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灵动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灵动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而如今由于应试的急功近利,我们的课堂忽略了语文的特性,渐渐纠结于呆板的知识教学,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导致本应优雅而美丽的语文教学缺失了生命。从这个角度看,应还语文一个灵性生动的课堂,用“生命的课堂”打造“课堂的生命”。

【关键词】浸润 通透 享受 生长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指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做学问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因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语文教育而言,它的本原在于它的生命。

语文是有生命的。所谓生命教育,是指它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在课堂对话过程中,让学生浸润在复杂充盈的全息世界里,通透在丰富多元的文化交流里,享受在鲜活灵动的人类精神里带来的,这就是生命的课堂

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而如今由于应试的急功近利,我们的课堂忽略了语文的特性,渐渐纠结于呆板的知识教学,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教学缺乏人情味,导致本应优雅而美丽的语文教学缺失了生命的活力,缺失了语文课堂本该有的生命。从这个角度看,应还语文一个灵性生动的课堂,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最大限度地依托学生的生命自然。

泰戈尔说:“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 语文教改如果削足适履,东施效颦,是不能够抓住课堂的生命本原的。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说教学法是一把钥匙的话,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法之中还有一把总的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那么,在审视课堂教学时,应该多追问自己:语言文字在学生那里鲜活起来了吗?文本意象在学生那里丰富起来了吗?语言感悟在学生那里充盈起来了吗?情感体验在学生那里深刻起来了吗?

只有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才是精彩的,有生命力的。下面,笔者尝试从以下四个关键词:浸润通透享受生长,尝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动”起来。

一、浸润:在鲜活复杂的语文世界中

纵观初中语文课本,就是一个鲜活的大千世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专家呕心沥血千挑万选从浩如烟海的经典中遴选出来的,包含着语言学习,生活领悟,哲理透析等含金量很高的文学作品。每一篇散文、每一段杂文、每一句诗歌,几乎从不同角度涉及了各个领域。语、修、逻、文、字、篇、听、说、读、写、教材、教法……这一切皆可见,可闻,可握,可评,显得有形。积累、涵泳、感受、品味、体悟、欣赏,生活即语文,天地亦课堂……这一切又如行云流水,如雁过天空之一抹。语文是有形和无形的统一,世界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因此又呈现出一个复杂的语文世界。

语文教育不是纯粹的读写训练,更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空中建楼阁”。相反,应该敞开学生的“心”,浸润在这个复杂充盈的世界中去,这个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其他物理世界、虚拟世界等等,一旦沉浸在这个世界,他们就会去发现,去感悟,去获取。

比如读朱自清的《春》,可以模拟一个课文所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去阅读,去感悟,去想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春花――有色(红、粉、白),有声(赶趟儿的热闹),有味道(甜)。找出这组写花儿的主角,首先使字面儿的影像引起学生奇丽的感觉,这种影像往往所表示的是珍奇、华丽的景物,沉潜玩味,大胆采用拆解“七宝楼台”的方式(《论百读不厌》),努力为学生展现文本浓墨重彩绘精致之景,轻描淡写绘辽远之景,虚实相应绘错觉之景,参差错落绘映衬之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致成为作者情绪宣泄、思维表达的载体,它们也便因了作者心灵之音而更具魅力。在学生的融入中,作者得了知音,学生也更易产生共鸣。

二、通透:在深刻隽永的语言感悟中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试想,静谧之中,寻找一些深藏的灵性和感悟,与文本、编者、作者和共同阅读者展开心灵对话,让绯红的情韵相伴心弦绽开蝶舞的花蕊,为语文课堂增添几分温情,深刻隽永的语言就变得通透。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阅读和学习文本,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才会有所感悟。比如,《紫藤萝瀑布》,是一篇以写蔓生植物为主的状物性散文。把握这篇课文,只要抓住深刻哲理的语句进行感悟,文章的内涵就显得透明。问:“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有生命含义?《紫藤萝瀑布》这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情不自禁的停住脚步。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化为宁静和喜悦,并由此领悟了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脚步。

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就这样,找出文本难读的字句,在深刻隽永的语言感悟中,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通透了,一堂课的最终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因此,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三、享受:在充盈飘逸的语言感悟中

