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14-01

民族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 改变对“创新”一词的认识

一谈起“创新”,人们就会认为这是科学家的事,不是学生们所能做到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创新”一词的本意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和东西”。所以只要是搞出新奇的事物都属于“创新”的范畴,它不论事物的简单与复杂。如:造出第一颗卫星、第一颗原子弹、第一台计算机是创新,因为它们是前人没有过的。瓦特发明了蒸气机是创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是创新,吴承恩写出神话小说《西游记》是创新。同样,原始人利用棍棒橇起大石头是创新;一个幼儿当他要拿到放在桌子上苹果,够不着时而他搬一张凳子也是一个创新;在孩子的语言中出现一个新的词汇是创新;当孩子在作业时想到了一种别人没有想到的解法也是一种创新。综上所述,创新是不分年龄、能力大小都能做的事。所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为了激发每个儿童的创新潜能,使每个儿童的天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发挥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之有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2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思想下的教育格式,摒弃那种“重结论、轻过程”“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重求同思维的培养,轻求异思维的培养”的教育观念。必须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乐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2.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兴趣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动力。一个人只有对他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全神贯注、集中精神进行思考,他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的教学语言,灵活的教学方法,难度适当的题目,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同学们,大家喜欢听故事吗?(回答:喜欢)老师讲个故事给大家听,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给小和尚听,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给小和尚听……讲到这里时有的学生开始笑了起来。笔者问学生,这个故事你听过吗?你能够接着讲下去吗?这个故事讲的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回答:这个故事讲不完,因为总是这几句话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在数学王国里,有这样一种小数,从小数部分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总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

2.2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勇于创新

在一个民主、和谐、宽松、信任的课堂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①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甚至是别出心裁的念头,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思维过程是有价值的。②教师不能采用严厉的话语批评学生,更不能取笑或讽刺学生,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思维过程中那些不准确的或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加以纠正,而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一概否定。③改“重共同发展、轻个性培养”的思想。过去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品质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无视学生个体显露出来的某些素质优势,一律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个体、实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素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设计和安排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机会。从而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2.3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善于创新

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人们在学习中总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它就有可能对思考其他问题时产生阻碍作用。在遇到难题、苦苦思索仍不得要领时,换一种角度思考,往往会将问题解决,这就是发散思维所起的作用。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题目主要有四种:一是判别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是不是?”“对不对?”要求学生对是非作出判断。这类问题,在思维方面的要求很低,难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二是叙述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是什么?”“怎么样?”要求学生通过记忆、背诵作出叙述性回答。这类问题训练的主要是学生的记忆力,在思维方面要求不太高,同样不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述理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为什么?”要求学生说出思维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类问题的回答,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再现,有的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推理的结果。因此,它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判断、推理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乃至创新能力。四是扩散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对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还想到了哪些可能性?”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设计一些新颖的述理性和扩散性的问题。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同学们学习很认真,把一只在花园里吃草的小兔子给引来了,(教师在黑板上贴一只小兔子的图形)小兔子对大家说:“我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回答“不是”)这时又来了一只同样的小兔子,(教师在黑板上又贴了一只小兔子)小兔子对同学们说:“两只小兔子怎样摆放就可以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呢?”这时学生上黑板摆放图形,学生摆出了头对着头、脚对着脚、耳朵对着耳朵、尾巴对着尾巴四种形状,教师接着问:“还有别的摆法吗?”让学生再试着摆一摆,学生经过操作,理解了:两个一样的图形可以摆成无数种轴对称图形,只是对称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相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得出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保持得长久得多。

总之,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我们广大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教学环境,让他们乐在学中、创在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