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创新切忌矫枉过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创新切忌矫枉过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偶然在江西卫视《杂志天下》栏目听到有人疾呼:“语文教育到了危险的时候!”对此我也深有感触。语文教学的确出现了一些曲解理念、简单模仿、 矫枉过正的现象,令人深思。

一、过度依赖多媒体

不少语文教师喜欢使用多媒体教学,好像只有使用了多媒体才算是课改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制作课件。课堂上,用听录音代替学生的朗读,用图像、动画或者电影情节的再现来代替学生的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多媒体成了图解文本的工具,孤立了文本,拉大了师生与文本的距离。

多媒体的确有许多优势,但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只有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课改也并不是就要把传统教学全盘否定。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通过语言体验生活,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要注意的是,借助任何直观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回归文本,扎实搞好语言训练。

二、集体备课变了味

同年级的教师有时直接采用集体备课的教案实施教学。于是,某星期的某一节课,几个班级的学生在齐念着某一个生字或是齐读着课文的某一段话。如此统一,虽声势壮观但令人生畏。只备教材不备学生,怎么发挥教师的主体优势?怎么让学生自主学习?我曾连续听过两个教师执教的同一篇课文,除开场白外,其教学环节、文本解读,甚至思考题的答案都惊人的一致。是集体备课束缚了手脚,还是教师不愿动脑筋?

还有的年级为了省事,把从网上下载拼凑成的导学案统一分发给学生,上课时按部就班地做题(有时提前做好)、提问(美其名曰展示)、讲解、记录……名为导学案,实为习题集;打着课改的旗号,走着传统的老路,这样把阅读课上成了练习课、展示课。这样不顾语文课程的特点,脱离文本,缺乏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怎么“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刘勰《文心雕龙》中有句话是“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承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双重的情感交流的任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心灵对话,才能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良好的个性。这些绝不是通过做一些题就可以实现的。

三、生搬硬套展示课

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授少了,纷纷上起了展示课。教室四壁挂上了小黑板;学生被分成了若干小组,选出了多名主持人;课桌的朝向也四面八方;课堂上写的、说的、站的、走的、趴的应有尽有……采用这些方法初衷是好的,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由于很多课堂没能正确把握课改理念,一味简单模仿,出现了闹哄哄的现象:很多学生专门评价答题人声音是否洪亮、板书是否工整、态度是否大方,而不知本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内定的发言人你方唱罢我登场,无发言任务者只管鼓掌。教师呢?有的说一句开场白,有的一言不发成为旁观者,游离于整节课的学习之外。大多数学生将资料书上的答案(提前抄好)照读一遍而已,偶尔有些新解,但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限制,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却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更是组织者和引导者。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可以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改也绝不是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学生的“一言堂”。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需再展示,有困难的地方可以讨论、交流,老师也可以解惑嘛!

四、合作探究走形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不少教师采用了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但积极参与的往往是优秀生,其他学生的思路尚未打开,讨论便已结束。这既不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不能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的老师不论问题是否有价值,都让学生讨论、探究一番,好像少了探究这一环节就不是课改似的。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地下森林断想》一文时,竟然不顾课文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探究“地下森林是怎样形成的”,结果把阅读课上成了地理课、生物课。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把握教材,认真选好问题,不能为探究而探究。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推行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也不能不切实际地机械套用。只有认真领悟课程标准,正确把握课改理念,紧扣语文课程特点,才能搞好阅读教学。

(责编 莫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