于漪老师说得好:“如果打开用汉字写成的一本书,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诉它的喜怒哀乐。”这种“喜怒哀乐”不是别的,正是文本中一种充盈飘逸人文的表达与倾诉。

在语文教育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理念、人文情操、人文情趣、人文情理等,合理加以阐发,有效加以渗透,适度“灌注”,适时“呐喊”,使人生得以启悟,灵魂得以享受,无疑应成为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

诸如语文教材中《星星变奏曲》中“有一个柔弱的晚上,柔弱得像一片湖……”“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漂来……”,渗透的是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静谧之中,让学生寻找一些深藏的灵性和感悟,与文本、编者、作者和共同阅读者展开心灵对话, 挖掘教材中内蕴的情,准确传达自己体验过的情,以情育情,积极调动学生潜伏的情,让绯红的情韵相伴心弦绽开蝶舞的花蕊。

《金色花》中“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他是在极力将调皮成功的喜悦掩饰着哩!没有什么比孩子的世界更可爱了,没有什么人对童心的体察比泰戈尔更洞幽烛微的了。这便是一个伟大诗人的高明之处。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在读诗歌时所注入的情感也大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诗歌中,要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走人文本,与诗人进行直接的交流,并迸发出火花。

教师以“文本”为载体,努力实现与语文课堂上学生“人本”发展的视界融合,再现课文的真实情景,从而打通学生学习世界与生活世界、课程文本与生活文本的通道,让语文教学“诗化”,学生一定尽享其中。

四、生长:在勃勃生机的语文创作中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心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例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突出一个“品”字。第一,品味语句:妙在 这句话,写出了一个 的弟弟;妙在 这句话,写出了一个 的哥哥。(学生的理解:妙在“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写出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弟弟;妙在“我的心地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这句话,写出了一个极力忏悔自我反省的哥哥)。第二,品味情感。学生品味:哥哥,你的心如此悲哀,只因为____。(学生的理解:哥哥,你的心如此悲哀,只因为曾经虐杀了弟弟的自由天性;哥哥,你的心如此悲哀,只因为虐杀别人自由天性的人可以粗暴蛮横,而被虐杀的却全然忘记,不知觉醒反抗)。第三,品味景色。妙在对______的描写,写出了_______。(学生的理解:妙在对冬天寒冷肃杀的描写,突出了我对春天般美好生活的渴望。妙在对文首与文尾的冬天寒冷的描写,写出了我心情的悲哀,也形成了首尾呼应)。第四,品味物件。“风筝”一词在全文出现10次,文章12个自然段,处处关系风筝。品味:风筝,你是 ____。(学生的理解:风筝,你是亲情被误解被伤害的见证;风筝,你能在亲兄弟的双手上放飞多好啊,跑着笑着,让受伤的亲情得以愈合,让沉重的心情得到放松)。

请看,真正的学习,有星星一样的眼睛和苍穹一样的湛蓝与高远。这种倾情打造的课堂教学足以发挥掌心化雪的能量,滴滴晶莹的不正是学生心灵的吟唱?学生在碰撞与交融中,在勃勃生机的语文创作中,品饮着生命课堂之仙醪。有一句词说得好:“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能如此,那岂不是学生之幸,课堂之福,老师之善焉?

如今,我们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课堂改革。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一句振聋发聩的名言,“除了本质,你不要把他人的例子作为你行动的指南”。浮华荡尽见真知,灵动的课堂是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是一篇跃动的散文,更是一首绮丽的诗。拨开这纷纷扬扬的学说流派或改革,我们真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语文的生命本原性问题。

以上粗浅理解,仅为本人一孔之见。回眸课堂,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肺腑之音。用“生命的课堂”打造“课堂的生命”,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生机的教育,将有助于我们在沸沸扬扬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坚定,一份睿智,从而一步一步接近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叶澜.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育研究,2005(9).

[2]丁天乐等编. 特级教师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0).

[3]顾鑫盈. 从预设式教学到动态生成式教学. 天津教育,2010(02).

[4]仇定荣.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学月刊. 中学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