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伊丽莎白与林黛玉性格色彩的比较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伊丽莎白与林黛玉性格色彩的比较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学的殿堂中,古往今来的经典人物因其鲜明独特的个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中西方作家,都以不同的视角与理念,在作品中塑造了各种各样性格的人物。本文试图通过《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从这两部经典作品中的两位女主角性格色彩出发,作者通过两者生活环境、爱情观等方面的比较,从而找出这两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在中西方的不同社会环境中所产生出人物的共同点与不同之处。

关键词:伊丽莎白;林黛玉;性格色彩;平行比较

伊丽莎白与林黛玉虽分属于中西方不同著作不同时代,但两人却有着相似的性格色彩,以下将分别论述。

一、伊丽莎白与林黛玉的性格色彩

1、 伊丽莎白的性格色彩

简・奥斯汀的作品,大多以自然清新的田园乡村为大背景,由此展开故事的叙述。《傲慢与偏见》又是她作品中的代表作,其中便更少不了对于自然风光的描写,在这些描写中充分体现了伊丽莎白的性格色彩。

伊丽莎白非常喜欢散步、远足,她喜欢在宁静的的绿色中阅读每一次的来信,以及进行那古灵精怪的又充满智慧的思考。最初达西与她相见之时,并没有觉得她有多么出众,用达西的话说:“她还可以,但没有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对她还能挑得出许多毛病。而当伊丽莎白徒步三英里,在泥泞的道路上,湿了袜子,脸也被累得通红,来看望简的时候。在贵族小姐看来是多么失态又失礼的举动。正是伊丽莎白亲切地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田野的微风,雨后泥土的芬芳。于是这时的达西在她的眼中读出了更多迷人的光芒。

在伊丽莎白为威克汉姆闷闷不乐之时,舅舅舅妈告诉她,他们的夏季旅行准备带她一起去。这时的她完全忘记了自身情感的烦恼。称这为一个“出乎意料的好消息”,听加丁纳太太说“可能去湖区”的时候,伊丽莎白更是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与欢愉,“兴高采烈地喊起来‘我太高兴了!我太幸福了!你给了我一个崭新的生命与活力,我再也不失望和忧郁了。比起大石高山,人算得了什么!’”那时的伊丽莎白正是情窦初开的的年纪,遇见了仪表堂堂的威克汉姆,自然而然的会有一种少女情怀的幸福感。当她知道威克汉姆移情别恋,心里却忍不住想着:“永远都要和他至诚相待,他孤身一人也好,结婚也好。在她心里永远都是一个极其温柔,惹人爱的男人。”从伊丽莎白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威克汉姆对她而言,当时是多么的重要。而当她听到要去湖区游玩时,这些烦恼便烟消云散。加丁纳夫妇所要到达的湖区,正是英国北部的昆布兰湖区。那里群山连绵,山色湖光。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长居于此,诗作赞叹自然、抒发爱情、歌颂友谊,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带有清新自然的特点,富有青春与活力。伊丽莎白想到置身于此情此景中,又如何能不欣喜若狂。由此便可看出她温柔中的甜美,宁静中的活力,富有绿色的情怀与诗意。

全书中的许多人物对话,情节发展,都以家庭舞会为线索展开。每位女主人公都对舞会充满了期待和向往。他们在舞会上所跳的舞蹈,是一种英国本土的乡村舞蹈,可以说这样的娱乐方式更体现了伊丽莎白在乡间对这种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她总会独自在花园里散步,或在庄园的四处漫无目的地游走。每一章节的开篇都曾或多或少的提及。她在这样自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情境中,真正的爱情也在不觉地萌生。她不像夏洛蒂被金钱所束缚,也不像莉迪亚那样只想结识军官或者参加舞会不会用脑细想。在自然的环境中,她有了更多睿智冷静的思考。而又是这些“别人到不了的地方”却总是与达西先生相遇。她从最初因为偏见而觉得不幸的厌烦情绪,到后来解除误会后的彼此相悦相谈甚欢。甚至于两个人竟不觉走了几十英里的路。使她在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成长成为一位活泼中不失沉着,幽默中透着冷静,心思敏感,具有极强的洞察力的女孩。从这些山川树木,溪水河流之中,伊丽莎白的眼界得到开阔,认识得到完善。原本的聪慧显得更加生动而灵气,性格坦诚直爽。这些正是达西所看重的。伊丽莎白也正是凭借着绿色的生机所带给她的力量,在面对地位悬殊的达西时,能够从容不迫,收放自如,显得骄傲而优雅。由此可以看出伊丽莎白绿色的性格色彩。

