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神秘的心因性神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不是电影,而是真事。
1887年1月20日,罗德岛《普罗文斯日报》一篇名为“牧师失踪”的简短新闻。失踪的牧师叫安塞尔•伯恩。他在三天前离家出走,一去不返。但奇怪的是伯恩牧师在当地是个颇受好评的成功人士:他工作勤勤恳恳,从来也没和人闹过什么矛盾。他在当地住了25年,一直在辛苦传教。他有头疼的小毛病,偶尔发作起来会昏厥数小时。
大约两个月以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的诺里斯坦,有一名男子惊慌失措地逢人就问:我在哪里?这个人就是失踪的伯恩牧师。不过他是在大约六周前来到这个小镇的。他说他叫布朗,是个小商人。在小镇上他租了个小门脸,做贩卖文具、糖果和水果的小生意。大家都觉得这个人挺实在,做生意童叟无欺。
不过有一天他忽然开始慌张起来。他说他叫伯恩,是个牧师,从来不曾来过这里,也没做过什么生意。他最后记得的事是自己在普罗文斯的银行取款,然后就恍恍惚惚地什么也记不得了。他完全不敢相信自己曾经做了那么多事,更不相信自己已经沉浸在这种状态里一个半月。
牧师最终由当地警方确认后送回了罗德岛。重返家门的伯恩成为了威廉•詹姆士的病人。他在他的经典巨著《心理学原理》里提到了这个案例。
伯恩对他自己在诺里斯坦的日子完全没有记忆。据邻居们回忆,“布朗”在做小生意的那一个半月里,虽然平时不多说话,不过绝不是什么怪人。他每天自己采购,自己做东西吃。每周都会去教堂,其中更有一次还在祈祷会上做了一番精彩的演讲。在演讲里他并没有用自己以前当牧师时的技能,不过他曾经提到过一件事,这件事后来被证明是发生在他的牧师生涯里。
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心因性神游。它的特征是当事人会忽然在意识解离的状态下离家出走,通常是游荡到很远的地方,而且一去就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这种状态里,他虽然偶尔会想起之前的只鳞片爪,但是大多数时候对自己的过往一无所知。
它和“记忆丧失”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记忆丧失”的人会知道自己丧失了记忆,而且企图找回那段记忆。但是心因性神游的人则不会。他并不知道自己丧失了记忆,反而会以一种新的身份和生活状态来生活。他的言行举止,在普通人看来和别人并无两样。他也不会有企图找回过去的愿望。
有人说,这不就是双重人格吗?就像变身博士那样,白天一个人,晚上变成另外一个人。但心因性神游和双重人格也略有不同。虽然心因性神游的人也通常都会具有两种人格,但这两种人格在基本方向上还都保持一致,不会有那种南辕北辙的情况出现。平时温良恭俭让,一旦变身则狂暴无比,这不是心因性神游的特征。而且心因性神游的人格转换频率比较低,通常都会在某种人格状态下维持数周时间,而且只是相互转换一两次而已。
心因性神游自然有其背后的心理成因,通常都是人在面临极大痛苦,或是对某件往事纠缠不休的时候产生。通过这种神游,当事人可以逃避痛苦,更可以在复苏的往日情怀中滋润荒芜的心灵。这或许就是他的潜意识会选择“神游”的主因。
每个人都有无法实现或是无法挽回的“旧梦”。重温旧梦有很多种方式,而心因性神游,则是其中最让人伤感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