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长岭村姜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荣昌县盘龙镇长岭村村民们来说,冬天依然是忙碌的季节。穿行于长岭村的山山水水,整齐的姜埂如清新的诗行,流淌在广袤的田野,辛勤劳作的姜农,像跳动的音符点缀其间。
在长岭村,生姜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形象大使”。那一株株姜苗,不仅仅是村民的“摇钱树”,更是长岭村建设新农村的支点。
卖姜的事
2006年春节刚过,长岭村长期在外打工的村民王朝容从广州飞回村里。“村里建新农村,我决定回家种生姜。”王朝容说,“再晚两天姜种就被抢完了,虽然花了1500多元的机票,但没误农时,值!”
“长岭村是重庆有名的白姜种植基地,2006年生姜种植面积达12000亩,产值近816万元,姜农户均收入8447元。”盘龙镇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长岭村生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晏礼旗介绍。
仅长岭村,年产生姜400多万公斤。这么多姜,卖得脱吗?
“以前卖起来真是难,现在政府帮我们组建了生姜协会,一点不为销售发愁。”姜农张昌说。
这是一段辛酸史。长岭村种姜已有10多年历史,过去以当地销售为主。2002年种植面积达1000亩,当年7月,村民满怀喜悦收获生姜,结果却收了满心苦涩。
“四五毛1斤都卖不掉啊!”村民张叶说。
那年盘龙镇的生姜价格从每公斤4块多一直滑到1块。结果第二年,全镇的生姜种植面积就从1000亩减少到300亩。
生姜本是盘龙镇的优势产业,要走出荣昌,哪里是市场?镇、村干部寝食难安。
“生姜究竟有无前景,种还是不种?”在生姜产业生死存亡的关头,盘龙镇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症结在于市场没打开。”镇党委、政府经过分析,作出决定:组建专业协会。
2003年,在荣昌县农业局和盘龙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生姜专业协会成立,晏礼旗当选为理事长。
晏礼旗说:“镇里交给协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生姜找销路。”
2003年,晏礼旗带人去了杭州。7月的一天,他们找了好几家食品企业,寻求生姜深加工,但收获的都是失望。
“中午,我们在一家餐馆发现一盘仔姜,8块多钱――相当于1美元――一盘,实际上这盘仔姜只有2两。”晏礼旗说。
更让他们感到欣喜的是,此姜正属于长岭村种植的品种。于是他们到农贸市场去考察,发现价格比荣昌的每公斤高3元。
原来,口味清淡的浙江人对辣味适中的白姜很感兴趣。晏礼旗找到一个叫唐荣君的人。唐荣君是长岭村村民,在杭州开餐馆。晏礼旗请他在餐馆试用他们带去的白姜。
唐荣君一试,白姜很受顾客喜爱。后来,他又把白姜拉到农贸市场:“拖了500公斤,大家抢着买,再发3吨,没用两个小时就卖完。”
一炮打响后,盘龙白姜迅速打开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的广阔市场。
盘龙白姜终于冲出重围。
销路打开后,产品却跟不上。
种姜的事
“没钱买姜种啊,一亩姜种要2000元。”群众对走访的镇领导说。
对症下药,镇里开出“处方”:镇政府以奖代补给予资金支持,动员金融机构实施小额信贷,双管齐下解决资金瓶颈。
2004年2月18日,盘龙镇信用社的信贷员,来到长岭村为姜农发放姜种贷款。
“当天我就贷了2500元。”村民唐光元高兴地说,“这笔钱帮我渡过了购肥料、买姜种的资金难关。”那天在镇村干部担保下,400多户村民累计贷款20多万元。
资金困难就这样迎刃而解。当年,长岭村发展生姜近1000亩。
唐荣君也关闭了在杭州的餐馆,回村专门做起了姜生意,现在他已把姜卖到了杭州、温州、台州以及乌鲁木齐等地。
“要不是政府巴心巴肠帮扶,我们哪有今天!”2004年就将种植面积从7分增加到2亩的吴清摇高兴地说,“我们编了句顺口溜:‘农民跟着协会干,协会围绕市场转,农民不愁没钱赚。’”
运姜的事
“新农村呀,”去年11月20日上午,村民张昌黎将摩托车一停,笑眯眯地拍着摩托车回答笔者,“走路不湿鞋,骑着摩托去种田。”指着田间四通八达的水渠和纵横交错的便民道、机动车道、柏油路,张昌黎高兴地补充:“路通财路通,新农村建设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长岭村地处丘陵地带,过去道路状况极差,让村民吃尽了苦头,让前来买姜的客商望而却步。运姜成为最大的麻烦。
