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曾为梅花醉似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曾为梅花醉似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题记

我喜欢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种。读书的方式也是粗放的,只要是喜欢的书,读起来就不管不顾。

不求甚解的快意

1999年参加工作之初,我在乡镇中心小学任教,工作之余,有的是时间,就书虫一样地沉迷其中。前三年,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亲戚家借来的。姑父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对书却有独到的鉴赏力。他收藏了大量的好书,多是外国经典名著,如《简爱》《呼啸山庄》《红与黑》《基督山伯爵》《飘》……每一次捧读,我都会为书中人物的命运唏嘘不已,被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得废寝忘食。那时,更喜欢的是书中的故事,对外国文学作品中冗长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常常不耐烦地跳过去。与读相映成趣的是每天都写日记,心情日记、感悟日记,小女子的敏感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啊,也“笔耕不辍”,写了近10本,现在还宝贝似的收着,其实多与教育教学无关。但那段时间的海量阅读和日记写作多多少少打下了一点文学功底。

现在回想起来,那几年零零星星地没间断过读书,但读的内容杂乱,文学作品、教育刊物、流行杂志,遇之就读;读的方式也很随意,读了,欣赏了,愉悦了,仅此而已。这样随意的读往往会陶醉于浅层的愉悦,很少深入思考下去。我忘了作为一名教师,读书更要服务于教学、课堂、学生。在乡镇小学工作,没有名师的引领,自然也不需要太精确的刻苦,随随意意,散散漫漫,日子过得舒服,但也有点失落,茫然。后来,工作中遭遇的困境和问题、别人的成长经历、网络上越来越多的读书专帖一起冲击着日益闲散的心灵。我开始联系自己缓慢的成长经历,反思自己读的内容和方式。

美丽的相遇

从2004年开始,我不再满足于随意凌乱的阅读,开始转读教育书籍。我还清晰地记得,2004年寒假到徐州新华书店去购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时,那充满热切的渴望——我找了一个又一个书店,都没买到,只好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从此,读到那本书成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心愿。没想到这个愿望竟然在乡镇中心小学的图书室实现了。2005年,学校图书室新配备了一批书,其中就有一套“20世纪苏联教育译丛”,我最先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这一读,果然深深折服,做了一整本笔记,尽管多为摘抄,少有零星的感悟,还是让自己在这样的阅读中激动了很久。

新配备的图书里还有不少名家名篇,有一次遇到怀特的《夏洛的网》,相见恨晚,深深地沉迷其中,也被书中威尔伯与夏洛之间的情谊深深打动。后来看到他的另一部经典《吹小号的天鹅》,又被天鹅路易斯的勇敢坚强着实感动了一把。还有黄蓓佳的书,曹文轩的书,郑渊洁的书,书中的那些幽默,那些淡淡的哀伤,那些跳跃的思想都给人带来冲击,读起来很过瘾。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儿童读物太幼稚,其实不然!读这些书,就是走近书中的那些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举凡金铭、肖晓、秃鹤、纸月、桑桑、青铜、葵花、皮皮鲁……读着读着,你就会欢乐着他们的欢乐,悲伤着他们的悲伤,也会在学生身上看到他们的影子。儿童文学,就这样拉近了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那时,村小的孩子课外书少得可怜,喜欢读书的我自然希望能带着他们一起读。可是,从哪儿才能找到书呢?2008年4月,凤凰语文网在读书节发起了一个读书互动活动,网友之间自主联谊,组织学生互赠互读。我与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的夏德琴老师联系上了,热心的夏老师给我们寄来了50多本书!且都是好书!打开那个大纸箱,和孩子们一本本地把书拿出来,我们的心激动得砰砰直跳!《窗边的小豆豆》!《一百条裙子》!!《特别女生萨哈拉》!!!这样的书我期待很久了!那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我和孩子们大快朵颐。那些书,那段记忆,那一届的学生和我永远不会忘记!

