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长安水边多丽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长安水边多丽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身体的清洁是健康与美丽的基础,因此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重视,由此衍生出形形的沐浴养生、治疗和美容的方法。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沐浴更是事关道德修炼和礼仪纲常,故有“洁身自好”之俗语,《礼记·儒行》有所谓“澡身而浴德”的说法,将身体的洁净与道德的纯洁联系在一起,使沐浴成为君子修身的途径之一。沐浴的内涵由此升华,称之为“沐浴文化”并不为过。此外,沐浴还是贵族的享乐、医家的疗法,更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沐浴有关的节庆民俗背后,是人们对健康平安最质朴的祈求。

沐浴用品:淘米水、澡豆

淘米水

说到沐浴,首先就要讲到沐浴用品。最早的沐浴自然是在江河水域之中,以清水濯洗而已。但人们渐渐发现清水无法有效地去除污垢,便开始寻找能够更好地去除污垢,并能润泽发肤的洗护用品。古人的沐浴用品取自天然,制作和使用也颇有讲究,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化学制品。

古代最原始、最基础的沐浴用品称为“潘”,即淘米水,或称米泔水。据《说文解字》的说法,“潘”字的原意就是淘米水,杜预注《左传·哀公十四年》曰:“潘,米汁,可以沐头。”这里的淘米水不仅包括洗稻米的水,还包括洗其他谷物的水;不但可用来洗头,也可以用于洗面洁身,孔颖达为《礼记》所作注疏云:“取稷粱之潘汁,用将洗面沐发,并须滑故也。”

史书还记载,用于洗浴的淘米水须加热使用。现代研究表明,淘米水加热后可使淀粉变性,从而使清洁力增强,这也可以说是古人的生活智慧吧!

在中医学中,淘米水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有治疗皮肤病的药方,将兰根、白付两种药物捣碎,以醋和淘米水各半浸泡,经过一番加工炮制后热敷于患处,对疥疮有很好的疗效。《肘后备急方》中也有多个以米泔水外用治疗皮肤病的药方。而用淘米水内服治病的例子更是广泛见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医心方》等医书,有护胃和中之效。淘米水原料简单,方便易得,不仅可清洁污垢,更可润泽发肤、祛除疾患。

中国人以稻米和各种谷物为主食,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而以淘米水为重要的洗护用品,也可谓中国沐浴文化的特色了。

澡豆

如果说淘米水作为沐浴用品贵在简便易得,那么澡豆则是制作考究的高级沐浴用品了。“澡豆”又写作“藻豆”,是沐浴时用于清洁护肤的粉剂,由于其主要原料为大豆面,因此得名。澡豆多以豆面、皂荚、猪胰脏、草木灰等作为清洁成分,再加入各种香料和药材,经过复杂的炮制工艺精制而成,可使皮肤光滑白皙,又可用于各种皮肤病的治疗,可谓中医药与沐浴文化的结晶。

澡豆从诞生之初便是王公贵族的专属品,最早出现于魏晋,盛行于隋唐。《世说新语》记载了关于澡豆的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王敦被晋武帝召为驸马,初入公主府邸,如厕时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以掩异味,却被王敦吃进肚中。如厕后见婢女端上清水澡豆,本来是用于洗手,却被王敦一饮而尽,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由此可见,魏晋时代的澡豆还是王侯之家的稀罕之物。

到了隋唐时代,澡豆的使用比较普遍了,但仍然属于高档物品。由于具有润泽肌、防皴防冻的作用,澡豆成为寒冬腊月的时令物品。

据《岁时广记》记载,唐中宗于腊月以澡豆赏赐近臣;《太平御览》亦有“凡腊日,上澡豆带及头膏、面脂、口脂”的记载。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妇人面药”篇中谈道:“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可见澡豆已经和面霜、手霜、熏香一样,成为贵族的生活必需品,且澡豆的配方和制作方法多为秘传。

《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书中记有不少澡豆方剂,使我们得以一窥古代洗护秘方之真颜。以《太平圣惠方》记载的唐代永和公主澡豆方为例,其原料有白芷、白蔹、白及、白附子、白茯苓、白术、桃仁、杏仁、沉香、鹿角胶、麝香、大豆面、糯米、皂荚共14种,制作方法也颇为讲究: 先煎好米浆水三大碗,滤清,融入鹿角胶,再取糯米一起煮成粥,摊开晒干,和药物一起捣碎,制成细末,加入豆面拌匀,再以酒和白蜜混合加热,倒入药面中,搅拌均匀,晒干。常用这种澡豆洁面洗手,可“令人颜色悦泽”。

古代澡豆方常用的药物,有白芷、白术、白附子、白茯苓、白蔹等美白祛斑的药物,丁香、麝香、沉香、藿香等可带来优雅香气的药物,冬瓜仁、栝蒌仁、桃仁、杏仁等润泽养颜的药物,以及桃花、李花、梨花、旋覆花等使气血上荣的花类药物。配方和加工的精细讲究,令人叹为观止。

沐浴疗法:端午节药浴、少数民族药浴、温泉浴

沐浴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已有记载。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身数沐浴,务令洁净,则神安道胜也”,可见沐浴不单清洁身体,更可舒畅精神;《老老恒言》亦云“浴后阳气上腾,必洗而宣畅其气”,可见沐浴之有益身心健康,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药浴是沐浴疗法中与中医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将药物加入水中洗浴,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又能使肌肤光滑润泽。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还有除湿辟秽的功能,其优雅的香气也极大增加了沐浴的乐趣。

