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怎样的课是好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怎样的课是好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但在操作层面上,一线的教育者和研究者感觉不尽相同。以教学评价来说,由于教师、学科、地区、学生群体、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差异,“好课标准”的“个性”色彩非常突出,人们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

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模式为:确定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一套评价量表,由特定的个人或群体对某教师的一堂课进行打分,然后综合统计,计算出总分,取得一个评价结果。但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涉及诸多因素,这种追求客观化、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本文从专家、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几个层面来展开讨论,试图提出一套相对合理、适用于不同评价条件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供大家参考。

一、专家眼中的好课

何为“好课”,专家认为体现在3个方面:学习过程的真实;学习方式的科学性;教学艺术的高超。[1]

1.一堂好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

由于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理念很难一下子转化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加上教师通过较长的教学经历所积淀的,并经过世代传承而不断强化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再加上浮躁心态、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社会现象对教师的影响,本该圣洁无比的教育领地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作秀的课堂教学,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真实”,体现在学生从迷惑到理解、从印象模糊到清晰、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巧妙点拨、耐心引导、严格要求以及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间有效的合作和争论之中;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亲人般的呵护和帮助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并用个性化的语言进行淋漓尽致的表达之中;体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被感染,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之中……

2.一堂好课,应体现出科学的学习方式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事求是。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不该做的不做,不能不尊重事实,更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进行所谓的“课堂教学改革”。二是讲究实效。学生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等,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脚踏实地、稳步有序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

3.一堂好课离不开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灵活,既轻松又深入,给学生一种艺术的享受和难忘的幸福回忆,并给学生的人生带来有益的影响。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刻苦的磨炼和不懈的追求。

二、教师眼中的好课

1.理论层面

一堂好课应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它体现出教学目标的多维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媒体使用的恰当性等几个特征。[2]

(1)教学目标的多维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专注于认知目标,还要重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多维目标的达成。认知目标不仅在教师心中清晰、有梯度、可操作,而且在学生心中也是明确的。

(2)教学过程的生成性。①生成性是相对于预设性而言,教师应创设基于问题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②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提炼和深化,并借此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真正达到“会学”的水平。③教学过程实现的是多种课程资源之间的对话过程,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课本的对话等。教师和学生在多重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教学目标也在对话、互动中自然而然地实现。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

(3)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师既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又要善于发挥教材的最大功能,做到“依靠课本又不依赖课本,超越课本又不脱离课本”。

(4)教学评价的激励性。教师应遵循及时、多样、适度激励的原则,对课堂教学既不简单否定,也不无原则地肯定。

(5)媒体使用的恰当性。教师使用媒体应遵循这样的准则:只要利于学生发展就充分利用,否则,就不用。应避免用电子板书来代替粉笔板书。

2.操作层面

基于以上观点,经过与一线教师长期讨论,笔者设计了一张包括10道题目的问卷,考察一线教师对好课的评价标准。统计结果显示,能达到满分200分的课是一线教师公认的好课。同时,为了了解家长的观点,笔者使用相同的问卷对浙江省镇海区古塘中学3个班的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并对家长的评分结果进行了统计。(见表1)

三、家长和学生眼中的好课

1.家长眼中的好课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家长对一线教师提出的“200分好课标准”并没有看得那么重。

通过调查,家长对教师“热捧”的10条标准反应平平,不同年级的家长按关注程度,依次提出了自己对“好课”的认识。

初一家长要求:教师的语言生动;教师能鼓励学生发言、与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能激发学生对该课的兴趣;课堂能体现出师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能与学生多沟通;教师讲课由浅入深,能让学生真正听懂。

初二家长要求:教师能做好课前准备;学生能做好预习;学习能让学生感到快乐;学习的环境气氛要好;课堂纪律要好;师生相互尊重;教师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奖励。

初三家长要求:学生做好了预习;学习能让学生感到快乐;课堂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有特色;教师能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师能多讲些课外知识,节省孩子的时间;教师能多提问,多一些实验探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给予解答。

可以看出,初二、初三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要求大致相同,初三家长更注重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所有家长都对教师提出了一条共同的要求:课要上得让孩子们觉得有趣、快乐。

2.学生眼中的好课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在一次评课活动中意味深长地说:“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讲课。”课堂教学追求的效果,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进行了调查,学生们说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好课”。

(1)教师应充满活力,稍微打扮一下自己。要可爱、活泼、平易近人,要面带笑容,但该严肃时要严肃。

(2)语言要幽默、生动、流畅、通俗易懂,上课不能死气沉沉。

(3)能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现知识点,并与板书有机地结合。

(4)多开展有趣的活动,多让学生讨论问题或动手操作。

(5)教学由浅入深,让学生先理解课本,把基础知识讲清楚后再加深。

(6)师生共同活动,师生平等交流。

(7)教师能给学生人品好的印象,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更有信心地去学。

(8)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讲点做人的道理,让学生知道读书的目的,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9)教师能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查漏补缺。

