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潜移默化,授学生以“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潜移默化,授学生以“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生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上的失分,其责任主要不在教材本身,而在学习教材的目的不明、方法不当和效果不佳上。因此,我们并不反对“以本为本”,但要强调用更科学有效的手段学习教材。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化积淀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是高考语文中的重头戏。这些年来,现代文阅读的成绩一直是全卷的低谷。尽管有人认为命题指导思想、材料的选取和题目编制不尽科学,但现代文阅读教与学两方面反映出来的现状值得反思。一个明显的现实是:泛读、精读、讲字词、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研究写作技巧……这些过程师生共同走了六年甚至更长时间,结果仍不尽如人意。这些事实至少表明,我们多数教师还没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远大目标。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字,我们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通览难、深入难、表述难的问题。加上高考时间和学生情绪都紧张,更是难上加难。的确,现代文阅读材料从内容上看确实远离课本,但在校学生倘以此为由撇开课本盲目地另搞一套,又是不明智的。这是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通过学习例子,除了认识它本身特有的价值外,主要还是为了由此让学生生发掌握一整套利于多读、好读、读好的方法。高考现代文与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所谓“内容在课外,方法在课内”。我们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上的失分,其责任主要不在教材本身,而在学习教材的目的不明,方法不当和效果不佳上。因此,我们并不反对“以本为本”,但要强调用更科学有效的态度和手段学习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他还说:“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学生多读多做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

这也给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挑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阅读得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五个考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二是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三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四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五是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语文Ⅱ卷的这5道题呈明显的梯度,一般来说,理解词语含义、把握关键语句方面的题学生成绩要好一些,但涉及全文观点、思想内容方面的题,需要用一小段自己的话来加以简述的题成绩就差了。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点,希望在日常课本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现代文阅读分析的方法,潜移默化,逐步提高阅读得分。

一、以文为本,注重自读

刚才我们说,理解词语含义、把握关键语句方面的题学生的成绩要好一些,因为它一般只需用一两句话来回答,且答案大部分都能在文中找到,只要学生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考试时及时进入角色,找出答案并不难。但情况往往是,学生对所给陌生材料一时束手无策,被其中出现的一系列专业术语搞得心烦意乱,较长一段时间内进不了“角色”;或者是审题不细,对题干所给的规定性甚至有启示性的意思领会不了,造成答非所问;或者是对原材料既不能迅速形成整体认识,又不能很快分析理解、“对号入座”,需要的信息找不到,调遣乏力。这些情况都表明学生平常的阅读训练不够。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阅读思考的时间,培养独学生立阅读的能力。鲁迅先生说:“自己阅读,自己做主。”余秋雨也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用心去体会。”举个例子来说,鲁迅的《灯下漫笔》的教学,当学生自读完课文后,教师问:“作者从换银钱这件小事,感悟到什么深刻的大道理?”这个问题看似很大,其实比较简单,只要时间充足,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答案很快就会找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教师能认真备课,善于总结,会发现这样的课文俯拾皆是。

二、读写结合,培养能力

学生在做主观题的时候,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心中明明知道题目的意思,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或者不能够准确地表达,这就如一句俗话所说,“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但是问题出在哪呢?就是平常写的少,练的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写非常重要。

高考考点的第四点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实这项工作,我们在平常教学中也经常会让学生做,但似乎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了事,回答得到不到位,精炼不精炼,只要意思差不多,教师也就肯定了,这就造成了高考表述题的表述不完整,失分当然也就多了。如果在上课时,留个二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用笔写出来,教师再加以指导,坚持下去,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课外拓展,增加积淀

在课本教学中,课外拓展不但是作文的需要,也是现代文阅读的需要。我们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这几年无论是高考作文题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都紧扣时代脉搏,富有人文精神,关注社会热点,这些情况都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对文化底蕴的积累轻视不得。

