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饺大王”谈炎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饺大王”谈炎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武汉“谈炎记”水饺至今有92年历史,皮薄、汤鲜、馅大,吃到嘴里滑香鲜嫩,风味独特享誉武汉三镇,被人称为“水饺大王”。2000年“谈炎记”原国有体制改为股份制企业,走上了加盟连锁发展的路子,得以迅速发展。2002年“谈炎记”发展到了22家加盟店,但一味的求速度,最终兵败如山倒,一年内关掉了20家,如今的“谈炎记”只剩下三家连锁店。面对目前的发展,作为谈炎记第三代传人的丁志彬对记者说,发展是其次,保持“谈炎记”的传统风味并持续的传下去是关键。

从学徒到师父

1964年,15岁的丁志彬进入“谈炎记”,从最基本的和面做起,这一做就是三年。

“和面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需要长时间的捶打和按压,要求师傅胳膊有劲,要有体力。”丁志彬告诉《新楚商》记者,能选上和面的师傅要当满3年学徒,从最基本的手艺学起,达到“眼睛一看就知道问题在哪,手一摸就能解决问题”的程度,才能上案板操作。

三年后,因为技术好,活儿出的漂亮,丁志彬拜入“谈炎记”当红师父杨绍新门下,学做面皮。

老汉口人都知道,“谈炎记”水饺讲究。从“谈炎记”创始人谈志祥手上传下来的擀皮手艺,在第二代的擀皮师傅杨绍新手上得到改进,皮子是老面发酵,面要和上劲,条要出均匀,皮要反复压,四方都标准,看上去是一张皮子,用手一揭是两层。如此擀出来的皮子,薄如纸片,吃到嘴里又不失嚼劲。擀皮子要经过7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要揉到位,全部完成要1个多小时,一次出100多斤皮子,够下500多碗。

“做面皮的员工也要经过挑选,首先要手上的技术精湛,和面重视柔功,中间任一过程揉得不到位,都会影响口感。”丁志彬说。

由于丁志彬能吃苦,平时也勤快,从和面的学徒,最后成为了皮、馅、煮等各项技艺都好的师父。

这么多年“谈炎记”水饺之所以享有盛名,实有独特之处。“谈炎记”制作出来的水饺有两大特点:一是鲜;二是热。

丁志彬介绍,汤里头另外加了猪花油和虾米,猪花油是猪油加入葱段、姜片精炼的花油,既有板油的香味,又使浮在水饺碗中的油珠晶莹透明,异香扑鼻。虾米就是海米,采自江浙一带的上好干货,泡发后放进汤里,虾米要求干透,用热水一浇通身红透,这才能用。老汉口人吃水饺,是连汤都喝的一干二净,再把虾米捞起来吃完。

“谈炎记”的水饺的馅也有讲究,用猪的前腿肉和黄牛肉按7比3的比例混好,先将筒子骨放泠水中侵泡1小时,捞出来后用清水,加一定比例的高汤,上大火煨5个小时,成乳白色的汤汁才能盛出来用。

生意忙的时候,丁志彬还帮忙下过水饺,下水饺是个苦差,汤要滚开,随时要用勺拨,受热都要均匀,不然皮子和馅子分开,既煮不成饺子又影响汤味。“谈炎记”的饺子一份2角1分钱,每天能卖出上千份。

1985年,已经作为经理的丁志彬调离。2000年退休之后,被现任“谈炎记”老板,他的亲弟弟丁建华聘回来,主理面房,“到现在我们一直都是手工面皮,会的人不多,就把我找回来了。”在武汉餐饮的业界圈子里,他是公认的第三代传人。

“躲”起来卖水饺

未进“谈炎记”时,丁志彬就从父亲那里听了不少“谈炎记”的轶事,丁家老父亲早年在“谈炎记”工作,熟悉“谈炎记”历史典故。

1920年,黄陂人谈志祥到武汉城区谋生,手上有做水饺的手艺,他学着卖货郎做了担子,前面挑着炉子,后面筐里放上锅碗,带着皮子、肉馅和调料,在三曙街的夜市做了流动小贩。

当年的夜市远没有今天的规模,几户人家摆几张桌子,放几张条凳,卖点米酒汤圆之类,就成了市场。谈志祥晚上挑着担子去夜市卖,白天下功夫研究水饺——他在猪肉馅里头兑了牛肉,提鲜而不腻。

三曙街是汉正街最为繁华的地区,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商,谈志祥卖的水饺,北方人唤作混沌,广州人称云吞,四川人称抄手,走南闯北的客商们基本都吃过。谈志祥的水饺汤美馅大,在夜市现包现煮,逐渐卖响了名号。

慕名来吃的人多了,谈志祥叫来儿子谈艮山将“谈炎记”交给国家,成为只享有名誉管理权的私方经理,“听店里的老师傅说,谈炎记的生意一直挺好,不管是私营还是公私合营时期,店里都是挤满了人。”

那时候的服务行业还没有上桌服务这一说,得先在柜台买票,再凭票到窗口领食物。“谈炎记”的大堂有3个窗口,食客们就簇拥在窗口边,卖水饺的员工用大茶盘一次端十个碗出来,要吃到嘴里全凭眼疾手快。来吃水饺的人实在太多,“谈炎记”开始的时候是排队邻餐,“我们夏天六点半,冬天七点开门,每天早上开门的时候,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好生意让丁志彬每天忙得够呛,早上3点半就要起床,去帮师傅打下手。“要是早上起不来,师傅自叫早,夏天拖膀子,冬天往脸上抹凉水,想尽法子把你弄醒,不然顾客没得吃。”丁志彬所在的面房,光擀面的学徒就有6个,一天工作8个小时不休息。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面粉、肉和煤球的的配给有限,“谈炎记”将水饺定额为每天两百份,在硚口区的工人俱乐部和电影院设点卖套票,一套是2元钱,含一碗水饺和三个包子,凭票供应。票少人多,想买票的人挤破脑袋,经历过一两次哄抢场面的员工们,只能躲起来卖票,事先不贴告示,也不能张扬,拿着票直奔现场,卖完就“撤”。