(10)讲课不拖堂。

(11)教师能了解学生,与学生倾心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并因材施教。

四、笔者的认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就对全世界的教师发出了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转换职责的号召:“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3]

这一精彩的论述,在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转型期,显得多么重要。笔者相信,如果所有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读一遍,那么,备出的课会不一样;如果教师在走进课堂前读一遍,那么,上出的课会不一样;如果教师回到办公室,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时再读一遍,那么,下一次上出的课也会不一样。如果将这一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那么,定位于三维目标的课堂评价,显然应强调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即衡量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就是要看学生“学会了吗”;衡量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就是要看学生“会学了吗”;衡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就是要看学生“学得有趣吗”。

1.理论层面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获得的认知过程,而且还是师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交流的过程。因此,衡量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能被调动起来,学生是否能取得多元发展,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1)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为标志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判断学生的参与状态,就广度而言,要看每一位学生是否都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全部环节;就深度而言,要看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学生思维没有适当负荷的课不是好课。[4]

(2)生生和师生的交流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状态。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和恰当的鼓励,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没有漠视、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倾听、鼓励、理解、喝彩的环境里,学生才是完全放松的,才能够与教师和同伴尽情分享见解,交流感情,重构理念。能引领学生主动跟进、投入,融会贯通,产生共鸣的课,无论在专家、教师,还是在学生、家长心中,都是一堂好课。

(3)学习(教学)目标的达成状态。好的课堂应是情感的课堂,情感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应有的底线。教师应突破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要看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即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知识,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促进与发展,教师是否关注和满足了个体差异需要,让“学优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了”,实现所有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一堂课的评价,应该是对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状态与结果综合考虑以后所作出的判断。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简单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

2.操作层面

由于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学环境中存在许多的变量,如学生的背景(社会阶层、年龄、性别等),学生的特质(能力、知识、态度等),学校和社区的环境(社区风气、社区成员的构成、学校班级数等),以及课堂环境(班级人数、教学条件、卫生情况等),等等。这些因素对教学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单一固定的评价标准是不可能适用于条件不同的课堂。笔者只能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出相对合理的、有所侧重的,适用于不同评价条件的几种评价标准(专家评教师的单评标准、学生评教师的单评标准、双主体评价标准、专家评双主体附教师自评的评价标准、专家评双主体附双主体自评的评价标准),供大家讨论。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建立在自评和他评基础之上,为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满足师生共同发展的需要而服务的。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所在。

专家评教师的单评标准(百分制)[5]

1.教学目标(10分)

(1)教师不仅应表现出尊重意识,而且一定要对所有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都有所尊重。(2分)

(2)要使学生在教师决定应该教什么和应提供什么学习环境的时候都有真正的发言权。(2分)

(3)在学生集体中培养协作精神。(3分)

(4)要将学生的技能、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重点加以培养。(3分)

(5)定性分析

2.教学设计(20分)

(1)为学生制订一个包含年度目标和短期目标的计划。(6分)

(2)要针对学习内容修改与设计课程,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6分)

(3)选择教学和评价方案,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学校变成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场所。(8分)

(4)定性分析

3.管理学习环境(20分)

(1)要安排好可以利用的时间,使学生们有机会参加扩展性研究。(3分)

(2)要创造一种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3分)

(3)要确保学生学习环境的安全性。(3分)

(4)要让设备、学习教材、视听媒体能够为学生所利用。(3分)

(5)要能鉴别和利用校外的课程资源。(4分)

(6)要让学生参与学习环境的设计。(4分)

(7)定性分析

4.促进学习(30分)

(1)要组织学生围绕情景问题进行讨论。(7分)

(2)要设法使学生认识到并担负起他们在学习中应有的那份责任。(7分)

(3)要认识到学生们存在的巨大差异,并能采取相应的做法和措施,鼓励全体学生人人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8分)

(4)要利用学生的相关数据、有关人员对教学工作的评议以及与同事间进行的交流,来总结和改进教学。(8分)

(5)定性分析

5.对学习的评价(20分)

(1)要使用多种方法,系统地收集关于学生的理解与其他能力的数据。(5分)

(2)要分析评价数据,指导教学。(5分)

(3)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5分)

(4)要向学生、教师、家长、决策人员以及广大公众报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5分)

(5)定性分析

6.总分

学生评教师的单评标准(百分制)

1.教师的基本功(20分)

(1)幽默感 (2分)

(2)普通话及语速 (4分)

(3)板书工整、层次清楚 (4分)

(4)知识渊博 (6分)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4分)

2.我们的知识目标(30分)

(1)知识点听得清 (5分)

