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思考经络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思考经络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指导:张 仁

[摘要]概括古人对经络实质的认识、现代研究对经络循行轨迹上的现象和经脉一脏腑相关的共识。通过分析经络实质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认为应该从中医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总结过去的研究成果、建立客观评价标准、着眼于指导针灸临床,才能真正找到经络实质之所在。

[主题词]经络研究;思考经络实质;经络现象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1―0069一03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A

经络是以十四经为主体的、对人体功能进行联络、调节和反应的复杂调控体系,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其实质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历时40余年,涉及到许多学科和领域的研究结果,形成的却仅是有待完善和证实的假说。这些假说的共存恰恰说明了现阶段经络研究的多面性和研究本身的复杂性,同时也显现出经络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以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1 古人对经络的认识

古人对经络核心内容的论述多出自《内经》,如《灵枢・经水》“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认为经络的结构是可以观察、触摸和丈量的物质实体;《灵枢・本藏》“行气血而营阴阳”“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则是对经络功能的高度概括;《灵枢・海论》“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以及《灵枢・九针十二原》的“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这种对经络脏腑相关的最早记录,则是对经络联络脏腑、沟通内外作用的高度概括。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经络学说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是古人对针灸治病规律的阐释和总结,并明确指出经络具有功能和结构的双重含义。

经脉系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马王堆帛书的十一经脉到《内经》经络系统的初步形成、从《难经》的奇经八脉到《十四经发挥》,期间在经络、穴位经历了不断完善、增补的过程中,不仅使得穴位和经络的定位与循行路线更加明确,而且在穴位归经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条相辅相成的经络线:一条是连接全身361个经穴的体表示意经线图;一条则是内属外络的立体经络系统。古籍中的这种记载,使得现代人在研究经络时往往会产生认识上的障碍。尽管在今天的各类经上所标示的几乎都是体表经线示意图,但具有纵贯全身的经络运行气血、营养组织器官和协调阴阳的功能的立体经络系统,始终贯穿于历代经络著作的主流。因此我们在探讨经络的任何问题时都不能偏废这个系统,因为前者毕竟只是一个平面示意图。

2 经络实质的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认为经络是一个既与有形的神经、血管、淋巴、内分泌等系统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独立功能调节体系,现代科学技术在这些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络实质的研究对生命科学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拓展,目前对其实质研究存在较多的是经络线显示和循经感传以及经络脏腑相关的研究。

经络线显示和循经感传的研究是对经络现象及其物理特性的检测,这些研究的结果肯定了经络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但无法对经络实质或物质基础作出实质性的统一解释。尽管目前已提出了大量与经络传导有关的“通道”,如循经低电阻通道、光通道、声通道、化学“梯度/分子”通道、中枢通道等,但均无法建立完整的吻合经典经络的“传导通道”,因为显示这些通道的参数与经络之间没有特异的对应关系,因此这种只停留在表象研究中所显示的循行轨迹并不能说明经络的功能和物质基础。循经感传是经络的基本特征,虽然不等同于经络,但这种主观感觉现象的发现无疑是经络概念形成的前提和依据之一,现代研究认为其感传的形成必然要涉及到神经系统从外周到中枢的各个环节。从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经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经络现象是生命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活动的综合反映,不是某种物质结构的单一功能所能解释。而上述研究的一个更大的误区在于仅仅着眼于前面提到的体表经线示意图的研究,给人有舍本求末的感觉。

经络一脏腑相关性研究主要是在经络、脏腑之间的相对特异性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上。在经络一脏腑相关性的探讨上,目前的研究着眼于通过刺激一个或几个穴位应用一些指标来观察对内部脏器的功能和物质的调整作用,通过穴位功能的相对特异性对脏腑功能的影响来证明经络的实质。较之前者,的确是进了一步,但也存在一个问题,从经络和穴位的形成前后来看,依据已有的考古学资料和现存的古代文献,经络的出现早于穴位的发现,而穴位的发现也不是在已知经络图上按图索骥的结果,相反是发现后才对其进行逐步归经。所以,穴属于经,却不等于经,这种研究只能说明局部和整体的联系,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体。

循经感传和经脉一脏腑相关的联系规律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如果用现代医学原理来对取穴规律及其疗效加以解释,目前已达成两点共识:①穴位对局部脏腑的治疗作用与同神经节段支配有相关性;②穴位对远距离脏腑或体表的治疗作用可用超神经节段支配关系加以解释。用这种观点就可以解释有时针灸临床选穴并不完全受传统经络理论的限制,即经络理论与针灸的有效性之间的脱节具有现代医学的科学依据,同时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不完全按照古典经络循行线取穴的方法解释为是拓宽了古典经络理论的内容。

