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中医截断扭转之法(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中医截断扭转之法(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截断扭转 姜春华 临床经验 中医治法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医学史证明,临床医学的中心目标主要突出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不断提高疗效,二是尽可能缩短病程。祖国医学的科学性,就在于重复验证的临床实践中产生了严密的理论体系,而理论又能进一步指导临床,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恩师姜春华曾说:时代的发展对现代中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临床中,单独用中医中药能不能抢救危急病人?能不能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腹症?能不能快速止血、快速退热、快速止痛?能不能抗休克?抢救的疗效和速度与西医相比如何?现在看来,中医药的巨大潜力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因此,要求我们对传统理论和治疗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新的创新和突破,有更多特效的治疗手段。1978年,姜春华发表了“时代要求我们治疗温病要掌握截断方药”的文章,在中医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截断扭转,是中医现代化百花园中绽放异彩的奇葩。值此姜师百年寿辰,重温并深入研究他倡导的截断扭转的学术思想,是对这位当代名医最好的纪念和缅怀,对探求现代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1 截断扭转的渊源

1.1 《内经》对截断扭转的论述:截断扭转的指导思想是早期控制病情,快速截止疾病的发展蔓延,以求提高疗效,缩短病程。这个指导思想在《内经》中已有充分的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所谓“疾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正是对急性病宜早期快速截断的重要启示。《素问・八正神明论》也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这里强调的“救其萌芽”,也即早期的截断扭转。由此可见,及早采用截断扭转的治疗方法极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控制病邪深入,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正气的过度损耗。若因循失治,或耽误早期时机,则病邪步步深入,进逼五脏而致病情恶化。此外,快速取效的方药在《内经》中也早有记载。如用“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治尸厥,“不能饮者灌之,立已”;臌胀,则“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治“败疵”

(胁痈),取“蘸范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尸厥、臌胀、败疵均属危急重症,而《内经》采用之方药,有截病救急、扭转危势之效。

1.2 其他医家对截断扭转的论述:历代医家中有截断扭转思想的也不乏其人。如金・张子和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他所极力推崇的汗吐下三法,就是快速截断祛邪法。明清时期的一些温病学家观察到由特殊的致病因素引起的呈流行性、快速发展的外感热病,强调攻击性治疗,以快速控制、扭转疾病的发展,这无疑是对温病治疗的创新突破。如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患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刘松峰在《松峰说疫》云:“所以瘟疫用药,按其脉症,真知其邪在某经,……单刀直入,批隙导寂。”他们在治疗上强调单刀直入祛除病原,认为无邪不病,邪气为本,发热为标,故“但能治其邪,不治其热而热自已”。这已经是截断急性传染病病原的学说了。

2 截断扭转的定义

姜春华教授总结了前人的理论,明确地提出了“时代要求我们掌握截断扭转方药”的观点,对现代中医临床的学术创新、提高疗效水平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根据姜师的学术思想,归纳截断扭转的基本定义:截断是指采取果断措施和特效方药,直捣病巢,迅速祛除病原,杜绝疾病的自然发展和恶化;如不能急速祛灭病因,也要断然救危截变,拦截病邪深入,尽可能阻止疾病突变,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制造条件。扭转是指控制扭转病势,使之向好转的方向发展。具体地说,是急速通过纠正邪正比势和病体动态的治疗手段,使病情由危转安,由重转轻,由急转缓,由逆转顺,进而邪退正复,转入坦途。

截断与扭转的关系:“截断”重在痛击阻断,拦截病邪急速传变,针对病邪而言;“扭转”是指控制病态趋向,挽转病势进展,脱离危重病情,针对病势而言。姜师还生动地形容“截断”好比摧陷廓清,扫荡涤穴,顿挫病邪;“扭转”恰似逆流挽舟,峻峰急迥,纠正颓势,化险为夷。在临床上,两者常常相携并用,协同互补,是截断病邪、扭转病势、迅速纠正病理状态、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方法。

3 急症的截断扭转

急症是指某些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危急症状和体征,它具有发展快、变化速、来势凶、病势重、威胁大等特点。急症的表现在于“急”,治疗手段要求“速”,因此用截断扭转法救危截变,快速控制病情,阻止疾病的发展蔓延,对于急症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介绍姜师在急症临床中常用的一些截断扭转方法。

3.1 汗散驱邪: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鼓动发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透解的治法。外感风寒,宜麻、桂之类辛温发散,外感风热,宜银翘、桑菊之类辛凉透解;外感暑湿,宜藿、佩、香薷之类祛暑驱浊。对于时行流感引起的咽痛高热,姜师常用大豆卷、薄荷、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蒿、贯众、鸭跖草、马勃、蒲公英、酢浆草、茅莓根等清透之剂,使体若燔炭者,汗出而散。姜师认为,邪初入表,汗而发之,截邪于初,善治者治皮毛,这是最积极的截断驱邪法。特别是流感高热,是急症的最早表现,及早快速有效的汗散驱邪,解退高热,是截除表证,阻止病邪人里的最主动的措施。

