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灾难防范应急体系设计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灾难防范应急体系设计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引言

“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提出以这场地震灾难研究为契机,开展对全人类各种自然灾难(海啸、洪水、冰冻等)和社会灾难(矿难、空难等)的研究,力图形成具有多学科交叉集合的新兴学科“灾难学”豍。灾难学的研究与传播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医疗学等众多学科互相交叉。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灾难学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必须系统地吸收其他临近学科的成果。因此,本文着重探讨灾难防范应急体系的初步构思,为我国的灾难学课题提供参考。

二、灾难防范应急体系的建设问题

我们把灾难防控工作从三个角度归纳:技术上要开展针对性的地域监控和资源调配;思想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工作上要落实法律和媒体的职能。群众的防灾工作离不开政府的行政干预和媒体的舆论引导,而社会实体间的技术资源协调为政府实现其危机管理提供保证和便利,大力开展全民灾难教育也会不断推动防控事业的发展。这三环环环相扣,互相补充,共同构成灾难防控工作的基石。本文从以下角度阐述应急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灾难防范应急体系建设的舆论监督与制度立法。

在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国度,必先为灾难防范应急体系的职能实施过程中提供立法保障。实际中,我国救灾中协调能力严重不足与救灾工作中要求强化综合协调能力间的矛盾十分突出。1998年国务院急购改革之后国家抗灾救灾综合协调职能赋予了民政部门。由于综合协调能力不足,导致各级对应对灾害和救灾工作全局信息掌握不及时、灾害反应部署慢、救灾对策缺乏科学依据,抗灾救灾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救灾整体效果受到很大影响豎 。于此同时,国内立法在防灾、抗灾、救灾中少有成就。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法律体系中调整灾害与救灾关系的规范性文件仅有几部国务院部门制定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这些效力差、层次低的规范性文件在实际中的可操作性、广泛性可以受到质疑。因此,制定一部行之有效的《中华人名共和国救灾法》成为了当务之急。制定《救灾法》的意义在于,明确各部门在防灾与救灾中的权力义务划分、规定详细的救灾款物划拨与监督问题、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等。一部《救灾法》的制定对于防灾救灾减灾工作所具有的意义不可忽视。

基于地方保护主义与部分干部法治意识存在缺陷的阻碍,新闻媒体在跟踪报道灾难事件时受到限制和控制,造成当地受灾群众的实况无法向外界传达,外界也面对受灾程度和救助工作两者的信息不透明。应急体系自我完善的一个途径是收集民意。救助反馈反映了政府是否发挥好自身的职能,可采用调查、采访、调研、审计等手段向受灾群众,捐赠方和救助机构获取灾后援助信息。据《中国青年报》的报导,调查称汶川地震仅有4.7%捐款人了解款项用途。近年来由于制度缺陷和人为缘故,国内一些著名机构如中国红十字会便因郭美美事件而暴露出诸多问题。

开展有效的舆论监督必须用法律规范,通过为舆论监督立法去取得信息透明权是应急体系建设的前提和保证。灾难的防范和应急处理离不开对受灾数据的分析和实况报道,灾后的抢救与后期援助也不能绕开公众的知情权。政府利用整合了媒体资源的应急体系快速地向社会传达资讯和收集反馈,舆论监督建设是灾难防控的必然要求,也是考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有效的监督使政府能构筑起舆论导向的高边疆,降低了谣言散播的机率,稳定了公众情绪,促进对灾难应急事件的有效处理。

(二)灾难防范应急体系建设的校企共建模式。

校企共建模式已经广泛使用于多个领域并取得可观的成效,政府加强危机管理能力必先加强资源整合的力度,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防灾抗灾的“兵马”。灾难防范应急体系面对的防控对象主体十分广泛,应急管理类的法律法规包括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类。从整合社会资源角度出发,校企互动式,订单式的合作模式则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离震中仅29公里而遭到严重破坏的东方汽轮机厂,在生产完全陷于瘫痪的绝境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其联手,通过整合双方设备方式迅速开展应急重建。同时,学院还派出20余名机械、电气等专业骨干教师参与东汽生产自救、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企业,也为课程模式转型、提升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新的机遇。

应急体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结合高校和企业的需求,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是实现应急体系在民间自我促进与自我发展的优选模式。别于政府或民间投资,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的纽带关系,利用地域差异性,高校科研单位可与企业联合进行相关防控监测,内容涉及防火预警监测,建筑物强震监测,台风气象监测,大型发电站发电机绝缘状态的频射监测等。校企结合方便了资源信息共享,高校可以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企业后备研发力量储备也得以解决。这种模式的出现满足在资源稀缺条件下实现校企互补的愿望,也利于推进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推广校企合作模式建设是实现应急体系整合社会资源的需求。

(三)灾难防范应急体系建设中的国民防灾教育问题。

教育是灾难防范中的核心环节,俗语说“预防胜于治疗”,良好的危机应对素质能使大众将灾难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在不久的将来,灾难学的精髓加以提炼后必然能够作为一种国民素质向大众普及。灾难防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本,只有不断将人民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知识双重提升,切实加强国民灾难体系教育建设,才能从整体上加强国家和民族面对灾难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完善后的灾难防范应急体系应该渗透到国民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地区和地域条件,体现不同地区的的学校灾难教育的侧重点和方法的差异。另外我国也是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和严重的国家之一。立足基本国情,通过不断深化国民对灾难的认识,使其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求生技能和应对策略,实现应急体系功能的软渗透。伴随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逐步增强,如沿海地区的农业局会在台风季度向群众指导防灾布局。由社会制度发展的推动,灾难防治教育必将迈向常规化和系统化,因此应运而生的新体系在成为教育体系的一股分支力量,发挥为大众传播灾难教育的功能。

三、结束语

研究灾难防范应急体系的目的在于使灾难学能充分结合各社会力量,为日后的灾难预测,处理,防治等工作做一个规划性的合理布局。切实加强防范和应对灾难的能力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确立规范化、制度化灾难防范应急体系,能切实有效地减缓救灾压力,减小灾难导致的社会损失。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共同产物,应急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必能把我国的灾难防控事业推上新的台阶,并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自然环境产生长远的影响。

资助项目:西南交通大学SRTP项目“地区灾难防范处理系统及其社会性分析研究” (项目编号:112904),本文在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胡子祥教授指导下完成,但论文作者对论文负全部责任。

(作者单位:杨家辉,刘晨阳,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曹高鹏,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

注释:

翟琨.省社科院“灾难学”纳入省重点学科建设.四川日报, 2011-03-23(6)

吕景胜.《救灾法》立法若干问题研究.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6):67 -69

战略伙伴共患难 校企合作战震灾——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东方汽轮机厂合作抗震救灾、共建示范纪实.(2008-6-8).

杨挺.灾难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国教育学刊.2008,(1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