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双重属性的“过程与方法”的建议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双重属性的“过程与方法”的建议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于双重性的过程方法”的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朱彩兰在《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其中,“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目标区别于传统课程目标的重要标志,因为它具有过程性和结果性的双重属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设计与描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时,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过程性属性,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保证学生经历过程,在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获得体验,而且要侧重学习过程的描述要与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相关,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与内容具体结合,过程才能落到实处。

构建教师培养和培训相融合的新型体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耿申在2012年12月19日《现代教育报》上撰文认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需要大胆改革教师培养和培训机制,构建新型的教师教育体系,不仅要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和多元的教师教育新渠道,而且要打破原有的以师范院校为核心的相对封闭的教师教育系统,形成一个有综合性大学参与竞争的开放性系统,形成教师来源的良性竞争的局面。为了打破教师培养和培训分离的状态,实现培养和培训的全面融合,可以尝试师范毕业生在大学学习和在学校任教之间建立一种过渡教育系统,使“新任教师”摆脱从“不会教学”到“胜任教学”的艰难过程,能够直接成为“胜任教师”。

“全球化”催生当代教师观念的变革与能力的提升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潘涌在2012年12月19日《光明日报》上撰文认为,“全球化”催生人类教育从适应现在到创造未来、从满足已有到颠覆既成、从遐想到重构,这种全球化与人、与教育变革之间内在的深度逻辑关系,不但催生着当代教师知识价值观的变革、教育目的观的变革、教师角色观的变革,而且也对教师的思想创生力、课程开发力和语言表达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课程开发力方面,要求教师养成以“全球化”课程理念为核心的对特色课程的开发,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既强调分析综合、批判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调跨越各主要学习领域的较高的课程融合标准,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外部世界和多元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力和理解力。

推进高中课改要着眼能力培养和学校课程重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周彬在2012年11月15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深入推进高中课改,对课改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层面,而应上升到学生的经验与能力的层面,实现高考与课改的对接。另外,课改要走进学校教育的现场,还要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和重构,建设开放的课堂,以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容纳多元的课程体系。作为老师,要认识到课改不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上做简单的加法,而是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改革,当我们从课程的角度审视教学时,就要做到能够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遵循知识的理性逻辑与学习的实践逻辑,重构教学内容。

教师须具备研究学生的意识与能力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丽华在《教师月刊》2012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有想法或形成自己的想法,是真正学会的标志,学生的学习是以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围绕学生的想法,教师需要研究如何发现和捕捉学生的想法,研究在教学中教师有没有为学生想法的产生提供机会、时间和空间,研究学生的家庭生活经验、社区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有何关联,研究学生的想法、教师的想法、作者的想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且如何认识它们的不同。学生需要发展和引导,但不能强制他们按照既定的要求行事,作为教师,应该树立最基本的研究学生的意识和能力。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