(2)分析问题有启发性 (10分)

(3)听得懂并理解 (15分)

3.我们的活动(30分)

(1)能全体参与 (5分)

(2)有时间思考问题 (10分)

(3)喜欢上这类课 (15分)

4.我们的发展(20分)

(1)能顺利回答 (5分)

(2)能解决简单问题 (5分)

(3)能从课堂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10分)

双主体评价标准(百分制)

一、主导作用(教师行为)(54分)

1.教学目标(6分)

(1)正确把握教材,包括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的各知识点及知识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等。(2分)

(2)制定的教学目标多元,又有操作性,能评价教学效果。符合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2分)

(3)用恰当方法在适当时间告知学生教学目标。 (2分)

2.教学设计(20分)

(1)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确定适宜的思维类型。(3分)

(2)掌握学习规律,由浅人深,循序渐进。教学过程结构有序、层次分明。(3分)

(3)安排了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形式恰当,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6分)

(4)设计了效度较高、容量恰当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4分)

(5)准备了较充分的训练内容,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4分)

3.教学方法(16分)

(1)根据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法,指导学生。(3分)

(2)注意知识的新旧联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4分)

(3)教学基本功良好,语言有学科特点,准确、生动、有节奏;操作演示准确、熟练;板书工整。(3分)

(4)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速度,争取最好的学习效果。(6分)

4.教学效果(12分)

(1)及时进行必要的阶段(层次)小结,形成继续教学的台阶。(2分)

(2)进行有效的课堂总结。(3分)

(3)留有较多的练习时间,及时评价、矫正。(5分)

(4)基本实现教学目标,按时下课。(2分)

二、主体地位(学生行为)(46分)

1.学习目标(6分)

(1)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知道学什么、怎样学。(2分)

(2)具有必备的知识准备,并激活了原有的知识。(2分)

(3)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2分)

2.学习过程(28分)

(1)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学习新知识。(5分)

(2)在教师组织下,成功地应用学法,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开展智力活动。(5分)

(3)认真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勇于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4分)

(4)积极参与学习,争取发表自己的看法,吸取他人的信息。(4分)

(5)读写姿势良好,作业字迹工整、符合要求。(3分)

(6)绝大多数学生能跟上进度,注意力集中,表现出较强的学习热情。(4分)

(7)少数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没有放弃学习,也有所收获。(3分)

3.学习效果(12分)

(1)积极参与小结、总结,回顾认知过程,反思学习方法,归纳出重要的基础知识。(5分)

(2)完成课堂作业,正确率很高,如有错误,能及时改正。(4分)

(3)享受成功的喜悦,积累学习情感。(3分)

专家评双主体附教师自评的评价标准(百分制)[6]

1.对学生主体的评价(40分)

(1)突出知识为载体的智力活动情况。(8分)

(2)学习中的动脑、动嘴、动眼、动耳、动手情况。(10分)

(3)不同想法、观点的表达情况。(4分)

(4)群体间的交流协作情况。(6分)

(5)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探索,科学开展学习活动情况。(8分)

(6)学习中的创意或学科特色的展现。(4分)

2.对教学主体的评价(40分)

(1)做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6分)

(2)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生个性张扬的情况。(10分)

(3)民主、平等、宽松学习氛围的创设与提供。(6分)

(4)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4分)

(5)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情况。(6分)

(6)学科教学创意或学科特色的展现。(8分)

3.教师自我评价(20分)

(1)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情况。(8分)

(2)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

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及展现能力的情况。(6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人文教育和教学中的创意突破情况。(6分)

4.总评

专家评双主体附双主体自评的评价标准(百分制)

1.教学目标(5分)

符合课程标准,围绕教材,利用、开发课程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叙写具体明确可达成的可测、可评的课堂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10分)

为教学目标达成,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经验、兴趣、认知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师生共同创设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的机会,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和课程资源,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

3.教学过程(20分)

(1)主要教学行为(10分):语言、文字、声像、动作等呈现行为;讨论、质疑、探究等对话交流行为;阅读、练习、答疑等指导行为。

(2)辅助教学行为(5分):创设课堂教学环境和气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展有效的师生、生生参与,积极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

(3)课堂管理行为(5分):课堂规则,行为管理,课堂管理模式,课堂进度与时间的调控,课堂突发现象的处置。

4.学生反馈(5分)

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学到什么,学会什么,会学什么,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张扬和提升。

5.教学特色(10分)

在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或全过程中,在创设教学环境,组织教学,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引进新课,复习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巩固双基、启迪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编拟和精选习题等方面独具创新的教学艺术特色。

6.教学效果(30分)

大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是否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是否科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达到目标的程度。

7.学生、家长评价(10分)

8.教师自评(10分)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2][6]孟繁萍.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3]韦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余晓秋.新课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5]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233.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