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句语义―语用意义的对应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句语义―语用意义的对应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语义―语用意义的对应性来看,相同的命题意义可以指向不同的言语行为意义。本文着眼于剖析相同语义内容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不同的语用意义。笔者试从语言的超载与非超载、字面意义与语用含义等方面探讨语义-语用意义的对应性,即从语义功能出发区分句子的客观描述性意义与其‘弦外之音’或‘言外之意’,以便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超载 非超载 字面意义 语用含义

ABSTRACT:From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ies of semantic meaning and pragmatic meaning,the same sentence may indicate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ontext. The writer tries to analyze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ies of semantic meaning and pragmatic meaning through excessive carrier and pragmatic implicature,so that people can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more smoothly.

KEYWORDS:excessive carrier,non-excessive carrier,literal meaning,pragmatic implicature

一、引言

语言使得人与人之间在一定的情景中顺利交往,并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由于种种缘故,往往故意言不由衷、拐弯抹角,通过字面意义间接地表达其真正含义。受话者首先应接受说话者所传递的话语意义,然后借助语境,对说话者的话语进行语用推理,从字面意义理解说话者表达的种种意义,即听话者应根据具体语境从字面意义推断出间接用意,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人有意或无意只听取字面意义,引起误解。例如:在一辆巴士上,有个小姑娘不断地吸鼻涕,这让一位老先生很恼火,于是他就对小姑娘说:“Have you got a hanky?”小姑娘回答:“Yes,but mum wouldn’’t like me to lend it to a stranger. ”

当老先生问小姑娘 “你有手帕吗?”时,她只听取了字面意义,误认为老人想向她借手帕。实际上,老人对她不停地吸鼻涕很恼火,但又不好直说,只好问她是否有手帕,以暗示她应该擦擦鼻涕,而小姑娘只理解了字面意义,造成交际失误。从这个对话可以看出,语言不但承载语义信息,还能携带语用、社会、文化等附带内容。语言具备交际功能,在这一层次上的研究不仅要涉及语言的字面意义,还要将许多语言之外的错综复杂的因素纳入研究范围,包括语言使用的规则,有关外部世界的整体知识,语言使用者和语境等 (熊学亮 1996)。

从语义――语用意义的对应性来看,笔者赞同前辈们的观点,相同的命题意义可以指向不同的言语行为意义。基于这种性质,本文着眼于剖析相同语义内容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不同的语用意义。笔者试从语言的超载与非超载、字面意义与语用含义等方面探讨语义-语用意义的对应性,即从语义功能出发区分句子的客观描述性意义与其‘弦外之音’或‘言外之意’,以便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使交际更顺利地进行下去。

二、语言的超载和非超载

传统语义学研究约定俗成的意义,即规约意义(conventional meaning),没有这种基本的规约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进行交际的。在一定程度上,语言的规约意义对于交际者来说是交际意图的载体(carrier)。传统语用学用规约和非规约来区分语言信息和附带信息,然而规约和非规约的区分往往不能清楚地在语言和非语言范畴间划出界线。因此,我们把这两种信息分别用正常负载(正载)和超度负载(超载)两个概念来表示(熊学亮 1996)。语义学研究语言的正载部分,而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超载部分的社会心理依据,这种依据被称作认知语境,它可以帮助语用者理解语言超载部分的意义。从理论上说,一个语言单位只能表达一个单元的语言信息,如果该单位的表达信息超过了一个单元,超载的部分就是本文着眼于分析的。语言的超载和非超载可以分为三种情况:非超载、部分超载和完全超载。

1.字面义与功能义完全吻合(非超载)

一句话的字面意义就是其功能义,语句只承载语义信息,不携带语用、文化等附带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话语的字面意义就是其话语意义,表述行为本身不含有其它内容。

(1)A.W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railway station?

B. Take No.3 bus.

(2)How much is the coat?

It's 899 yuan.

