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挖掘乡土资源 润泽金色童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挖掘乡土资源 润泽金色童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童年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 埋藏着我们儿时的最纯真最唯美的回忆。而如今的孩子,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伴随童年的是无休止的补习,能留给童年并值得回忆的内容少的可怜。新课程改革把部分课程建设权还给每个地区、每所学校和每位教师,旨在让学生获得更加贴近其成长需求的课程和更加丰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经历,尤其是获得在真实生活场景中研究和体验的经历。其中乡土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区域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也为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情景中去探究、去体验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关键词:课程;实践模式模式;创意;学以致用

一、建学生喜欢的课程

开发一门课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师有否这样的能力,学校能否提供这样的资源,但最终应回归学生喜欢的本源。让学生对课程有自己喜好权和选择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学生兴趣倾向和选课好恶,客观上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内容。那么怎样的课程才受学生的欢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位老师的课程。他是一位探究老师,酷爱旅游,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发现在课堂中穿插这样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学生中间也有很多学生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师生之间有了兴趣的交集、有了兴趣的互通、产生了兴趣的共鸣。他突然发现:学生的兴趣就是课程、学生的经历就是课程。但是黄山的奇峰、华山的险峻、四川的小吃,这些景点非常的好,但距离我们有些遥远。我们更喜欢的是家乡的小吃、东滩的湿地、国家森林公园的迷人风景,这些不仅看着美,而且觉得亲的的资源让他有了一个想法:罗列崇明的优秀景点资源,建一个学生喜欢的课程,《经典崇明游》于是诞生了。

二、选择“自下而上”的课程实践模式

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使“目标模式”成为稳定的开发模式,然而也压制了那些在实践中获得的生动的、个性化的经验。“自下而上”的实践模式的优势逐渐被体现。所谓“自下而上”归纳式是在教师、学生自发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学校管理者组织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其基本过程为:教师自发进行课外活动实践一课外活动课程化一确定学校课程整体结构一形成学校课程特色。从实践的层面上看无疑是具有优势的。

《乡之味》是裕安小学沈俭老师开发的一个微型课程,课程开发是来自于一份《关于崇明甜酒酿的受欢迎程度的调查问卷》,老师发现学生对于家乡的酒酿有着浓厚的兴趣,沈老师敏锐的发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资源,由于她开始了实践,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们分组并布置很多课外任务。在参与活动的学生中,老师挖掘家长资源,例如:家长擅长制作的,安排的学生重点开展实践制作活动。家长在酿造厂、超市等地方工作的,安排学生带着任务去参观拍照的。家里有电脑的学生重点布置制作讲稿的任务。各尽其能最大程度挖掘各自的长处,凸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在课外探索活动能过中有不少新生成的成果。最后通过几轮实践才予以定稿。该老师参加2012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探究型课程评优中获得一等奖。目前《甜香百年》的探究活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在浓浓的米香里,师生开始了自主探索的新旅程——《乡之韵》系列课程的开发。

三、创意让经典课程重焕生机

在“做强一品”的理念指导下,前几年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目前每所学校都有一门精品特色课程。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学生对一些学校的精品课程产生了厌倦。不喜欢!怎么办?很多学校开始反思并经过实践与创新又开始让课程焕发生机:正大中学的《长绳》是他们学校的一门精品课程,但是反复练习学生厌烦情绪开始上升。老师发现学生在训练之余喜欢在长绳中加入高难度动作,经过一番观察和实践,开发了《花样跳绳》这门课程。在帮助学校长绳队继续保持优势的情况下,在去年市课程互动展示中获得了好评。《灶花农家乐》是向化小学利用周边场馆资源开发的一门经典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因缺乏活动支持,学生的兴趣逐渐减弱。学校课程团队迅速通过学生反馈,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小小泥瓦匠》、《灶花拼图》等富有趣味的微型课程,其中《灶花拼图》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且注意力与兴趣有关的特点开发的一门微型课程。内容包括拼图制作、欣赏、游戏、冲浪等活动。在极富趣味、创意的活动中感受家乡传统文化,提高图案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并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同时从那些寓意着和合美满、幸福吉祥的灶花中得到悠久乡土文化的熏陶。

四、源自学以致用的课程

面对大量的农村学生以及逐渐占多数的外地生,他们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很多人将来可能从事有关农业方面的工作,如何培养优秀的农业方面的小能手,我们在乡土资源中进行开发实践,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的知识。裕安小学“生态田园”乡土课程就很好的体现了这样的一个设计思路。主要目标:有效整合社区课程资源,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生态田园”特色课程体系。1.建立学生实践体验活动基地:根据学校实际建立“四园二馆一区”其中“四个园”是指农作物园、蔬菜园、栽培实验园、校园植物园;“一区”, 是“养蟹探索区”,并且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完成从实验到实践的转变。内容上首先根据基地活动特点,通过多渠道、多层面的教师培训活动,开发出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要的课程群,使活动走向课程化。为了使课程实施效果更凸出,学校聘请了专业人员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实践。每年结合快乐活动日,举行一届“生态田园”课程文化节,邀请家长、社区人士、专家参加学校教育活动,并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学生把在四园一区中收获的有机蔬菜,通过“我为父母做一道菜”等方式表示对父母的养育之情。

绿华小学地处崇明西部的桔子之乡,有着丰厚的地域资源,整个地区到处都可见桔树。为更好地利用社区与学校教育资源(学校有四亩桔园),展现绿华桔文化,学校开设了《桔韵》课程,通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该校广大学生充分地了解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并且为培养小小桔农提供很好的实践途径。

学校是孩子梦起航的地方,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挖掘乡土课程资源,把学区乡土优秀文化基因以课程的形式进课堂,并通过活动让学生在玩中感受家乡的文化与变化,让更多的孩子在乡土中快乐成长。同时通过乡土课程开发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进一步体现出尊重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促进教师发展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