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代文阅读题解答十一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文阅读题解答十一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少同学常把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视为畏途,其实回答此类题也有一定规律,只要我们熟练掌握了下面介绍的十一种方法,就可以任他“围困万千重”,收到“我自岿然不动”的效果。下面以高考真题为例,为同学们一一介绍。

一、联系语境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分析文章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方法。对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一定要联系语境,依靠上下文进行理解。

例1 (2008年全国卷Ⅰ第15题)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此句的上下文主要指第三段的文字: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抓住句中的“突然”和“绿色的海洋”理解,上文写戈壁滩的广袤和荒凉,这“突然”指的是汽车驶进林带时作者产生的心理变化。产生这种心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显然是前后境况的巨大反差。下文有“万木争春”“可爱”等词语,表现的是一种喜悦的心情。因此,答案可表述为: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二、还原修辞法

有些句子运用了一些修辞方法,答题时必须把修辞方法还原。特别是运用比喻,就应该把它的喻体还原成本体。

例2 (2009年四川卷第14题)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要正确回答此题,当然首先必须找到小说主人公是在文章中的何处称自己是“实习医院”的。有效信息在文章第④和第⑥段。有关内容是:

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我也患有这种疾病。……翻到疟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较轻的一种……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地按照26个字母通通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唯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

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赏析关键词,一般要从含义、表现手法(包括所用修辞方法)及其效果方面分析,有时还需要从结构和全文主旨方面分析。这里的“实习医院”显然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那么,它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呢?第④段说的是主人公患了很多疾病,第⑥段是说主人公作为一个医学院的老师,对学生来讲“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在此基础上,才有“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这句话。于是我们可以确定第一问的答案为:“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至于其表达效果,应当结合比喻的作用来考虑,表述为:它运用比喻达到生动、形象、幽默的效果。

三、分析结构法

有时,为了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应该对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既要抓住句子的“主干”,也不可忽视句子的“枝叶”(即修饰语和一些关联词语),同时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渡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此外,还得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注意分析句子所反映的情感。对那些警策句的哲理,要注意转化深奥含蓄词语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例3 (2009年全国卷Ⅱ第15题)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和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此句是一个复杂单句,“看到”的宾语是个连动句加兼语句,主语“神秘的力量和意志”有“加”和“使”两个谓语,而“使”又带有兼语“这些倔强的生命”。联系上下文和邻近的句子分析,可知这句话有三层意思(即答案):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

四、注意指代法

例4 (2008年全国卷Ⅰ第15题)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在句子中有代词时,一定要仔细弄明白该词的指代对象。而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都在代词的前边。这个画线句前边的文字是:

阳关……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此句中的代词“这些”从表面看来,指代对象十分清楚,但实际上还得联系上文。上文先说哲学家和诗人,然后说这些士兵“并不是哲学家和诗人”,说阳关古道是士兵们的“一道生死关”,说他们不能归乡,说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上“冲冲杀杀”。这就是说,是这些“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出生入死的经历和对生活有深刻而丰富的感情,使他们“成了哲学家和诗人”。这岂不和上文自相矛盾?再深入思索,原来作者并不是说将士成了哲学家和诗人,而是说这些将士的经历和感情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于是便可这样归纳答案: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五、抓纲带目法

在筛选信息和分析、综合文章内容时,常常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意思来进行。只有抓住文章中心这个“纲”,才能很好地带出其中的各个“目”。

例5 (2009年重庆卷第16题)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文章中,作者的行文思路往往与作者的立意和构思即全文的主旨密切相关,要分析思路,一定要把握住文章的话题和立意。题目“瓷器的意味”揭示了话题,并且暗示了文章的立意是从瓷器的“意味”指出做人的“意味”。明白了这点,再分析各段内容:①②提出话题;③④⑤分析话题;⑥点题。这样,只要根据文章内容适当添加一点文字,答案就得出了:(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应如瓷器一样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六、化“整”为“零”法

