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运用批判的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用批判的思维进行语言训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笔者认为,养成批判思维进行批判性阅读,往往能够开辟出语言表达训练的新天地。

一、敢于怀疑——“学则须疑”

选入教材的文本固然文质兼美,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文本中总有不尽完美之处,有怀疑精神也未必是坏事。怀疑精神就是凡事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即使怀疑是错误的,也能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学习。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认为: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一切中锻炼出来的。他还举了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善于怀疑的事例: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这样看来,怀疑精神须从小培养。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怀疑精神,拓宽学生表达的新领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认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书本,敢于怀疑,头脑就不会僵化,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就会借助语言的“外壳”表达自己独到的理解、独特的体验,个性化的语言系统资源就会得到开发。

二、学会评判——“真理越辩越明”

文本往往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而品评文本、评判人物的观点,往往更能彰显文本的育人价值。同时,适度的评价、辩论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激发他们认真倾听的兴趣。再说,对语言材料作评判,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体验,可以感受语言的内在意蕴。《孔子游春》一文,其中有子路谈志向的一句话:“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评价:子路的志向怎样,你是怎样评价的?本来孩子们都认为子路的志向很伟大,这么一问,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被唤醒。有的说,能热心帮助身边的人已经很不错了;有的说,只能帮助身边的人,志向不算高远。不同思想观点的交锋,自然形成一场辩论。有的学生甚至在辩论中谈到:帮助身边的懒汉,等于纵容他们懒惰。课文中还谈到颜回的志向:“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没用老师引导,学生们自觉地辩论起来。有的认为:颜回谦虚内敛,是一种美德;有的认为,一颗夜明珠埋在土里谁也看不见它发光,适当地表现自己也是一种勇气。在谈到孔子的志向时,学生们恍然大悟:写两位弟子的志向是为写孔子的远大志向作铺垫的。

激发学生的评判意识,等于把思索权和主动权交给了他们。为了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文本,而且需要克服思维定式,从不同的方向、侧面、层次,从横向的、纵向的进行深入思考。为了表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对方的辩解。在多元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中,语言表达训练得到了落实和强化,并加深了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理解。

三、尝试修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课文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文质兼美的精品,也是用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范例,当然需要“吃透”“消化”;但是也不必一味仰视它,“趴着”“跪着”“蹲着”的心理和姿态不利于实现“学生与作者、编者和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美好的事物,可以尝试思考:为什么换成自己的理解、设计、修改就会成为伤美毁美的败笔。对待文本,也该如此,即使换一种表达远不如原句,在比较中也可以加深对文本表达形式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明天,我们毕业》,文中一段话“是您,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是您,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小发明,利用星期天跑图书馆,查阅资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孩子们口若悬河:是您,忍住心口的疼痛,坚持给我们上课;是您,在我考试失利的时候,给了我热心的安慰和鼓励;是您,把我们从懵懂无知变得聪明伶俐。但是作者为什么不再列举那么多的事例?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详略得当的写法。这篇课文的同一段还有一个句子:“在我的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我们可以先启发学生:如何再把这句话写充实?能接着一个比喻再进一步写下去吗?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的答案异彩纷呈:“您是天使,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您是大树,给我们送来乘凉的绿阴;您是海洋,托起我们满载希望的生命之舟。”思维的闸门打开,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妙趣横生。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在文章中只选用“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这个句式,我们的修改有什么不足?在亲自参与的语言实践中,孩子们领悟了文本的妙处。这对他们而言是刻骨铭心的。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