端午节药浴

药浴选用的药物根据季节和体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端午节药浴。屈原在《九歌·云中君》一篇中有“浴兰汤兮沐芳”的佳句,指的是以兰草(即菊科植物佩兰)煎汤沐浴,成为自古以来对沐浴最具诗意的表述。

端午节采兰沐浴的习俗起源甚早,在《大戴礼记·夏小正》中就有“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的说法,农历五月天气变热,蚊虫滋生,疫病也随之流行,因此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毒月”,端午节这天俗称“恶日”。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兰草有“杀蛊毒,辟不祥”的功效,因此采兰药浴成为预防疾病、驱瘟逐疫的有效方法而流行开来,也成为民间的一种攘除灾疫、祈福求祥的仪式,端午节又被称为“浴兰节”。

端午节用于药浴的中草药很多,各地也有不同,除了兰草外,常用的还有艾叶、菖蒲叶、桑叶、薄荷叶、野等等。中医认为,艾叶性温,味辛、苦,能够理气血、逐寒湿、安胎。现代医学则认为艾叶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的功能。艾叶药浴对于湿疹、皮肤瘙痒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今天的端午节药浴以艾叶为主,俗语谓“端午洗艾澡,百病都赶跑”。

藏药浴、瑶族药浴

除了汉族的中草药药浴外,其他民族也有不同的药浴疗法。在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就提到沐浴能够“除垢去臭息体热,壮阳增力并延年”,将传统的水浴、药浴、熏浴、蒸气浴、日光浴合称为“健康五浴”,并详述其操作方法。藏药浴采用藏区道地药材,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圆柏叶、黄花杜鹃、水柏枝、藏产麻黄、野菊为原料制成的五味甘露汤,具有祛痰化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肾壮腰等功能。

西南边陲的从江瑶族人也有药浴的习俗,药浴是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据民国《从江县志概况》记载:“板瑶好清洁,家必备一浴桶,劳作回家必药浴一次,因处深箐,又好清洁,故长寿者居多。”瑶族人以药浴款待客人,妇女在孕期药浴,婴儿降生也要接受药浴。据研究,瑶族药浴选用的草药有追风伞、半边枫、九龙藤、血藤、节节草等近200种。

温泉浴

药浴方便易行,不受地域环境的限制,而温泉浴则与自然环境联系密切,其要旨恐不止于清洁与保健,更多地是舒缓身心,亲近自然,不啻为一种高等级的享受。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温泉进行治疗的国家之一,《山海经》中就有对温泉的记载。《本草纲目》也提到用温泉浴治疗皮肤病:“教患疥癣风癞杨梅疮者,饱食入池,久浴得汗乃止,旬日自愈。”

古代帝王对于温泉浴十分热衷,陕西临潼骊山的温泉是历代帝王流连之所,早在秦代便成为秦始皇的御洗之地。《三秦记》记有一个传说故事:始皇因调戏神女而被唾,身上生疮,始皇惊恐忏悔,神女于是出温泉令其洗浴,疮乃得愈。后人由此了解到温泉可以疗疾。

隋唐时代,帝王们在骊山温泉大兴土木,广植松柏,唐太宗李世民还作铭以记之,对温泉疗疾的功效大加褒赞,文曰“金浆玉液,可以怡神驻寿。朕以忧劳积虑,风疾屡婴,每濯患于斯源,不移而获损。”唐玄宗与杨贵妃每年都到此过冬,沐浴嬉乐,翌年春季才返回京城。“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华清池中沐浴场景诗意的描述。

日光浴、泥浆浴、沙浴

广义上的沐浴不仅指水浴,还包括日光浴、泥浆浴、沙浴等等,古代医书对这些沐浴疗法的功效也有论述,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盈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点明日光浴对小儿体质发育的益处;《肘后备急方》有用泥浆敷于疮上的疗法;《本草拾遗》则有坐于热沙中治疗筋骨挛缩瘫痪的记载。

沐浴习俗:上巳节、洗三

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与沐浴有关的习俗,我国也不例外,兹举两例。

上巳节

上巳节起源甚早,其雏形是周代于水滨举行的除灾祛病的仪式,称为“祓禊”。上巳节最早在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举行,后来为了便于记忆,就统一定为三月初三。由朝廷指定女巫主持祭礼,通过洗浴达到祛除疾病和灾祸的目的。《论语》中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载,有学者认为就是对春季祓禊的描述。《周礼·春官》云“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汉代礼学家郑玄解释说,“岁时拔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可见此俗在汉代十分流行。《汉书》还记载武帝曾于霸水沐浴祓禊,祈福求子。

汉代以后,上巳节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河边沐浴的宗教仪式不再是重点,郊游踏青、聚会野餐成为主要活动,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不少世俗的情趣。东晋名士王羲之、谢安等人于会稽山的兰亭水边举行祓禊仪式,流觞曲水,饮酒作诗,写下千古名篇《兰亭序》,成为一段佳话。

唐代的上巳节更加热闹,大家游乐嬉戏,歌舞升平,杜甫有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长安城的官民都到曲江水滨游玩,平时“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逢”,可见其盛况,而上巳节的沐浴之礼也已完全被游乐之俗所取代了。

洗三

婴儿的诞生礼在世界各国都是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中国人旧日有“洗三”的习俗。即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沐浴仪式,邀请亲朋好友一同为婴儿祈福,寓意洗去前世的污秽和灾祸,祈求今生的健康平安。

洗三的习俗源自唐代宫廷,据说唐玄宗在皇太子李亨的长子诞生的第三天亲临东宫,赐给金盆,并举行了盛大的沐浴仪式,这一习俗由此传播开来。宋代时,洗三的仪式依然流行,还有宾客携带葱和钱参加仪式,祝愿婴儿聪明、多财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