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中一个重要的指标。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容易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而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又不能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总而言之,只有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本文在分析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对如何保持我国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提供了有效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国民经济;社会稳定;福利国家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是衡量和体现社会保障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标准,可以分为:适度和不适度两种类型,而不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又包括过高和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三种情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一、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人口老龄化,失业率上升,医疗保健水平提高,社会福利政策和观念误差等原因常常导致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福利国家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造成政府的巨额赤字

为使社会保障得以维持,欧洲各国不得不消耗巨额的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从而引发财政赤字。为了弥补高福利所导致的财政赤字,福利国家纷纷进行改革,不断扩大货币发行量,又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紧接着物价上涨,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社会保障费用也随之增加,出现了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使欧洲各国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二)国民“福利依赖”情绪普遍滋生

欧洲福利国家奉行一种高福利、高补贴的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体制严重滋生了人们的“福利依赖”情绪。社会上的“福利妈妈”和不愿工作的懒汉越来越多,高额的失业保障金降低了失业者再次寻找工作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原本旨在保证社会公平的政策却发生了“奖懒惩勤”的消极社会效应。

(三)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

福利国家的财政来源于高比例的税收,而高额的累进税制严重削弱了投资者的热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劳动力的雇佣成本偏高,热情锐减的雇主不得不减少雇佣人数以降低生产成本,由此一来,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不断上升。

二、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过低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无法实现其功能和目标,产生一系列的严重问题。

(一)无法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无法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尤其是老年人和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社会保障中的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的功能以及稳定社会的功能都不能得到实现。国际劳工组织有一句名言:“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而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这也辩证地说明了社会安定和社会保障的关系

(二)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

社会保障水平过低,很难实现社会保障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会造成一些群众因失业而没有收入来源,如果没有社会保障给予一定的技术培训,失业者就无法再就业,即使就业也会面临被淘汰,因此失业者再劳动的积极性降低,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也就无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影响公共物品的投入生产

社会公共物品如公共卫生和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偏低,国民素质降低,并且恩格尔系数升高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居民生活保障主要依靠传统的家庭模式,就会影响劳动者对自身教育文化素质和个人发展的投入,制约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也不利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想社会保障制度健康有序的发展,并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确立一个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

三、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首先,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够满足和保障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经济生活和安全需要,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进而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其次,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够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首先,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助于政府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调节经济活动的杠杆,从而调节社会需求,推迟或抑制消费,避免高经济增长和高通货膨胀并存,促进投资、储蓄和生产性资金的形成。其次,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推广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如医疗、职业培训、老年保障等服务部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三)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发展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既可以避免社会保障资源供给不足而带来的支付危机,又可以避免由于社会保障水平过高而引发的资源浪费。总之,它不仅能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顺利发展,还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分析

(一)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现状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显示,2009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为21980亿元,其中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为9586亿元,占财政比重仅为12.6。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也只处于中等位置。根据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处于不是很低也不是很高的位置,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仍需要进一步改进,确立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势在必行。

(二)保持我国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建议

1、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首先,社会保障水平的确立必须坚持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公平和效率是发展进步的一体两面,公平可以促进效率,效率可以促进公平,二者都是促进社会进步、满足人们发展需要的手段。其次,还要强调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结合。社会保障权力的实施,权益的享有都需要以履行法定的义务为前提。总而言之,坚持公平与效率和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正确处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必须要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任何超越时代的社会保障措施都将导致物极必反的结果,任何落后时代的社会保障措施亦因不能真正解决其应当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而酿成社会危机。因此,为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应适当采取一些措施,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首先,我国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在保障基金筹集中的作用,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基金足额到位,并加强对基金的管理,保证基金的完整。同时,还应注意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一个适度的支出水平,防止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过高,出现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危机。其次,建立社会保障金的正常调节机制,适当的降低劳动者的自付比例,不断的调整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及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确保全体群众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3、尽量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首先,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加强城镇基本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的建设,保障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抵御一些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因时因地不同,不可一刀切,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并根据各地方经济发展状况,采取层次分明,标准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更加关注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情况。总之,要尽量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让城镇和农村的群众都能享受到国家保障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一个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可过高,容易出现“社会保障”危机:也不可过低,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要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又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国要努力确立一个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稳定,人民共同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春根,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琪,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张思峰,温海红,社会保障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刘丽伟,论福利国家及其危机的实质[J],学术交流,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