有时,有的题目问得比较大,比较全面,这时便需要利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小的问题。

例6 (2009年重庆卷第15题)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

题干中说“三个方面”,必须先把这个“大”问题化为:(1)哪三个方面;(2)这三个方面各有哪些内容;(3)简要概括这些内容的三个“小”问题。

根据“化整为零”的方法,可以先根据“演变”过程确定原文中三个方面的内容:(1)“瓷器原本是……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2)“更高的追求出现了……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3)“瓷器贵入宫廷……成了艺术品”。然后再归纳这三方面的内容,答案便可得到:(1)从陶器到瓷器;(2)从实用到艺术;(3)从粗陋到精致。

七、提炼词语法

有的问题,需要从有关文段中提炼出关键的词语。

例7 (2007年天津卷第18题)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回答此题,要先确定“雪野里的精灵”在原文出现的位置。除了在标题处提到外,只在倒数第四小节的结尾有类似语意的句子:“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再看这一句的上下文: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从中可以发现,上文的“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等语句,都是在描述小花的特点。再进一步筛选,组织语言,就可得到答案。小花的特点有:虽纤细却坚韧、虽孱弱却刚强、微小里含着博大,璀璨、妩媚而明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八、以“无”想“有”法

对一些问及“作用”的问题,可以用“以无想有”的方法,即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个语句,对文章的主旨或结构会有什么坏处。

例8 (2007年湖北卷第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先看原文开头的两段,筛选出其中关于场景描写的文字:

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第一问不难回答:亮丽、宁静、和谐,把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至于第二问的答案,可以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哪些不好。这样一比较,答案就可得出:①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③场景描写突出了“我”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九、设身处境法

回答有些题目,需要站在有关人物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这个人物考虑。

例9 (2007年北京卷第21题)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根据题中材料,回答本题可重点依据以下内容:既然“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又为什么说他“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此时,不妨设想,如果站在沈从文和沈红的立场思考,就会发现,题目实际是问沅水在沈从文二十岁前和二十岁后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各具有怎样的意义。文章题为“湿湿的想念”,文章的主旨也是“湿湿的想念”。可以发现这“想念”有两层意思:其一,“爷爷”的“想念”,其二,作者的“想念”。“爷爷”因为在水边长大,所以受沅水影响;因为受沅水影响,所以对沅水充满情感。因此,爷爷的“湿湿的想念”就是对沅水的深情的想念。所以文章说:“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这就是那位评论家的话的意思。

十、对号入座法

在鉴赏各种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的作用时,常常可以用“对号入座”的方法,即掌握各种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对文章作用的术语,然后根据不同的文章“对号入座”。

例10 (2007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先看文章的结尾文字: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一般来说,表述文章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术语,关于结构的有: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做好铺垫、制造悬念、线索分明、照应前文、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总结全文、点明主题、卒章显志等。关于抒情的有: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关于表现手法的有: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关于描写的有:正面描写、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正衬、反衬、渲染、白描等。此题问的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而且已指出此句的作用是“收束全文”,要求“对此作简要赏析”,就应该对“收束”二字作详细诠释。首先,这是个反问句;其次,用了象征的手法,要寻求其象征意义;再具体看“这样的烟花”有什么特点。于是答案可以这样表达: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十一、修辞解意法

有些题目是涉及修辞方法的,要注意将修辞方法和全文主旨结合考虑。

例11 (2009年全国卷Ⅰ第17题)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文章的最后两段写2号气井的文字是: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咝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答题时先找出所用的修辞方法(要指出具体内容),再逐一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修辞方法主要有: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对于第二问,一般的答题模式是: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至于表达效果,一般来说,比喻可以使文章更加形象具体,比拟可以更加真实生动,排比可以增强气势,对偶可以增加乐感,设问可以吸引读者,反问可以增强语气,等等。上题的答案可以这样写:(对比)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与沙漠地貌之间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排比)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比拟)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想象)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