3.2 苦寒直折:对于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急性肝炎、菌痢、肺炎以及某些内脏器官的急性感染等,来势遽急,传变迅速,姜师的治疗原则是早用大剂量清热解毒药,苦寒直折,截除病原。因为这些疾病的主要病理是热毒,即使初起有恶寒发热的表证,也不必专于解表,宜急速清热解毒,热毒除则表证自解,并可及早截断病邪漫延的通路。正如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表证》中说:“凡见表证者皆里证郁结,浮越于外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断无再发汗之理。”如对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即用大量清热解毒药如大青叶、银花、半枝莲、草河车、龙胆草,不仅表证可除,而且可由发热期越过低血压期、少尿期,呈现直接进入恢复期的良好效果。只要“感染”一经控制,作为菌血症、毒血症反应出现的恶寒发热可以即时消失,而且不复出现里证。又如菌痢,经临床观察,初起即用苦参、秦皮、白头翁苦寒直折,清除肠间热毒,疗效较为满意,大大缩短了病程。目前,中医对于治疗温热病,除了运用辨证施治方法外,还筛选了不少针对特异病原体的中医病因疗法。例如,具有良好抗菌、抗病

毒作用的中草药,如苦参、白花蛇舌草、穿心莲、螃蜞菊、一枝黄花、黄连、黄柏、黄芩、山栀、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四季青、鱼腥草、紫花地丁、马鞭草、知母、白头翁、马齿苋、地锦草、土茯苓等。临床实践证明,对急性重症温病早期大剂量使用清热解毒药,苦寒直折,能有效地截灭病原,阻止感染发展。又如对热性大出血患者,姜师常用顿挫疗法,即苦寒降戢剂。曾治一女青年患二尖瓣狭窄肺静脉郁血而大吐血,面赤、颧红、唇红、脉洪大、便秘,用生大黄、黄柏、黄连,苦寒直折,大便通,吐血立止。

3.3 通腑攻下:攻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直捣黄龙,引而竭之,截除病邪,使停留蕴结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下泄而出,因此是重要的截断性手段。姜师临床擅用此法治疗危急重症。如脑溢血痰热风火内煽、阳闭便秘者用涤痰通腑法急下夺实,截断扭转,常能使风火痰热随大便而泄,清窍得清,神志复苏,转危为安。冠心病心绞痛便秘者用通腑法亦能立即减缓心血管压力,截止心绞痛,预防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体内代谢产物不能排出,可发生尿毒性肠炎、尿毒性心包炎、尿毒性肺炎,引起神昏谵语、恶心呕吐、发热,姜师用通腑泄浊法使积聚的毒素从肠道排出体外,从而使患者神清呕止,肾功能也明显好转。姜师还用本法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等急腹症,荡涤腑实,疏通壅滞,常使痛随利减,随泻随安,立收截断扭转之效。至于温病下不嫌早,通利驱逐病邪,截阻热毒蔓延;伤寒阳明腑实,釜底抽薪,夺火以救阴等法,更显示了攻下法对急性热病截断扭转的疗效。姜师攻下截断药首推大黄。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人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推陈致新,而安五脏,谓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称。姜师用生大黄可至50g,用生不用熟,更不取炒用,认为炒后则药性大变,无截断之力;若大便已通仍需续用大黄者,可将大黄先煎,减其峻攻之势,仍能净腑搜剔余邪,堪为妙法。

3.4 活血破瘀:姜师早在七十年代就创制了著名的活血化瘀十八法,即活血清热法、活血解毒法、活血益气法、活血补血法、活血养阴法、活血助阳法、活血理气法、活血攻下法、活血凉血法、活血止血法、活血开窍法、活血利水法、活血化痰法、活血通络法、活血祛风法、活血软坚法、活血攻坚法、活血祛寒法。这些配伍法比较完整地归纳了活血化瘀的辨证运用,对血瘀证的治疗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而姜师在急症临床中活用活血化瘀破瘀之法,可截止急症的发展。

急性感染性炎症、化脓性炎症、变态反应性炎症、创伤性炎症者,凡出现高热,用清热解毒或用抗生素后发热仍数日不退,姜师即及时投入活血化瘀药,认为速用活血化瘀药能快速改善病变部位的微循环,使抗感染药物容易渗透到感染病灶,加强抑菌和灭毒的作用;还能在增强机体功能、调节免疫水平、改善全身及局部的血液循环的基础上,达到快速抗重复感染、抗应激的目的。姜师认为及早将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解毒药同用,能迅速控制高热,截止发热周期,是截断扭转各种重症炎症的重要措施。

