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反思《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反思《论语》中的孝道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是人们道德情感的本源,又贯穿于人们道德情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子女敬养父母,善事父母的基本原则。一部恢宏巨著《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其中“孝”就是其核心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孝在当时的背景下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当今是否仍然价值犹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016-02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虽然《论语》所记也包括了孔子某些弟子的言行,但其中十分之九记载的是孔子本人的言论,所以,基本上可以把《论语》看作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最早的语录体文献,后来至宋明时语录体才大行于世。汉初对《论语》也单称《论》,或单称《语》。汉代人把传自鲁人的今文《论语》称为《鲁论》,把传自齐人的今文《论语》称为《齐论》,把古文《论语》称为《古论》,合称“三论”。后来《齐论》与《古论》相继散失,《鲁论》便独传于世(朱熹:《论语集注》卷前)。

《孝经》中说:“人之行,莫大于孝。”于是有了前人常说的“孝为百行之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依托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然后依靠父母的辛劳培育才长大成人,独立后,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孝敬,赡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既然为人子女,对父母行孝道是顺理成章,不言而喻的事情了。《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论语》中也云:“入则孝,出则弟,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卒为难。”即是养育父母,敬爱父母。由此可见孝的内容广泛,意义深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尽孝道呢?首先,爱护身体,珍惜生命。《孝经・开宗明义篇》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吕氏春秋・孝行》也云:“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身,可谓孝矣。”这都是讲父母给予了我们一个完整的身体,我们自己要好好珍惜,某一天在九泉之下也能完好无损归之于父母。可谓是敬孝的开始。其次,尊敬父母,赡养父母。《论语》讲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孝道,孔子说:“孝敬父母如果向犬马一样,不严肃的对待父母的敬养,那就没有啥区别了。”《论语・学而篇》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对于父亲的行为要观之行之,这也就做到孝了。再次,谦恭有礼,无违孝道。《论语》孔子云:“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的缺点应该婉转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也应当恭敬的奉养,不要冒犯他们,也应该不怨恨。”《论语・里仁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上啊,一方面因为其高寿而高兴,一方面因为其寿高而有所恐惧。”最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待父母的丧事要谨慎对待,同时也不要忘记礼节制度,不要再次让父母担忧。《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里仁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去远门,如果出远门,也必定告诉父母的去处。”这些都可谓是做到了孝道。

孔子对“孝”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发,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力倡导,使“孝”道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并对我们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的安定与和谐、家庭生活的稳定和幸福,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华民族的家庭以特有的稳定性著称于世,孔子“孝”的思想的影响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孔子“孝”的思想又包含着消吸的因素,尤其是当“孝”道和“忠君”思想相结合,并为剥削阶级所利用之后,“孝”的观念成了统治阶级用以束缚和奴役人们的工具。因此,我们对孔子“孝”的思想,必须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家庭道德服务孔子“孝”的思想经孔门弟子以及历代儒者的不断阐释和宣扬,加上历代统治者借助于国家机器大力推行,使其成为一条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看到“孝”对调整家庭关系,稳定和巩固封建秩序跳作用,便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不断加以补充和发挥,使其越来越适合剥削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需要。这就使“孝”的思想观念除了原来就包含的消极因素外,又加上了许多封建糟粕的内容。

以上是孔子的孝道观,对弘扬民族精神,提升人文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巩固政治制度,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儒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宗法性色彩,封建性色彩,尊亲性色彩,血缘性色彩等等,但是在汉代曾经一度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官举孝廉,并且看作是首要的标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敬忠敬孝,愚忠愚孝的可喜可悲事件。这一系列的影响乃至扩大到整个社会,于是就禁锢了人们的个性自由,麻痹了人们的思想,毒害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特质的形成,对于其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以何种姿态对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有价值的层面含义。

从古到今,从城市到农村,孝道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且作分析。中国古代天子之孝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西伯侯姬昌,他就是周文王,他对长辈的孝敬那在当时是妇孺皆知的,每天早晨鸡鸣就去询问父亲睡觉的情况,好则高兴,忧则伤悲,还有每次端饭吃饭的时候也总要询问饭菜的冷热,爽口如何,当时有人记载了这一孝行:问安寝门外,旦日俟鸡鸣。以至日中昃,居常尽此诚。后来在他登基后继续发扬光大孝行,结果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也有与此相反的事例:“郭巨埋儿”,“玉祥卧冰”,“孟宗哭竹”,一系列愚忠愚孝的行为。这些情况可能是随着传统家族制度的父家长专制的行成而导致的,时间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于是就有了这典型的事件。而当今的不孝子女大有人在,一个博士生,在戴上博士帽娶了媳妇后竟然不认自己含辛茹苦养育大他的亲娘。原因是母亲没有提醒他泡了三天的衣服,和娶了患有乙肝的女孩反对,此后他就封锁了所有关于他的消息,母亲再也找不见他了,更别说唠叨了。一个高知识分子,高素质人才,竟然是这样的所作所为,这究竟是谁的悲剧?教育的失败,道德的沦丧,良心的泯灭,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沉痛的警钟。在城市里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儿媳和孩子一起和父母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不努力工作,开口向父母要钱,典型的啃老族,甚至不给钱就打骂父母,更有甚者让父母睡过道,干苦力活,带孩子,做饭洗衣。这种行为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报得三春晖”他们做到了吗?有没有想过责任心何在?不只是城市,农村这种情景更为严重,更令人担忧,年轻力壮的都外出打工,留下了七八十的老人在家,还得带孙儿,他们的衣食住行怎么弄?他们还得“荷月带锄归”,“锄禾日当午”他们生病了又有谁来知道,又有谁来照顾,有时候留守老人去世几天后才发现,我们不得不反省一下我们自己的处境,是医疗制度的不完善,是老年人权益的维护不当,是我们的不得已的苦衷,还是道德体系的不健全,还是做人原则的扭曲,还是人类在走向倒退……

儒家的孝道,两千多年来,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之德行的标准。此可谓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具体的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至少应该这样做:热恋的同胞每天节约几毛钱给远在他乡的爸爸妈妈打个电话;赶潮的同胞少买点名牌衣服节约几元钱给爸爸妈妈买件衣服;爱吃零食的小姑娘少买点零食节约几角钱给爸爸妈妈买点营养品;爱抽烟的男孩子少抽一包烟给爸爸妈妈买点生日礼物;尽孝道不需要做太多,爸爸妈妈也不要求我们做太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在高歌传统美德的时候,对于华夏民族的遗产我们应该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我们应该深刻的反省一下我们道德的重建,医疗体系的健全,教育的走向,总之我们应该然让优秀文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中华民族文化大放光彩,让整个中国是一个和谐,美满,幸福的大家园。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宫晓卫.孝经:人伦的至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第2卷第3期Vol.2,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