虽然现代研究对经络的生理效应与物理属性的认识有所突破,但也是仅限于一些可见现象的探索上。由于对经络的内涵缺乏统一的理解,从研究的结果中归结的假说,不但没有推动经络实质研究的发展和有效指导针灸临床,有些反而混淆了概念。因此,澄清经络研究的思路,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已经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

3 思路与方法

综合对经络认识及研究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3.1从中医文化学背景认识经络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看到古代经络理论体系的形成包含着“天人相应”文化观念的渗透,融合着粗浅的客观观察和深刻的主观推理,体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整体效应。因此如果我们孤立地只研究经络的循行轨迹,本身就干扰了经络体系整体的动态调节过程,忽视了原有经络腧穴理论的系统性和各部分之间的互补性,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得出的结论只是片面的。

虽然经络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当时认识背景的限制,然而在这种粗浅的观察中就已经包含了现代医学的具体解剖部位,如经络循行路线与目、脑发生的联系,足太阳膀胱经“其直者人络脑”,督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肝经“连目系”,等,这些连脑的经络,显然都是神经结构。有的经筋走行也近似神经,如手太阳小肠经,其走行与功能与尺神经一致。冲脉为血之海,其在胸腹到足的循行是沿着腹主动脉、股动脉、胫后动脉、足底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走向。这些

朴素的观察认识形成了经络的最早雏形,但是以观察而不是以实验数据为依据形成的理论,使得在推导中产生的一系列经脉学说可能与早期对血液循环、神经的朴素认识所反映出的本质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推理只能反映古人肤浅的解剖知识与主观的臆测的结果,因此其所代表的经络理论的内容就不全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内容。如果在研究中过分地强调使用客观的实验数据来寻找古典经络的实质,其结果会有悖于经络系统的真实含义。所以我们只有从中医文化学的角度来分析古人对经络的论述,才能正确认识经络精髓之所在。

3.2全面总结已有研究成果

从40余年经络的研究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资助的项目多、涉及的面广,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过去太过于注重研究过程,很少系统地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使得在不同领域里进行着不同的重复性研究,严重地影响了经络实质研究的进展。因此现阶段应当梳理以前的工作,总结研究结果,归纳共性,整合各领域对经络实质的不同诠释,找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对一些不能用共性来解释的传导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比如针刺关元穴向会的传导不能很好地用同神经节段来解释,那么在这段传导途径中会有哪些中间环节存在?对这些现象的深入揭示或许又能丰富经络概念的现代内涵。所以经络软课题的研究迫在眉睫。

3.3 建立客观统一的评判标准

经络实质研究已经涉及到多学科领域,但专业背景不同的研究人员都是从各自的角度来认识实验结果,在结果的判断上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研究者采用的判断标准和研究方法所决定的。中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在应用现代科研方法来研究传统经络概念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研究方法所引起的差别,追求“非此即彼”是不正确的。为了避免研究中出现过多的分歧,应该将评判的标准尽可能的统一。

研究结果的统一首先要正确理解研究对象真正的内涵及外延,“经络实质的研究”提法容易让人误解是为要寻找与古代文献记载的经脉循行线相应的某种未知的物质结构,此命题是否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值得商榷。正是因为经络实质研究一直没有搞清楚“经络学说说什么”这一关键命题,于是在同一时期对同一科学问题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假说。而且有不少假说还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对研究对象的外延和内涵不是很明确,所以提出的假说不能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而只能根据各自的理解和假说来评价。由于缺乏客观、统一的实验检验标准,新的假说便没有足够的理由取代旧假说,因此假说越来越多。所以评判标准的客观和统一性是获得研究结果具有统一性的前提。

3.4着眼指导针灸临床

长期以来,我国在经络研究工作上有一种只为研究而研究的倾向。以经络系统为基础产生的经络理论,一直指导着传统针灸临床实践,因此经络实质研究的结果必须回到临床才能得到检验,并只在临床中才能获得新的生机。今天我们弄清经络实质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对人体有一个新的发现,而应更有效地指导和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为21世纪人类的健康作贡献。然而,从几十年来的经络研究结果看,投入了如此之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一项能指导针灸临床试验的成果。这种为经络研究而研究的现象,笔者认为是必须彻底改变的。

4 小结

经络具有平衡和联络的作用,其精髓在于所揭示的人体上下内外联系的规律。经脉在体表的循行线只是古人对于这些规律的一种直观推测的示意图。因此当今的经络研究,重要的是要探讨古代经络学说中所揭示的人体上下内外的联系规律的科学价值及其与现代生命科学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完全只对经络学说中的说理部分进行验证,更不能“按图索骥”地在经络示意图中寻找、发掘现代生命科学的具体结构。古人给予我们的只是经络存在的“事实”,并用经络学说给出了相关的“解释”。同时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认为研究经络和当年西方人研究“燃素”一样没有希望,因为确实还有不少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因此我们必须总结成果、统一标准,对经络研究进行重新认识,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

(收稿日期:2006―05―19,成平发稿)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