2、 林黛玉的性格色彩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了一位具有理想化与诗意美相结合的艺术形象――林黛玉。她本为绛珠仙草转世,便有着清丽脱俗的容姿。宝玉与她初次相见的描绘:“两弯似蹙非蹙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使人不禁遐想,“态生两靥之愁”是何种“愁”,“娇袭一身之病”的娇态是什么样的,“姣花照水”是怎样的风情,“弱柳扶风”又是如何的神韵。如此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使读者眼前浮现出了一位具有东方神韵的美女,让读者不禁心生怜爱之情。

这草木本质使林黛玉更具有女性的阴柔之美。绛珠仙草的本质又可体现林黛玉超凡脱俗的内在气质,以至于宝玉都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脂砚斋对于林黛玉的评价是:“以兰为心,以玉为首,以莲为舌,以水为神,真真绝倒天下裙钗。”以兰为心,体现了黛玉孤傲高洁的本性,具有兰草幽香、空灵的特质。小草生命脆弱,使林黛玉有着多愁多病身,纵观整个大观园,只有潇湘馆内“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而下出”。由此可见她这株小草,在天上有神瑛侍者的浇灌,在凡尘的生活中,周围也需要有水的滋润才得以长存。

还未入住大观园时,她便这样对宝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者一道曲栏,比别的更觉幽静。”竹子象征着文人的气节与诗意,黛玉可称得上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女诗人,与宝钗二人可所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中,作者并没有过于依照世俗的眼光来要求她,而是赋予了她更多人性的光辉。才华也非刻意修饰,如清水芙蓉一般在日常的生活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所居住的潇湘馆,这“潇湘”便是相思、伤心之地,又含有情已成空,无可奈何的意思。舜帝南巡久久未归,他的两个爱人寻找,听闻舜帝死去,泪溅斑竹投江而死。表现对爱情的忠诚。而黛玉又何尝不是如此,她执着的真爱,当内心理想与外在现实形成强烈对比之时,更增强了整部作品的悲剧意识。潇湘馆中最有名的要当翠竹莫属,竹子代表文人的气节、虚心又坚韧不屈的品行。林黛玉洁身自好,有着极强的自尊。清新脱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作者在林黛玉身上,充分体现了“竹”的文化品格。仙草和翠竹在暗示了她一生要来还泪的同时,更体现了绿色的性格色彩。她多愁善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地喟叹一朵花的香消玉损;她敏感脆弱,听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她内心孤寂,在偌大的贾府中,深觉自己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纵然贾母疼爱,也不比那嫡亲的孙女儿,内心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只将宝玉视为唯一的知己。由此便可看出林黛玉绿色的性格色彩。

二、伊利莎白和林黛玉都是东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女性形象,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她们都有着绿色的性格色彩。接下来,将通过对两人“生活背景――自我意识――爱情观”这一平行比较,由此性格色彩出发,来揭示东西方文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1、 伊丽莎白与林黛玉的相同点:

首先,她们都生活在大的家庭环境中

伊丽莎白的亲生姐妹就有四人,在这样女孩子众多的家庭生活中,使得她心思缜密、凡事考虑周全,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她常常向志同道合的简倾诉,能够看清姐妹们各自的个性。当莉迪亚私奔时,伊丽莎白表现出作为一个姐姐的忧虑和担心。在看待简的爱情时,又体现出了作为妹妹的体贴和关心。在整个家庭里,他是父亲最疼爱的女儿,父亲对她的关怀和影响,也成为了她后来在紧要时刻做出正确选择的关键。

