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命的宣扬 存在的探析

摘要:存在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期深刻地影响了法国以及许多国家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写作。玛格丽特・杜拉斯作为20世纪极具个性与魅力的一位女作家,其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她用自己灵动的笔端为我们虚幻、勾绘了一个个触及心灵深层的故事。《情人》是她最富盛名的一部作品,本文拟从存在哲学的视角探讨其中闪现的存在意识。

关键词:存在主义;处境;体验;探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64-01

杜拉斯作为二十世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女作家,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思考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存在的问题。存在主义宣扬“存在先于本质”,号召人们自我选择,用于行动,在行动中塑造自己,塑造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从而实现自己的生存与自由。这一思潮在20世纪中期深刻地影响了法国以及许多国家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写作。正如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说:“我曾经生活在存在主义的氛围里,我呼吸过这一哲学气息,所有的作家,不足50岁的,都被这一流派荡涤过。”《情人》是杜拉斯在1984年发表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本文拟从存在哲学的视角探讨其中闪现的存在意识。

一、存在的处境:殖民地上的异族人

杜拉斯出生在越南殖民地,殖民地是一个没有话语,被剥夺了行为和过去的地方,除了她和家人,她的中国情人,在她周围出现的少数白人,女乞丐和女疯子,几乎看不到别的任何人。殖民主义给全家带来的,只有灾难、屈辱、母亲的绝望、大哥的残暴,以及她与二哥近乎的情感。他们既无法把自己融入到越南人的生活中去,又难以融进同胞中去。家庭的贫困,使她一方面能脱离出一般的富裕的法国殖民家庭,而与当地的越南人形成同一个利益团体,另一方面,根植于血液的法兰西骄傲,使她又不屑于与当地人为伍内心的一点身为白种人的骄傲。杜拉斯的母亲艰难地在殖民地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孤儿寡母,无依无靠,竟还要遭受自己同胞的盘剥。“曾经如此相信殖民主义的美德,而后却遭到了无情的背叛和嘲弄。”杜拉斯极其一家就是生存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中。杜拉斯从小便被叫做“肮脏的小安南人、黄皮肤的瘦弱孩子”,“印度支那的少女”杜拉斯曾这样谈过她的童年:“它(童年)太痛苦了,我完全处于黑暗之中,我在一生中飘泊不定”。她对自己也说过:“我没有故乡。”体现出深深的漂泊感,孤独感和绝望感。

二、存在体验:孤独

杜拉斯是出生于越南的法国人,东西两种文化在她身上交流、碰撞,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身处东西夹缝中的杜拉斯在精神上经常处于漂泊状态,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她都无法找到归属感。那种被排斥到社会边缘的孤独感受,作为一个边缘人,在她的内心始终存在孤独。孤独是杜拉斯永远挥之不去的一种情感体验,童年时冷漠的家庭生活,外人的隔离和排斥,造成杜拉斯无法逃避的孤独。

在杜拉斯的成长世界中,父亲一直是缺席的。作为长子的大哥哥是家里的话语导向和行为参照模式。尽管他一无所能凶横暴力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可是在母亲的世界里,他就是她的全部,就是她活着的意义。她纵容她,为他还债,为他闯下的罪祸善后,还总是怕他活不好。在杜拉斯的身上,是极难感受到母爱的,她觉得她迟早会和母亲分离,并且母亲迟早也将会失去她的爱。最后在母亲的暗示和授权下,她去当了小娼妓,成为了中国富翁儿子的小情人。母亲一方面贪图于她情人能给的金钱,一方面又打她骂她觉得她丢人。校方也禁止学校的姑娘和她说话。而“黄种男人”虽然物质上优越富足,但全都来自他父亲和祖业,他内心无比的空虚和脆弱,成天沉迷于鸦片和,无法为自己的未来做主,无法保护想要的白种女子,甚至无法拒绝父亲安排的婚姻和命运。为对付孤独,她们共同选择了在享乐中沉沦,在沉沦中享乐。

可是在享乐与沉沦的声音之外,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陌生与隔膜。这种陌生与隔膜出现在母亲和女儿之间,她与情人之间,兄弟之间,那位从沙湾拿吉来的夫人和她的殖民者丈夫之间。孤独于是成了一种病,可以传染的疾病。

三、存在的探寻:爱情和死亡

(一)在爱情中寻找自己

杜拉斯的小说中,情爱是永恒的主题。《情人》中,写了小姑娘和情人陷入的之爱。

母亲偏心大哥暴力小哥软弱,贫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亲情都吞没了,家人之间关系冷漠,在女儿的心中充满着深厚的爱缺失。中国男子在有钱的父亲眼里是个窝囊废,去巴黎留学学无所成,于是被他父亲一封信召唤回来。对于他父亲的金钱,他奴颜婢膝,俯身屈首,同样是一个在家庭中找不到自己地位的人。白人小姑娘和堤岸的情人,这两个爱缺失的人,他们彼此需要,互相安慰。但爱情和不可避免地爆发在两个青年之间,浓烈而不可收拾。尽管白人小姑娘一再声称,她是为了和金钱,可是在离开的船上,她表面装作若无其事,可是心里难受,当船飘在大海上的时候,她突然想念她的中国情人,觉得自己爱上了他,并在抵法国后的两年内,为他坚守忠贞。中国男子,他觉得她给了他激情和力量,他爱她爱到要死。当她老了的时候,有一次在他打电话给她,他说他和从前一样,仍然爱着她,说他永远无法扯断对他的爱。在他们相互的爱情里,他们都寻找到了自己,获得了永恒。

(二)向死而生

杜拉斯从不回避死亡的话题,她甚至热衷于谈论这个字眼。她的作品中屡屡出现死亡,但是这其中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对生存终极意义的拷问。

在那个猎人的家庭中,“我”和体弱的小哥哥感情最好,“我”虽然还小,但是却是唯一一个敢于反抗大哥哥的人。“我”对小哥哥的爱远远超过“我”自己所以为的。当“我”接到西贡发来说小哥哥去世消息的电报时,“我”起初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因为我们已经分隔十年,期间只通过一次信,“我”很少想念他。但是后来忽然间,悲伤涌上心头,“我”无法承认小哥哥已经死了,“我”觉得只是我们再也见不到他罢了。“我”觉得“我”还一直喜欢着他,永远喜欢着他,并且任何新的感情都无法达到这种境地了。通过死亡,小哥哥在我心里生长成了永恒。

四、结语

有人这样评价杜拉斯:“杜拉斯的所作所为在法国文坛可说是最无法归类、最不具典型的。”这个评价充分地论,从女性主义,男权意识,精神分析学角度的等等,比比皆是。本文就存在主义方面对这部作品略作分析,以求扩一个新的视野体现了杜拉斯作品的蕴含的深广性,主题的多样性,真可谓是“读不尽的杜拉斯”。作为她最经典的作品《情人》,自它面世以来,更是拥有数不尽的角度数不尽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法]克里斯蒂安娜・布洛-拉巴雷尔.杜拉斯传[M].徐和谨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206-207.

[2][法]玛格丽特・杜拉斯.外面的世界[M].袁彼一,黄荭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24.

[3][法]玛格丽特・杜拉斯和格扎维埃尔・戈蒂埃. 话多的女人[M].(谈话录).吴岳添,淑涵译.作家出版社,1999.

[4]陈微波.论〈管子〉的激励思想及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J],管子学刊.2006 (3).

[5][法]阿德莱尔(劳拉).杜拉斯传[M],袁筱一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