在句(1)、(2)中,字面义与功能义等值,理解了字面意义也就理解了其功能义。B的话语完成了‘告知’行为。

2.字面意义与功能意义不完全吻合(部分超载)

话语意义和表述行为同时承载功能义。由于语境不同,其功能义也有所不同。例如:“Is this you car?”在一定的语境中,它表达的可能就是字面意义,该句想询问这是否是受话人的车,这句话所承载的语言信息仅仅包含了词义(字典意义)、句法意义(疑问结构)和相关的语义信息(词语组合后的整体意义及词语间兼容),该话语中的词义都很清楚,this指 your car,your指受话者,这样受话者很容易就知道说话者的字面意义。但是,在一定的场合,就可能推导出以下几种含义:比如:受话者的车挡了自己的道,该句表示斥责对方;比如:说话者身背行囊,该问句表示想搭车;比如:警察手拿罚款单,该问句表示受话者违反了交通规则,将对受话者进行经济处罚;比如:受话者的车非常豪华、漂亮,该句表示羡幕,反之则表示嘲笑等等。

3.字面意义与功能毫义不吻合(完全超载)

从字面意义看,听话者无法推导出与语境相关的话语意义,从字面意义看是答所非问,但通过语用推导,方可理解说话人的真正含义。

(3)A. 院长的报告不怎么样,你说呢?

B. 你这件上衣真漂亮,在哪儿买的?

(4)A. Mrs X is an old bag.

B. The weather has been quite delightful this summer.

在句(3)中,B没有对院长的报告做任何评价,而是去谈论买衣服,其回答在语义上同上下文毫无联系,即使结合语境,说话者的话语意义也无法从字面意义上推导出,如果对这个与A句毫不关联的,顺手拈来的句子进行语用推理,其语用含义是B想避开这个话题,以免得罪院长。句(4)B想另换话题,讲一句无关痛痒的话,以求扭转这个尴尬的局面,其含义是:别说这种无聊话了,多不成体统。

三、字面意义与语用含义

在语用含义的研究中,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 的含义理论(theory of implicature)很有影响,会话含义是指在语言中没有明确表达的意义,即:非字面意义。含义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以话语之意和话语之力的分歧为基础,也就是说,人们说的和想表达的意义之间有距离。如当客人用餐时说:“I could eat the whole cake.”主人显然不能将语句理解为客人在谈自己食量的大小,而须从字面意义出发,立足语境并按交际规则(礼貌原则)进行语用推导,得出客人夸蛋糕做得可口的隐含意义。因此,所谓会话含义是一种从字面意义推知的言外之意,是受话人按交际的有效条件出发推导出的字面意义之外的语句意思。会话含义具有的交际效果是直接语句所无法代替的。例如:

(5)A .How do you like my painting?

B.I don't have an eye for beauty,I'm afraid.

(6)A. The phone is ringing.

B. I'm in the bus.

句(5)B本可以回答 I tell you I don't like your painting。但他却拐弯抹角地表示了他对A的话持否定态度,而又不伤对方的面子。句(6)B同样没有直接回答,而说我在洗澡,语用含义就是无法接电话。从表述行为看,B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弯抹角地讲了不能接电话的理由,B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为使他的答复更加有说服力,也可能是避免在回答以后继续补充说明,所以索性直接给出理由,从而使语言更加简洁。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相同语义内容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不同的语用意义。不论是语言的超载、还是语用含义,都说明字面意义与其语用意义之间存在着差距。在言语交际中,一旦解决了词义、指称意义和结构意义的模糊或歧义之后,受话者就能进人语境意义,即从字面意义理解说话者所传递的种种意义。与一般言语行为相比,这种言外之意更具有隐蔽性和不稳定性。增加了受话者理解话语意义的难度,但这种间接表达方式往往较好地表达说话人的思想、观点,并隐含了许多直接回答所不具备的补充信息和细微含义。只有交际者区分了句子的客观描述性意义与其‘弦外之音’或‘言外之意’,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使交际更顺利地进行下去。

[该论文是根据2007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交际中言外之意的语用研究》(编号为:SKL―2007―207)所撰写的论文。]

参考文献:

[1].Grice,H. P. (1981). “ Presupposition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Cole,P. (ed). Academic,New York. P98-183

[2].Leech,G. N.(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London.

[3].(1997). Language and Tact. Linguistic Agency,University of Trier.

[4].(1975b). A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 Language in Society 5. P1-23

[5].熊学亮;《单项语境推导初探》(上),《现代外语》,1996.2。

[6].严世清:《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山东外语教学》,1998.1。

[7].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8].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严辰松:《语用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郑书云: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