《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众多繁杂,林黛玉这样一位孱弱的小女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便自幼学会了察言观色,懂得分寸的细密心思。初入贾府时,便“入乡随俗”地喝下了漱口茶。平日里虽表现的孤寂清高,得理不饶人。当刘姥姥进大观园时,黛玉在贾母面前又表现出了作为小辈应有的温柔乖顺。当看到宝姑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自己又暗自垂泪感叹。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黛玉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

其次,她们两人都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

《傲慢与偏见》第一章的第一句便是:“每个有钱的单身汉,都得要娶一位太太,这就像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可见那时的英国对于金钱的重视程度。伊丽莎白在当时女子没有财产继承权的情况下,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主见与思想。面对达西时不阿谀谄媚的讨好,甚至于当达西第一次向她求婚时,她都可以义正言辞的拒绝。面对继承父亲财产的柯林斯时,更是果断地拒绝了他。虽然当时的英国,女性地位低下,但她依然有着自己的想法,断不能接受没有情感作为基础的婚姻。

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命运,使她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当她听说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配饰都给了众小厮们时,以为自己送的荷包也被送了出去,赌气回房拿起给宝玉做的香囊就要绞。当和宝玉一同读《西厢记》到情深处,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一直以来只视宝玉一人为知己,觉得这是和自己心灵相通之人。而听闻此话时,却不觉带腮连耳通红,指着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说道‘欺负’两字上,早又把眼圈儿红了。这两次都免不了宝玉“好妹妹”、“好妹妹”的多次安慰。从这一角度看,表明了林黛玉即对宝玉十分重视,却更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

最后,她们有着相同的爱情观

伊丽莎白虽然不是出身于名门望族,没有什么家产,也没有闭月羞花的美貌,但她对待爱情的看法并不是像母亲所期待的,以嫁一个有钱的丈夫作为人生目标。而更多的是希望爱情建立在平等自由,相互信任了解的基础上。她敢于向当时社会默许的准则挑战。并不因为柯林斯是她家财产的继承人而与他结合,更不会像莉迪亚只凭一时冲动而去结合一段没有爱情只是的婚姻。对待达西先生示爱前后态度的转变,也体现了她对待爱情的首要前提是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面对凯瑟琳的从中干涉,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来捍卫自己的爱情。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心思细腻的大家小姐。虽生活在兴盛的家族中,却深感孤寂之苦。

她这样一株“世外仙姝寂寞林”,自然也有着脱俗的爱情观。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在《五美吟》中表达自己追求夫妻平等,志同道合的爱情观。北静王的显赫入不了她的眼,宝钗教育宝玉要考取功名,在黛玉眼里也是不屑一顾的。她追求真爱,反对宝玉通过科举制度求取功名。与宝玉一同读西厢,自幼一处成长,长久的耳鬓厮磨中形成了共同的理想和观念。宝玉尊重她,将她与自己平等看待,彼此间有着共同的话题与爱好。体现了黛玉的爱情观,建立在相互平等,志同道合的基础上。

2、 伊丽莎白与林黛玉的不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大家庭置身于当时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中。

伊丽莎白所处的时代于英国的18世纪末,工业革命没有过多地影响到的南部地区,乡村的封建贵族仍然占有绝对优势。与达西先生的贵族身份相比,伊丽莎白所处的中产阶级家庭自然是逊色了不少。在对待受教育的态度上,作者通过达西之口,表达了当时知识对于女性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一个女人不仅仅必须精通音乐、歌唱、绘画、舞蹈,还应该“多读书、长见识,有点真才实学”。由于伊丽莎白的家庭让身为贵族的宾格来小姐等人看不起,于是她便更有了一种“读书人”的清高,面对贵族的嘲讽,维护自己的尊严予以巧妙地回击。在不断的观察判断中,具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力。