自然灾害的年代,“谈炎记”的员工们也吃不饱,有饿急的员工忍不住要“顺”点吃的,偷个烧麦藏点包子带几张面皮之类的行为在厨房里盛行,“谈炎记”订了制度,但凡抓到,偷一罚十,“其实在厨房里吃点东西很正常,只是当时生意太好,顾客不够吃,厨房也自然管的严。”

愁产不愁销

时间跨进上世纪七十年代,宾客盈门的“谈炎记”从利济南路搬到利济北路,扩充成100多平米的店面,并在八十年代进行了一次装修。

装修是在原有大厅中开辟一个雅厅,大约能容纳20多人,设有圆桌和软皮座椅,卖高级水饺。高级水饺是“谈炎记”扩充了产品系列后,推出的鸡茸馅、鱼茸馅等花色品种,比普通的香菇虾米饺要贵好几倍。雅厅更多是承担接待功能——接待各级视察的领导和慕名而来的省内外客人,大厅里很难空出座位来,顾客都是端着碗站着吃,人挤人。

来“谈炎记”的名人也不少,丁志彬就在店里见过严顺开本土明星也有“谈炎记”的忠实顾客,如唱湖北大鼓的张明智,每隔两三天就来吃上一碗鸡茸水饺,吃完就坐店里和员工们聊天,混的很熟。

1985年之后,“谈炎记”第二次装修,借鉴了德华楼的装潢,店面变得古色古香,着重突出了老字号的特色,同时还扩充了品种,增加了芹菜猪肉,白菜猪肉和酸菜猪肉等七八个品种,“也还是只愁做不愁卖,很多人找上门来吃。”

彼时的丁志彬做了工会主席,但“谈炎记”有规定,所有行政管理人员,上班后的两小时,都要参与劳动,每天6点半到8点半,是店里最忙的时候,领导都不在办公室,经理在和面,会计在下水饺。

连挂职的谈艮山也不闲着,每天在店里转来转去,遇到熟客打招呼,遇到新客人也问好。“他的人际圈子广,到处收集意见,参加业务会议的时候提出来给大家讨论,作为增加花色品种的参考。”

做了两三年工会主席后,丁志彬转做经理,八十年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领导给丁志彬下了任务,每月要有6万的销售计划和3万的利润计划,一月一算,只有销售和利润计划的同时达标,才能拿到工资。

为了增加销售额,丁志彬带了一套班子,到工厂学校去设点卖。他会提前提前两三天在学校里贴上告示,写明“谈炎记”要卖什么产品,何时出摊收摊,大约是几日等信息,到销售当天,露天架上案板,烧起炉子,水饺现做现卖。硚口区的武汉综合制材厂、古田二路和二十九中都卖过,很多人中午不吃饭就等着我们出摊。

老字号重归民营

八十年代末,丁志彬调离,丁建华同期调入“谈炎记”任总经理,进入九十年代,餐饮市场搞活开放,一时间水饺店遍地开花,同业竞争压力下,“谈炎记”声势不再。

1989年,丁建华将已退休在家的“水饺大王”传人谈艮山重新聘请回企业,担任技术顾问。在集成传统的基础上,研究出香菇水饺,虾米水饺,鸡茸水饺,蟹黄水饺等十余种各具特色的水饺系列品种,满足不同顾客口味的需要。1989年,虾米香菇鲜肉水饺荣获武汉市优质产品称号。

1993年2月,谈炎记水饺馆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引进台商,开设一家“台北斗牛士快餐店有限公司,”在当时实现可硚口商业系统外资引进零的突破。

2000年初,硚口区人民政府、区商委出面协调,“谈炎记”水饺馆和台商达成协议收回店面。9月,经硚口区人民政府批准,成为首批实施整体企业改制单位,通过政府注入资产的方式,对原企业员工实行分流安置。新企业通过职工自愿参股形式,实现了国有资本的整体退出,由原企业中的员工,共同出资人民币30万元,组建股份制民营企业,武汉谈炎记饮食有限公司,在召开全体股东大会上,一致推举丁建华为新公司董事长。

2001年起实行大胆尝试,以保持“谈炎记”风味水饺品牌为基本目标,由公司提供技术要求,派专人造水饺皮和肉陷子等主要原材料,先后有14家谈炎记水饺加盟店的建立。“那时候主要学蔡林记,实行加盟方式,加盟费每年在4000到8000元,我们计划是一年开30家加盟店,到2002年最高时候开了20多家店。”“谈炎记”经理陈超军说。

陈超军跟记者介绍:“最初我们建立了厂房,面皮和饺子馅都是统一加工,统一配送。由于很多店子觉得我们送的馅子没有自己制作便宜,于是每天该要20斤馅的只要了10斤,这样一来味道也就变了,最终把‘谈炎记’的招牌也搞臭了,2004年一口气关掉了20家,如今保存下来的有武昌首义园加盟店,汉口利济北路东街一号店,去年在汉阳又开了一家店。”

2012年谈炎记成功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以后的发展,陈超军告诉记者:“我们当然希望谈炎记水饺飘香武汉三镇,但是我们吸取以前的教训,以后资金足够多的话我们就准备开直营店,这样更有利于保持‘谈炎记’流传下来的传统风味。”

“其实我们责任重大,90多年的历史,我们要继续传下去。”今年年过六旬的丁志彬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