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同步共振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同步共振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现代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同步共振原理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本文主要了阐述同步共振原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在在数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以期能为现在的教育教学开辟一种新的模式。

关键词:引趣;设疑;攻难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176-01

一、问题的提出

系统论――整体原理的引入,给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整体原理强调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于是,我们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一个复杂的动态性整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又互为客体。本文试图从能体现上述教学观,对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对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展其智力的“同步共振“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二、“同步共振”教学方法的模式

同步的准备阶段(课前信息的输入)同步共振的实现阶段(课堂对信息的处理)共振的延伸阶段(课后对信息的强化)

三、实施程序与方法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其知、授其理、释其疑的过程中,要导之以思、以法,使学生具有的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为了使师生双方的活动得以协调一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同步共振”教学方法做粗浅的探讨,所谓“同步”是指师生双边的活动相符相存,互相统一,互为一体;“共振”是指在“同步”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在实验时,我们把它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实施:同步的准备阶段,即课前预习,信息输入阶段;同步共振的实现阶段,即课堂上对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学生没有掌握的相关重点知识的讲解及新学知识的应用;共振的延伸阶段,即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阶段。

1、同步的准备阶段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自学”,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引导”,同步的准备阶段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预习过程。

教师首先应指定预习的内容,列出必要的预习提纲(提纲要能体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要能突出预习内容的重点、难点,要承上启下,启发思考的功能,要求学生:(1)读懂课本上的内容;(2)做好预习笔记(记下来自己的问题,为听课做准备);(3)自我评价(通过独立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对自学的效果进行评估)。

一般地,教材具有连续性,即新旧知识是有一定的联系,于是可引导学生采用“摹仿”的学习方法完成预习任务。由于对预习提纲的思考和回答,既起到巩固知识的功效,又使学生预习了新课内容,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学生就可能更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听课。因而在新课开始不久,师生即可进入“同步”状态去完成教学任务。

2、同步共振的实现阶段

课堂教学是实现同步共振的重要环节。“共振”在这里应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生自学时,通过对新课的阅读、思考,知道新课的重点,了解难点,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生带着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集中精力听讲,寻求问题的解决。而教师应尽量把精力用于讲重点、难点深刻分析,教其不知,解其所疑,长其心智,并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师生双方协调一致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最难得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师生思想活动的“同步”,实现教学效果的“共振”,教师应指导学生听课:带着问题去听;取长补短,加强理解;积极思考,踊跃发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学生智力活动的进行,必须在教师的开发与组织下,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地作用。于是我们以其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在组织教学时努力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创设思考氛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1)引趣。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斯基认为“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凡富有兴趣的东西,都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联想,因而就能对活动有更好地指向性。注重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其智力活动的进行。(2)设疑。孔子说:“疑,思之始,学之端”在教学过程中,常设置一些问题来自于对例题的拓宽和挖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积极思考,寻求解答,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严密思维能力。教师结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发挥主导作用,对本章做总体分析和系统归纳,指出学生的不足,分析形成的原因,使学生不断地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开拓。(3)攻难。攻难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并找出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不但要求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也要使他们明白算理。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激发学生刻苦的钻研精神,为学习向课后延伸打下良好的基础。

3、共振的延伸阶段

共振的延伸,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抓紧课后时间,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理解,使学生的智力和技能向更高层次发展。

共振的延伸大体包括:课后辅导;指导学生作业;作业的批改和讲评。它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达到教好每一位同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同步共振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素质,具体表现在学生能系统的、完整的掌握知识结构,灵活地应用知识熟练解题,从而对智力的开发起积极作用。

总体上分析及实施的效果看,这种原理的应用是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适应数学教学改革的形势,有利于提高初中生数学水平。但这种原理的应用还在尝试和探索过程中,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钻研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