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学分类 依序说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分类 依序说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言在先

分类表述,是生活中和写作上经常用到的方法。特别是在说明文中最为常见。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把某些纷繁复杂的事物特征揭示得条理清楚,让读者快捷、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要点和事物的特性。但是,无论是说话也好,还是写文章也好,如果分类不当,就会出现不合逻辑、扰乱思路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多加注意。

原文指瑕

农谚漫谈

张一志

我们的祖国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这句话表达不当,应在“四大文明古国”之后加上“之一”才妥当。)她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山河、勤劳的人民。无数英雄的儿女都热爱祖国、热爱生活,都有着极强的创造性。可以这么说,没有哪一个民族能与中华民族相比,没有哪里的人民不佩服中国人民。(以上内容,“历史”、“文化”、“山河”、“人民”、“影响力”等话题与本文说明对象“农谚”关系不大,可以说是浪费了笔墨。这么开头,牵扯太远,比较牵强。)在同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我国劳动人民总结出了大量通俗形象、内容丰富的农谚,直到今天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农谚,指导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意义。(注意:这是本段的中心句。)比如,“枣芽发,种棉花”一句话告诉我们,春天里,当春风吹来,枣树泛绿发芽的时候,大家就可以去种下棉籽了。错过了这个时候,即使你再怎么用心,都可能会是有种无收。你看,多么通俗!(由于农谚本身表意准确,清楚,所以解说可以从略。)又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一句话,说明种瓜、种豆的时间宜于放在清明节前后几天,这才是最佳时间。还有,“三伏不热,三九不寒”的说法也很形象。(“三伏”一句与农业生产无关,脱离了本段中心,属举例不当。)

农谚,广泛地生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我就从我父母口中知道了“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粮正当时”(举例有误,应该是“秋分种麦正当时”)、“春天一场风,秋天一场雨”、“头伏萝卜二伏荠,三伏种好大白菜”等通俗简练的农谚。我的父母和众多的农民一样,可真不愧为种田种地的高手啊!(这句话与说明主题无关,应删去。)我还发现,还有的农谚的语言异常简洁,常常是三五个字就表达了深刻的含义。比如,“瑞雪兆丰年”“天早锄好田”等,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含义。(重复使用“表达了深刻的含义”,语言缺少变化。)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了不起啊!我们一定要学习这种精神。!

评改处方

如果你动手统计一下文中的农谚数量,你就会发现作者真是个有心人。他善于从生活之中积累写作素材,并努力探寻其中蕴含的若干规律。这种留心求学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作者并没有将谚语的特性说清楚、说明白。谚语数量众多,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它们,于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你看,作者说了农谚“指导农业生产”方面的意义(说明用途),说了农谚“广泛地生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说明存在方式),说了农谚“语言异常简洁”(说明语言特点)。这么写,将笔墨浪费在并不重要的话题之中(如谈存在方式的问题),没有抓住农谚的主要特点――它的巨大作用。并且,几个部分对农谚进行的分类也不科学、不彻底,出现了前后绞在一起的情况。比如说,指导农业生产的农谚与语言简洁的农谚就是互相交义的。

修改本文,应该讲求分类的准确性。要注意的是,不管需要分类的事物有多少,一次分类只能运用和坚持一个标准。结合农谚的特点,宜于以其作用为标准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的情况依次进行说明――从作用最大的一类说到最小的一类,或者从作用最小的一类说到最大的一类。另外,要注意围绕说明中心选择恰当、典型的例子,不可堆砌例子。

升格佳作

农谚漫谈

程强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同大自然的斗争和相处中,总结出了大量的农谚,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些农谚在今天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农谚,通俗形象,内容丰富,涉及很多方面,其中以指导农业生产、揭示气候变化规律、进行天气预报三类农谚我们最为熟悉。

指导农业生产的农谚,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能据以安排各时期的农活。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荠,三伏种好大白菜”,“枣芽发,种棉花”,“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等,就明确地告知人们播种各种农作物的最恰当的时间;而“天早锄好田”则提醒人们要进行锄地保墒,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有些农谚则从反面告诫人们不要误了农时,如“立夏种棉花,有苗没疙瘩”则属此例。这类谚语非常丰富,曾在千百年的农业生产中发挥过巨大作用。

揭示气候变化规律的谚语,是劳动人民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春天一场风,秋天一场雨”,揭示出“春风”和“秋雨”之间的内在联系:“三伏不热,三九不寒”,总结出一年中气候冷暖变化的规律:“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六雪点灯”,则更具体地总结了两个具体日期的气候变化情况。至于有名的“九九歌”,则更是对气候有规律变化的通俗形象的说明。

还有一类预报天气情况的谚语,更为人们所熟知。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起居有密切关系,因而更为人们所欢迎,如“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都是很灵验的天气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谚语是根据当年气候的特点来预报年景收成好坏的,也是人们所熟知的,像“瑞雪兆丰年”就属此例。

这些谚语,其中大部分我们可以用今天的科学知识给以解释,有些则暂时还不能揭示其中的奥秘所在,则更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农谚,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闪着耀眼的光芒,我们应很好地整理总结并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简 评

文章以农谚对农业生产生活发挥的作用为依据,将不胜枚举的农谚分为“指导农业生产的农谚”、“揭示气候变化规律的农谚”、“进行大气预报的农谚”三类,依次进行说明。在说明指导农业生产时,又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揭示实质。

由于分类合理,顺序恰当,再加上举例适宜,所以文章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地说明了农谚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