交通成为长岭村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村里多次发动村民投资投劳修路,但收效甚微。
“农民要致富,关键在修路。”镇长李春说,镇里决定派一位镇领导下村,帮助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难。
2003年,镇党委委员兼宣传委员蒋万春进驻长岭村。他和村干部决定在交通最困难的六组修公路。2004年春节期间,他们趁外出打工人员回家过年的时机,宣传修路。他们找到经商青年古朝前,促膝长谈,动员他为家乡发展作贡献。古朝前被感动,捐资1万元修路。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集资投劳,修通了一条1800米长、7米宽的公路。货车进村,长岭村的姜价一路走高。
仅靠群众集资,要彻底解决交通难,只是杯水车薪。盘龙镇党委、政府认识到: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政府应该是主体。
在荣昌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奔走,2005年初,盘龙镇从县交通局争取到10万元修路资金。当年10月,盘龙镇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得到县、市的高度重视,市、县有关部门投资500多万元,修建排灌渠2600米,提灌渠3000米,机耕道4公里,石板路7公里,为长岭村等5个村发展生姜等的特色产业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今,长岭村村民骑着摩托车、自行车种田已成为乡村一景。基础设施改善后,各路客商纷至沓来。“全村966户村民有890户种生姜,种植5亩以上的大户有17户,平均每亩收入6800元。”晏礼旗说。
与姜有关的事
“我家为啥没得到红旗?”2006年11月25日,在长岭村三组农户家庭卫生评选会上,村民马元均与组长理论起来。
“你家条件不够嘛。”组长说。
“衣服随便晾晒影响了美观。”大家当场给他指出来。
那天,三组的120户村民中,有10余户农户得到了卫生红旗。
该组组长说,生姜产业发展起来后,手中有了钱,村民们十分看重精神文明,都暗自较劲,希望能在门上挂上“卫生家庭”的红旗形牌子。
“说起发展生产,大家积极性都很高,说起乡风文明,大家却没感觉,乱倒垃圾、乱码柴草等现象十分严重。”镇长李春深有感触地说,“2006年,镇里借生姜大生产、大丰收的东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帮助村民转变观念,树文明新风。”
6月1日,长岭村双巷小学一片掌声、欢呼声、加油声。400多名农民选手正在参加该村“全民共建新农村、农民争当主力军”趣味活动。趣味活动设有拔河、掰手腕等“农运会”项目,还设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当文明户”、“争当致富引头人”演讲比赛。
这些活动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在2006年的特大旱灾中,长岭村发生了许多相互帮助、奉献爱心的感人故事。
11月20日,在刚装修过的小洋楼前,唐荣君在贴对联。上联是:“种姜走上致富路。”下联是:“村镇共创小康村。”横批:“新居志喜。”左看右看,他觉得“新居志喜”已不能表达迎接文明富裕生活的激情,又把横批换成:“建设新农村。”
领导点睛
荣昌县委书记夏泽良:政府的主导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坚强保障和强大动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发展是前提。农民不富,则小康无成,新农村建设也丧失了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因此,政府必须把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因此,各级政府应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积极主导,大力作为。仓廪实而知礼节,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政府再通过引导,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农民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促进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