以境达情,以情感人。
“黄山所有地方我都走遍了,心中有一个完整印象,黄山不好画,黄山太美,在表现这种美的时候,度的把握很重要,稍不慎就会媚俗。画黄山较好的还是前辈新安画派的画家,现代画黄山的画家画的还是些表面。”郑生福先生眼中的写生,不在乎你画得多少,在于对自然的体会,从自然中寻找出一些朴素新颖的形式;师古人,还要师造化,最终还是画自己的感受,即师心。
谈到师心,郑先生曾说过,他有十多次去太行山写生,只在近两年才画了一些描绘太行山的作品;第一次从太行山写生归来,竟有许多年未创做过有关太行山的作品,因为感觉还没有深入进去,未能真正了解太行山的包容和博大,还没能真正融入到太行山的灵魂中。这就是郑先生的师心境界。
自然素雅还原本真
郑先生临摹过宋、元、明、清等大师的经典作品,其笔下山水清新典雅、气韵生动。他用传统笔墨加之自身的感悟,经过反复探索、实践、尝试和创造,使其作品赋予了山水的永恒精神,达到―种自然素雅、栩栩如生的境界!
“我是一个很较真的人,似乎缺少些变通,艺术的真谛是‘真善美’,我笃信不疑并践行之;中正为大道,大道能久远。在结构形式和笔墨语言上不求奇求新,严肃为之。”郑先生的作品画面构图变化不多,少奇险之境,在笔墨语言表达上,不求强烈醒目,注重意境的营造。古人云:怪癖之形易做,做之―览无余。寻常之景难工,工之频看不厌。
朴素是大美,须用心灵去发现,须从本质去欣赏,还原本真的自然,用自己的语言与其沟通,将自身放逐其中;这就是郑生福先生对人生,对社会,对艺术的态度。
书画道义 笔底皆情
不同时代,画家辈出。而郑先生比较喜欢和欣赏北宋早期李成、范宽两位画家。他认为作为院体画家的代表,他们不仅成就了中国山水画高峰,还开启了中国山水画的未来。何为院体画和文人画?郑先生认为院体画多指唐以后的宫廷或官方画院的画家作品,目的是宣扬皇权,体现皇恩,兼有助人伦、成教化的社会作用;而文人画多指有闲阶层、失意文人或士大夫遣性作品,很多失意文人借水墨宣泄委屈、不满,更多表达的是个人情感。作为一个画家对社会应当是有责任的。
对自己的家乡,郑先生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熟悉,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皆激发了他极大的创作灵感。“我始终愿意画小地方,如果能把小地方朴实平凡的景色上升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种美的艺术形式,我可能会走的更远。”作为一个山水画家,让更多的人欣赏到祖国山河之美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眷恋家乡的游子,他希望未来能有一次“回望家乡”的个人山水画展,让更多的人能看见家乡的平凡山水在他眼中的不平凡。
谈及郑先生的画风,他谦虚地说目前尚处在一个新的探索期。他认为画风的形成是一个画家所必须的,但要顺其自然,各方面都要积淀到_定程度,方形成个人风格,绘画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学识修养、情趣情操、人生态度、生命个性的综合体现,画如其人。他说:“现阶段我的画风受益于传统文人画,十分重视生活感受,细心观察自然,不囿于古法,不以再现前人意境情调为满足,在探索自然山水表现的过程中,分别以激情洋溢或深情含蓄的笔墨语言,丰富自然的表现和意境的创造,形成清新雅致的风貌;我追求的山水画应是境平淡而意幽远。古人寄情山水是表达仁智之乐,我希望通过描绘家乡的―草一木来歌颂自然万物的养育之恩。老子曰‘天地有大美’,我愿用手中的画笔代言之。”
郑先生的创作态度,刘永生教授曾以“清正平和,弘毅道远”八字形容之。清正平和是他的画风,弘毅道远是他为人为艺的态度。论语有言,“君子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在为人为艺上不贪奇讨巧,更不善于迎合,认真对待每一幅画,尽管在艺术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他却乐此不疲。
他的花鸟画,看似笔墨无痕,实则平湖惊鸿。而其白描、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娴熟的工笔与写意结合的表现手法,将作品的物象、意象、境界、空间、气韵等艺术元素表现得颇有韵味。
他以熊猫为主题的画作,让熊猫的各种憨逗的形态跃然纸上。熊猫细绒的毛发,需要较高的技巧,及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才能达到,正如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魏学峰先生所评价的:“他笔下那神肖、活灵活现的大熊猫,是世界公认的自然遗产”活化石”,是被视为国宝的瑞兽,也是志才作品最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