比如,2000年全国卷《长城》,文中的“长城”具有虚实双层意义,不单指实实在在的长城,还象征了中华民族。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不难理解,因为长江、黄河、长城早已在中国人心中留下烙印,对一个高三学生来说,它的象征性不言而喻。但有些具有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知识却需要学生平时进行积累。再如,2002年全国卷《知音》,虽然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广为流传,但不排除还有部分学生知之不详。高考试题虽与故事本身联系并不算很大,但如果学生对故事有所了解,对做题还是有帮助的。

还有些题就是纯粹的课外拓展了。如2004年北京卷的22题,“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谁是“通才”?这就靠学生的积累了,而学生的积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苏轼在文章、诗词、书法等方面均造诣极高,算通才;鲁迅是小说家、散文家,也是大学问家、书法家,而且精于篆刻艺术等,应该也算是通才。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举人物大家也熟悉,只要在上课时稍加介绍,学生就获得了知识拓展。

还有些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自然、人性等,都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反复出现。如2004年浙江卷《白鹤翔集的记忆》、2004年湖南卷《翡冷翠山居闲话》、2004年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等等。教师如果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知识的拓展,并与课文联系起来,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联系课内,融会贯通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是“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语序不同,方法、效果就大不同。前者可以举一反三,而后者却是“死水一潭”。我们经常说“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那么怎样使学生理解呢?其实很简单,高中语文课本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剃光头发微》,全篇从理发师不给乡下人剃头这一件小事,生发出对弄权者的谴责和批判;再如《灯下漫笔》,鲁迅先生只从换银钱这一件小事,就生发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无非就是做惯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这两个时代。其实,“以小见大”是杂文的一个特点,用课文教会学生这一点,不但有利于他在阅读文章时举一反三,而且还有利于他的写作。

再如,托物言志的典型例子《我的空中楼阁》,情景交融的典型例子《荷塘月色》,欲扬先抑手法的典型例子《林黛玉进贾府》中对宝玉的描写等,只要我们在上课时着重点出,指导到位,学生是不难做到融会贯通的。

2004年辽宁卷现代文阅读《认识自我》中第20题:“文中成功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寓庄于谐”,对这个概念有些学生不甚了解,大概知道,又说不出所以然,回答时当然就不规范、不到位。其实就是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一个严肃的思考。这个在书中就能找到例子,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等都运用了这种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

五、掌握术语,总结模式

面对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一系列专业术语,有些学生根本就不了解,答题时自然答不到要点上。如2004年全国Ⅱ卷现代文阅读中孙犁的《老家》,第19题:“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法?”有些学生心中根本搞不清描法有几种,所以也就无从下手了。

再比如,2004年全国卷茅盾的《大地山河》中:“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高原和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这其实考的是行文线索。散文的线索主要有时间、空间,人、物、事,所见、所闻、所感等,不外乎这几种。这道题的答案也正是“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线索”。

因此,要让学生掌握术语,还要让其知其所以然,能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同时,笔者认为总结模式也不失为学生提高分数的一个好方法。如注意各类散文的特点: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较为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写景散文注重情景交融,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融注于景中的居多;咏物散文则注重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从不同散文的特点出发,就容易把握其情感基调,整体的基调把握住了,才能对局部的感情做出正确的分析。

再比如某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就要看它的位置了。如果在开头,不外乎在结构上起了一种统摄或领起的作用,或为下文作铺垫;如在中间,一般应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在结尾,则应是总结全文,或暗示主题,或发人深思或照应开头等作用。这里讲的是结构,内容上的作用要根据文章而定。如2004年浙江卷《白鹤翔集的记忆》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因为是在篇末,不可能是领起或铺垫,更不可能是承上启下,这道题在表达上的作用有三点:一是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二是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三是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除了高考资料上告诉我们的,教师还要善于总结,勤于钻研,真正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和思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它甚至是学生从小到大文化底蕴的一种积淀。但如果教师能在平常的课本阅读教学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对学生加以指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薛金星,主编.中学第二教材[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