除了儿童文学,我又陆续遇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刘云生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这样的书。那段时间就是偏爱课堂实录或案例型的书籍,崇拜名师的才华,赞叹人家的教学设计。那时的阅读,更想学到一些拿来即用的具体方法。可惜这样的思路是错的,抱着这种目的的阅读也注定会碰壁。读名师的课堂实录或成长经历,会让自己激情澎湃,却不能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我没有沉潜下来,对书中所说的理论、案例进行分析,也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去验证、跟进、反思、总结。那个阶段,读书与实践脱节了,不加辨析和深思的阅读也让我对理论盲目崇拜。有一个时段,对书、对读都奉若神灵、毫无批判扬弃,对课堂、对教材的钻研却漫不经心。所以,教学水平就高不成低不就地滞步不前。

读书也是需要引领的。后来从八义集中心校的周有利校长那里,得到一些帮助和鼓励。从周校长那里先后借了一些书,如大夏书系的《名师课堂经典》,李希贵的《学生第二》等。那时,周校长建议我读王荣生教授的书,当时,我没有勇气读这样专业的书籍,就是偏爱轻快好读的实录类、案例类书籍。这一放手,就耽误了很多年,错过了知性阅读的“精确期”。

向阅读更深处漫溯

2009年,我来到现在的学校——邳州市英华实验小学,开始了新的阅读之旅。最先接触的是薛瑞萍的书。我从一年级带起,也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起,开始向薛老师学习,学习她带班的理念,像她一样把更多的好书推荐给家长和孩子们,把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读给学生们听。我和学生一起买来《日有所诵》,诵读其中的清新童谣,用经典浸润孩子的心灵。许多个早晨,我们从吟诵经典诗篇开始与黎明的共舞。《我给小鸡取名字》《猫剪胡子老鼠笑》《大狗来了我不怕》《大象鼻子当滑梯》……孩子们边读边做动作,专注、兴奋,读得不亦乐乎!这些优美可爱的童谣叩响了诵读之门、记忆之门。每个午后,我带领孩子们把时间交给课外书。经典童话、神话故事、名家名篇、科普读物都深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就这样在知识的王国里穿行。这样的言语牧养从一年级开始,一直持续到《书声琅琅的三年级》,我们继续跟随着薛老师的脚步前行。

2010年,学校把“晨诵课”定为我们的特色课程。了解这一课程时,我遇到了常丽华老师的《24节气诵读古诗词》,她的热忱和敏锐,她对晨诵内容精准的选择和深入解读,她日复一日的坚守和记录,都启发着我应该怎样审慎地进行自己的实践。

在班级管理方面,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和郑学志老师的《和学生家长过招》,都给我许多启示和帮助。这个阶段的读,不再仅仅停留于表面,我学会了自觉地运用。遇到问题学生的种种状况,我不急于批评指责,而是先在心里问几个“为什么”,先研究,再处理。结合阅读中的收获,我还经常在处理班级事务之后反思:自己的做法够不够科学?学生是否喜欢这样的处理?能否对其他孩子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观察、分析、调查问卷,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民意”,渐渐地,班级管理工作变得从容起来,我也从一个忙忙碌碌的“班妈”型班主任,慢慢转变为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

今年,我们进入三年级,学生开始写作文了,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我的作文教学主张》都直接影响着我的作文教学思路。向他学习,我也从抓好作文讲评开始,改进自己的习作教学。从去年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敏感心”,从日记抓起,备好日记教学的“有米之炊”,开发“话题日记”“心灵物语”,每周进行一次讲评,把学生日记里的精彩句子“发表”在黑板上。我还在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了一个“小荷”版块,专门摘登学生作文里的个性句段。每月还评比一次“日记公主”“日记王子”。学生作文的兴趣被一次次的活动煽点得越来越旺,个性化的表达也越来越多。

读和写从来都是分不开的。读的同时,写的冲动也不可抑制。教育叙事的写作帮助我更冷静地盘点自己的教育实践。这样的写,是一种记录、探索和发现,在读中的顿悟需要在做的实践中去验证、对比、实践、反思。2011年6月,我的教育叙事《妙语和奇招》在《班主任之友》杂志上发表了,这是教育写作种子的第一次萌芽。2012年10月,第二篇叙事《日记里的趣与糗》也发表了。我知道,以后还会有第3篇、第4篇……

阅读和写作就像一对翅膀,助我在教育的天空飞翔。也许,再过很多年,我也不能像名师一样站得很高,有多深的理论素养,但是,阅读,却真切地伴我成长,不急躁,也不功利,温暖,妥贴,阳光!

(作者单位:邳州市英华实验小学江苏邳州 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