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保护与开发之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保护与开发之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当今中国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历史保护与城市开发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章通过对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及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规划的分析,进而说明了城市规划在对于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引导城市开发、未来发展方面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城市 历史保护 城市文脉 城市开发 城市规划 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

一、引文

目前中国正处于大建设时代,在这种大量与高速的开形下,城市的历史保护问题,城市的文脉延续问题也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保护与开发需要并行,并不是说保护是对开发的一种补充,而是说保护与开发二者相辅相成。城市历史的保护、城市文脉的延续对于开发地区的发展举足轻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发展是大势所趋,保护则是举足轻重,二者只有相互结合,城市才能良性发展。

二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开发及城市文脉延续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规划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未来导向性”。由于城市规划具有未来导向作用,而城市开发的目的在于使得城市能够向着利于市民生活的方向发展,因而城市开发过程中城市规划通过各种经济的、空间的、地理的方法对其进行的限制与作用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存在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社会理性”对于市场经济中理性人的“个人理性”的缺陷的补充。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上,城市规划“社会理性”的作用在我国当今快速城镇化阶段显得尤为突出。

市场经济中的“理性人”总是在追求个人或企业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历史建筑保护的社会价值,在自身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却是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因而,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规划以社会利益的名义来限制市场理性,从而对开发过程进行控制,对具有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从而使得城市开发合理进行,使得城市的文脉得以延续。

三、从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及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规划看城市规划的作用。

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以及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规划分别承担了保护与开发的任务,然而二者却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规划从规划理念、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道路体系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统筹协调。不仅体现了规划的未来导向作用,同时更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对城市文脉的延续。

1、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规划介绍

作为上海市总体规划中四个市级副中心之一的江湾——五角场副中心处于中心城东北部,总用地面积为2.3平方公里,辐射杨浦、虹口、宝山以及浦东新区东北部分的城市地区,缓解了城市中心的压力,承载着商务、商业、文化、现代服务等主要功能。

2、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价值

对于这一地区的规划开始于1929年的《大上海计划》,其实际上只是一个城市新城规划,而不是对上海整体的规划。该计划是近代中国引进西方城市建设和规划理念的先驱之一,并对名族风格和现代风格的融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上海的城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规划后来由于日本侵略战争的爆发,而没有得到较长久的实施。虽然计划仅实施了一部分,但以上海市政府大厦、江湾体育场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建筑却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局部的环状加放射的干道系统和蛛网式网格式的支路系统成为了这一地区显著的空间风貌特征。

江湾——五角场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社会历史发展创造的独特产物,是中西文化融合,海派文化形成在城市建设方面的一个缩影,更是作为帝国主义殖民地的近代上海民族自强精神的体现。就城市规划学科而言,也是欧美城市规划在近代中国的一次实践,强调整体和秩序的规划理念为城市规划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保护的意义重大。

3、在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城市规划

①认清什么需要保护,什么需要延续是对一个地区进行开发的前提。

江湾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是上海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然而与其他历史风貌保护区相比,存在着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般历史风貌区的保护规划往往以对这些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以及合理利用为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周边其它建设加以约束和控制,以达到更好展示风貌建筑、体现区域特色的目的。而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特殊性在于该区虽然保留了部分近现代的优秀历史建筑,但数量不多且布局分散,相对而言,更能体现其特色的是按照《大上海计划》实施的部分环状加放射的干道系统和蛛网式、网格式的支路系统。

“ 《大上海计划》留存的更多的是一种城市意象……对这一类历史遗产的尊重很难用简单的保护去实现,而应该搜寻历史发展的脉络,整合历史片段,通过添加能够强化这种城市意象的新的意象元素来重塑历史风貌。”

文脉的真正载体是生活,所有的历史遗迹不过是它的寄存之所,所以只要生活继续,文脉就能流传。但只有被充分理解、利用、改造、传承,文脉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这一城市开发过程中,对历史遗留的干道系统及支路系统所形成的城市意象的强化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延续意义重大。

②规划工作者需要采取各种手段将城市历史的保护与城市的开发相结合。

2005年,江湾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规划和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规划几乎同步启动编制。两个规划从规划理念、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道路体系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统筹协调。不仅体现了规划的未来导向作用,同时更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规划重点对城市肌理、建筑高度、建筑形式、公共空间等要素进行了研究和控制,从而对限制了城市开发过程中对于城市历史文化文脉的破坏。

在城市肌理方面,“环形加放射”的道路格局是风貌保护的基础,而网格式的支路系统则是拓展延伸的重点。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充分延续了风貌区道路格局,并和街坊内部通道共同形成高密度的支路、通道系统。

在建筑高度方面,城市副中心规划始终强调建筑高度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总体上采用高密度中低层数的建筑群;考虑到必要的实际需求,在尽可能远离风貌区域集中布局高层建筑,形成标志性区域;并向风貌区、新江湾城形成由高到低的梯度,与周边城区和谐过渡。

在建筑风格方面,由于该区域现存的优秀历史建筑 乃至一般历史建筑中,既有现代风格的,又有传统造型的,更有两者结合的,不同时代的建设都在此留下了印记。因此,该地区对于建筑风格的限制与其它历史风貌保护区相比更加宽松。

在公共空间布局方面,规划尤其注重与历史建筑的结合。在广场、绿地、步行道路等公共活动场所的选址和设计中,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有机地融入其中,从而提升了公共空间的品质。

四、小结

城市开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变”,体现着城市的前进;而保护则体现着一个城市的“不变”,体现着城市的延续。

“变”是必然的,因为有资源、能源、经济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总有一些值得我们延续的优秀的东西是“不变”的。城市规划的作用在于采取各种手段在“不变”中延续城市的文脉,在“变”中找寻城市的理想,找寻城市人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魏枢.《大上海计划》启示录——近代上海华界都市中心空间形态的流变 .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7

[3] 沈果毅,曹晖.从保护到重塑——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和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规划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