林黛玉居住的贾府在中国的封建时期。注重男尊女卑的地位观念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思想。女子地位低下,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更无法追求美好自由的爱情。所以在贾母面前,即使林黛玉是一位才女,也只能说自己不曾读过几本书。贾府中的黛玉,一名弱女子无依无靠,没有地位可言。自然感到身世凄苦,命运伤悲。每每想到这里,她便不觉泛了泪光。她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内心却极为渴求地位的平等,爱情的自由。试图打破种种禁锢与束缚。于是她常常使小性,尖酸刻薄。并非她的本质如此,而是她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加以强烈的反击,由此来维护自己的人格与尊严。

其次,她们的自我意识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伊丽莎白活泼开朗,幽默风趣,善于巧妙地讽刺他人。并且不卑不亢,勇敢非常。落落大方的性格正是她的迷人之处。当在尼日斐尔庄园照顾生病的简时,一次同赫斯特太太散步遇见了达西先生,赫斯特太太竞走过去挽起了达西的胳膊,这一举动让达西觉得十分冒昧,并建议去大路上走,而伊丽莎白却不以为然,还笑着说:你们三人这样走构成了很好的风景。笑着轻盈地跑开了。还想着很快可以回家,心中十分欣喜,一点也不因为被忽视而感到沮丧。当她对达西的爱意遭到凯瑟琳的阻挠时,她说出:“我只是决定,怎样做会让我幸福,我就执意怎样做,你无权干涉。局外人全部都无权干涉。”由此表现出她不卑不亢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忧郁内向,尖酸刻薄,对小事非常计较。送宫花时,黛玉看着送到自己这里时,只剩下盒子里两枝,便冷笑道:“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看出她对自己这个老祖宗的外孙女是十分在意的。尖酸使性儿的同时,是对自己身份的在意。天凉时她劝宝玉喝热酒宝玉听不进去,宝钗一劝宝玉便听了。黛玉就指桑骂槐的说起自己的丫鬟来。她的心思原本就细腻敏感,她用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最后,她们的爱情观的侧重有所不同。

“嫁一个有钱的丈夫”是当时英国女人的真实写照。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对于没有多少财产的女孩而言,婚姻是改变她们命运,使她们获得尊重与肯定的唯一出路。没有财产,就意味着今后的生活将无法获得安定与保障。伊丽莎白这样的女孩儿也不能例外。

《红楼梦》的整个故事都围绕着“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情感矛盾冲突展开。“金玉良缘”更多地看重的是“门当户对”的配合。“木石前盟”却更侧重以人为本人的主观情感。正如黛玉所言:“我为的是我的心”。就是为了她所要的真心,她才会有一种与当时世俗所不融的觉醒意识与反叛精神。她内心的自卑,面对他人时的自傲。对待爱情至真至纯的追求,是当时社会所不能接纳的。于是她只有以泪祭奠爱情,托诗凭吊感伤。每一次的现实与理想在她心里相碰撞。当她真正意识到爱而不得的悲哀,直到后来泪尽而亡,都强烈表达了黛玉对待爱情纯粹执着,以爱至上对个人情感的看重。

结论:伊丽莎白与林黛玉所代表的性格色彩与所反映的女性角度,让我们感受到东西方不同国度的文化与魅力。简・奥斯丁借伊丽莎白所表现出女性主义,她站在“人”的角度给以女性独立的思想,肯定男女平等。曹雪芹通过林黛玉来解放女性的意识,提高女性的地位,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对女性的讴歌和赞美是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少有的。正是有着如此的影响与意义,才使得这两部作品成为永为流传的经典,经久不衰。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汀 著 王勇. 译《傲慢与偏见》[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曹雪芹 高鹗 著.《红楼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童庆炳 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韦清琦.《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学研究――生态批评》[J].外国文学,2002.

[6]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