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蛋壳中孵出的“人格障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蛋壳中孵出的“人格障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与别人交往都希望顺畅愉快,然而,在我们身边可能不时会遇到一种很“别扭”的人,他在单位里做什么都不行,眼高手低,言行不一,还爱挑剔别人,与谁也不来,动不动与人争吵;在家里好吃懒做,颐指气使,花别人的钱不心疼,从不顾及别人的情绪和感受。总之,让人烦恼,可又拿他没办法。所以,可将这样的人称之为所谓的“滚刀筋”。无论在家、在单位,若是天天与这样的人打交道,真是一种灾难。

近年来,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遇到过为数不少的这样的人格障碍患者,下面的个案比较典型:

小洪,男,21岁,初二开始因神经衰弱休学在家。多次尝试复学,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不好,而告失败。17岁开始在某机关工作,至今4年什么也做不好,想换工作单位而无人愿意接收;常因酗酒而行为失常,无法自控。在家经常与父母亲发生冲突,不听亲人教导与劝告,在家从来不做家务事。曾参加各种培训:学开摩托车、汽车,学电脑、英语、写作、烹饪等,都因不能坚持而半途作废。不愿做体力劳动,不愿做与人接触多的工作,承认自己生活工作无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考虑过。其父陪同他来进行心理咨询。

严某,女,40多岁,在某科研单位做图书管理工作。她一直单身独居,与兄弟姐妹很少来往。严在工作单位与人不合群,做事总是自己说了算,不听别人意见,经常与领导和同事发生冲突。因与一同事争吵,严趁人不备拿走图书馆的公章和部分重要资料以要挟别人,单位领导出面也无法要回,只好将原公章作废,重制公章。单位派人与严某的姐姐、弟弟向心理医生和多家医院咨询,最后决定让严某提前内退,以寻宁静。

类似的个案近年来有增加趋势,是一个令人担扰的问题。变态心理学研究证实,人格障碍持续不能改变的话,既可称为“病态人格”,其特点是:①患者可能有某种神经系统功能上的障碍,但一般没有病理变化。这是一种人格结构上的某些方面过分或畸形地发展,或是严重发展不足,偏离了正常人格而出现的严重的人格缺陷。②病态人格患者一般来说意识清醒,智力活动没有明显缺陷,有的甚至智商较高,但情感与行为活动有明显障碍。③患者一般能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能理解行为后果,也能理解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但因思维习惯的偏颇和自知力的缺陷,却很难吸取教训,很难纠正错误的行为方式,因此不能适应社会环境。④病态人格与正常健康的人格一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比较恒定而不易改变。

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家庭与社会都不欢迎的人呢?在上述个案中,经与当事人或其周边知情人的接触,可剖析其形成人格障碍的原因。小洪从小是一个被祖父母、父母娇宠坏了的孩子,他长相英俊,小学时又是优等生,是在赞扬声中长大的;虚无缥缈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形成激烈冲突,因而心理幼稚、经不起任何挫折的小洪逃避现实,丧失自信,不求进取。严某则是一个自幼性格孤僻的女孩,她的父母重男轻女。偏爱她的兄弟,她的离群索居的古怪性格,造成了她一生的悲剧。在我国,有些家庭和学校时常以为听话的“乖孩子”是令人放心的,而忽视了对孩子待人接物方面的训练。家庭与学校像一个“蛋壳”,这样的封闭环境常常左右了孩子的命运;就像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很难孵化出健壮的小鸡,对孩子过分地溺爱或是冷漠,都可能潜伏人格障碍的诱因。有些父母因爱面子,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孩子不能学习与工作也不及时咨询与治疗,拖延下来,就形成了孩子的人格扭曲。

病态人格的表现十分复杂,初期常容易与各种轻度的心理障碍、神经症等混淆。缺乏心理卫生知识的父母和老师们也难于识别,常常听任孩子的任性、无理、无情,或是不求进取,又无可奈何,只以为是品德问题。近年来,还有些青少年将心理障碍当作“避风港”,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因各种原因休退学的中学生,如果长期不能复学,又难于找到其适合的就业门路,就有可能流失社会,成为病态人格的高危人群。根据国际疾病分类冲“精神障碍的分类”的规定,病态人格大致有如下类别:偏执型(妄想型)、分裂型、情感高涨或低落型、爆发型、强迫型、癔病型、衰弱型人格等。如怀疑某人有人格障碍倾向,则应该尽早到心理门诊或医院精神科进行诊断。

由于病态人格难于矫治,尤其对于30岁以上的成人,更难于改变,因而一旦形成,就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有些心理学家称人格障碍患者为“社会残疾”,这些人智力正常,一般躯体也无疾病,却不能正常学习或工作,成为对健康人的干扰因素。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病态人格患者,有的到了中年以后。由于饱经沧桑及精力下降或不足,可以部分或全部自动缓解;有的人则持续终生,无论使用什么治疗手段,采取什么环境影响和教育措施,对这种具有病态人格的人都是无效或是收效甚微的。

所以,对于人格障碍应以预防为主,尤其对于未成年的青少年,更应及早矫正其心理行为的偏离,培养其形成健康进取的人格。对于18岁以上的患者,父母不应姑息迁就,应重在引导其自食其力,通过扎扎实实的劳动或学习,改变其自我封闭、无所事事的现状。尤其应促进其独立性的发展,可促成其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走出其病态的“蛋壳”,融入社会大环境。加入同龄人的行列,便有可能摆脱人格障碍的枷锁,成为社会适应良好、人格健康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