对某些特殊病原体引发的重症温病,如流行性出血热、乙脑、败血症,往往来势凶猛,传变迅速,容易出现气营两燔,且很快内陷耗血动血,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并出现休克昏迷,甚至衰竭死亡。姜师主张一旦邪初入营,即可先凉血散血,不必等出现血分症时再用血分药。如在气营阶段即用大剂量清瘟败毒饮,并加重丹参、生地、赤芍、丹皮等凉血活血破瘀药物,截邪于前,如此能控制或防止出血,如衄血、尿血等,减少或防止出现昏迷、惊厥,有利于控制高热,缩短病期。因此,及时采用凉血活血,有利于清化营热,截断病邪,可防止温热之邪入血动血、耗血劫阴,这使凉血活血的运用指征进一步扩大,并对治疗急性重症感染性疾病及缩短其病程有重要意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凉血化瘀具有抗感染和抗凝的特殊作用,可使DIC进程中断或减轻,防止昏迷休克。姜师强调,对重症温病不能仅仅见症辨证,因证施治,必须结合现代医学对特殊病原体的认识,要有预见性地先发制病,药先于症,这样不但不会引邪人里,反能主动迎头痛击,顿挫病邪,阻断截止其恶化。

3.5 消解剧痛:姜师指出,痛证是病也是症,人体各部皆可痛,但主要辨其急痛抑或缓痛。急痛多为剧痛,凡急痛皆因气血凝涩阻滞,经络闭塞,在未确定病因或已确诊,虽经治疗但疼痛剧烈不解者,定痛截痛必须果断,医者应以及时减轻或消除患者痛苦为己任。姜师常备有各类截痛方:①截头痛方:川芎12g,细辛6g,藁本、白芷、蔓荆子各9g,并辨证加减。另取全蝎、蜈蚣、沉香、冰片少量,共研细末备用,头痛剧发者用棉球蘸药粉少许塞鼻孔,头痛立止。②截胸痛方:薤白、瓜蒌各15g,檀香、降香、乳香、没药各6g,延胡索、血竭、枳壳、三七各9g,并辨证加减。另取麝香、苏合香、安息香少量,共研细末,贮小瓶中备用,心胸剧痛时即服0.5g,定痛甚效。③截胃痛方:寒痛用高良姜、制川乌、丁香、吴茱萸、荜茇、白豆蔻、桂心各6g,乌药、制香附、木香、甘松各9g。热痛用三黄汤加味:黄连、黄芩、大黄各6g,延胡索、白芍、陈香橼、枳实各9g,煅瓦楞、望江南、大腹皮、槟榔各12g。瘀痛用刺猬皮、五灵脂、当归、桃仁、三棱、莪术、九香虫、佛手各9g,枸橘李、铁扫帚各15g。另备用姜氏良附丸,用香附、高良姜、乌药、青木香研末水泛为丸,胃痛突发时吞服9g。通则不痛,姜师治痛证十分重视理气、活血之药的协同作用。如选血中之气药,有川芎、郁金、姜黄、莪术、延胡索、降香、乳香、没药;气中之血药的有香附、柴胡、木香、薤白、麝香、檀香、沉香、玫瑰花、橘红等。

3.6 截止亡血:姜师指出,大出血中医称为亡血,对生命有极大威胁,特别是大吐血、大量便血、经血崩冲,血冲如流,盈盆皆红,几至昏晕者,必须止红塞流、截止亡血。姜师认为,大出血、反复出血不止者,必有二因:一为气虚失固,血无摄纳;一为瘀阻络脉,血不循经。①凡大出血出现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自汗畏冷,倦怠昏晕,血色黯淡,舌嫩、脉细微等气虚证,姜师急用益气摄血,处方:党参、黄芪、白术各12g,白茅花、白及、地榆、艾叶各9g,大蓟草、蚕豆花、仙鹤草、侧柏叶、血见愁、墓头回、地锦草各15g,并辨证加减。另用阿胶30g烊冲,人参6g另煎冲入或代茶,常能迅速截止亡血。姜师认为,益气摄血的原理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调整血管的收缩功能,增强凝血功能,促使血管破损快速修复。②若大出血出现胸痛或腹痛,其痛如锥,胁腹或有瘕块,面灰唇紫,神情忧郁,血色紫黑有块,或鲜血与紫黯血块混杂而出,舌深红有瘀点、舌下静脉努张,脉沉涩等血瘀证,姜师即用祛瘀止血,处方:生地、大黄、生蒲黄、五灵脂、茜草、紫草、棕榈子各12g,三七、桃仁、丹皮、白及、槐角各9g,并辨证加减。女子血崩另加鸡冠花、墨旱莲各30g,以止血截红,收效快捷。姜师认为,祛瘀止血的原理主要是疏通堵塞和清除病理压迫,排除对血管挤压膨扩的异常刺激,使血流回归正道循行,从而快速修复破损的血管,恢复血管的舒缩弹性和韧性。姜师还指出,各种出血症既是瘀血的原因,也是瘀血的一种症状。大出血止后,离经之血未能排净,蓄积又成瘀血,瘀血再阻滞脉络,日后血不归经,离经外溢,出血又会复发。因此,血止后尚需选用活血祛瘀药物清除陈瘀旧血,以杜其根本。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