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畜牧定调富民策 铸就品牌兴“康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畜牧定调富民策 铸就品牌兴“康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路决定出路

甘陇大地,绵延千里。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端的康乐,是这片狭长甘陇大地上发展着的一个普通县城。在这片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农牧交汇地带,生活着回、汉、东乡等9个民族共24.77万人,少数民族占比高达56.6%。

康乐是一个以种养业为主的国扶少数民族贫困县,共辖5镇10乡,耕地面积32万多亩。这里,素有“胭脂三川米粮川”之美称和“无牛无羊不成家”的优良传统。因此,种植业和畜牧业成为康乐县的主要经济支柱。

这里没有临海的便利交通,更没有广沃的自然资源。然而,这里的人民以勤奋著称,这里的发展因畜牧业而远近闻名。就在这片千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25万的康乐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谱写着脱贫致富的壮丽诗篇。

纵观康乐的发展轨迹,是一条曲折的奋斗之路。作为一个省列国扶的贫困县,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这已经成为康乐县历届领导班子的共识。

如今,在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康乐,更是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

康乐天然植被良好,饲草料资源丰富,天然草场达35.8万亩,人工种草面积达10万亩,年产各类农作物秸杆23500万公斤。全县已培育形成了以县城畜禽交易市场为中心,延伸12个农贸集市的市场体系,长年从事畜禽及其产品贩运的营销专业户达3000多户,年交易牛4万多头、羊12万多只、猪1.8万多头、家禽85万多只,年贩运牛2.5万头、羊6.4万只,在兰州等城市开设肉品批发店30多家,屠宰销售牛羊肉4300多吨,其中50%以上远销北京、西安、成都、西宁、拉萨、包头和兰州等国内大中城市,形成了贩运、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营销网络。

天然的牧场资源,使畜牧业理所当然地成为康乐的地域特色和发展依靠,历届康乐县委、县政府也始终秉承着“换届不换兴牧”的思想,把培育畜牧产业作为富民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性目标来实施。

2007年,康乐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对具体县情的深化认识,开始确立并实施“畜牧强县”的精品工程。

地区要发展,产业须先行;品牌要树立,必须有主体。在康乐县,这个主体的角色自然落在了龙头企业的头上。为了做强康乐品牌,康乐县委县政府为龙头企业发展和大规模养殖扫平了一切的发展障碍。

在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之下,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支撑、社会服务等一切就绪,令当地企业一片欢欣鼓舞。

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互助联合型、园区辐射型和政府扶持引导型“四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使康乐的畜牧产业真正完成了粗放向集约、数量向质量、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传统经营向产业化的历史性蜕变。

截至2007年底,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142万头(只),其中牛饲养量7.86万头、羊饲养量19.4万只;肉类总产量达1.23万吨;畜牧业产值达1.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6%;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50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5%。今年第一季度,大牲畜存栏6.16万头,牛饲养量达6.21万头,羊13.4万只,分别增长5.9%、10.6%和13.6%。其中,育肥牛存栏达5000多头。新建年饲养量300头的养殖小区1处、规模养殖场2个;肉类总产量3632吨,畜牧业总产值4138万元,分别增长11.4%和8.6%。

如今,畜牧业已成为康乐县最有活力、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一项朝阳产业。

基地带动农户

寻求快速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道路,对于25万康乐人民而言,没有现成的轨迹可循,更没有合适的经验可以借鉴。科学的发展道路诞生之始,即面临艰难的破题困境。但是,困难并没有难倒勤劳、智慧的康乐人民。“脱贫致富”对于康乐大地来说,虽是前无古人,却并不代表着后无来者。

为走好“畜牧强县”这条路子,康乐县委县政府根据具体县情,经过不断摸索,完善了独具特色的“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并形成 “强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科学发展道路,成效卓著。

业已形成的科学发展思路和广阔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境外商家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也为康乐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自2002年以来,康乐县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建成甘肃康美牛业、甘肃康兴羊业两大龙头企业。如今,“康美”、“康兴”都已建成育肥区、繁殖区、饲草区、培训区,年育肥和屠宰加工优质肉牛6万头、优质肉羊25万只,连带产业的“康美清水牛排”风靡省城兰州,家喻户晓。

基地建成了,新的目标也随之诞生。“康乐要想发展,不能靠天吃饭,更不能停滞不前,眼前的成绩还不足以让我们全县人民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于是,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同时,康乐县委县政府开始着手调动民间资金,发展规模养殖,扩大基地建设,以期早日摆脱贫困的帽子。

据不完全统计,康乐全县已累计发展养殖重点村36个,规模养殖场185个,规模养殖户6260户。其中,去年新建规模养殖场44个,新发展规模养殖户514户,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2个,先后改建、新建标准化暖棚圈舍2万间、30万平方米,年推广暖棚养殖80万头(只),形成了以“四纵一横”干线公路网为主的肉牛、肉羊生产基地。

其中,康丰、虎关、胭脂、苏集五个乡镇的秸杆育肥牛基地,育肥出栏肉牛高达2.2万头,占全县出栏肉牛的78.6%;八丹、上湾、草滩、八松、流川五个乡镇的肉羊育肥基地,年出栏肉羊高达8.1万只,占全县的75%;五户、草滩、鸣鹿、流川等八个乡镇的良种母牛扩繁基地,占全县母牛存栏的66%;附城、康丰、苏集、胭脂四个乡镇的屠宰加工、贩运基地,年屠宰、贩运牛羊10万头(只),占全县的85%;苏集、康丰、附城三个乡镇的蛋鸡生产基地,占全县蛋鸡饲养量的70%。据统计,2007年全村畜牧业收入达59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0%,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一连串的数字是康乐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取得的卓越成绩。通过基地建设,康乐县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户“单打独斗”的粗放经营方式,从而在产业化的道路上继续高歌猛进。如今,康乐县已健全县、乡、村三级责任网络,县级领导和龙头企业建立广泛联系,乡、村干部和科技人员进村驻户,为企业排忧解难,并帮助农民发展。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通过各大媒体,广泛宣传“畜牧强县”工程的优惠政策和实施动态,营造“兴牧快富”的良好氛围。

据统计,全县的93%的农户都已参与畜牧养殖,形成了龙头带动、规模推进、户户参与的产业化格局。2007年 9月,全省畜牧产业发展现场会在康乐召开,省委、省政府向全省推广康乐畜牧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康乐县成了远近闻名的“榜样”。

服务夯实基础

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只有得到充分的保障,企业才能放心投资,农户才无后顾之忧。于是,康乐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筑巢引凤,切实为农”的指导方针,并实施了多项具体方案。康乐县的一系列利商利农的举措,都为企业和农户津津乐道。

第一,在畜牧产业开发中,康乐县按照“立草为业、因势利导、草畜同步”的发展原则,加强天然草场保护,通过实施封山禁牧、育草基金、退耕还林等项目,使天然草场得到了合理利用。

其次,大力引进优质牧草品种,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目前全县种草总面积达10万亩。其中,玉米种植订单1.2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20%,订单户亩均增收300元。此外,采取直补或以奖代补等形式,落实养殖户享受购置大型青贮和牧草收割机械农机补贴政策,鼓励养殖场户建立饲料“银行”青贮池。

近两年,康乐县仅购置发放各类铡草机就达1000多台,修建青贮氨化池300多座,每年青贮氨化饲料4万多吨。饲草产业的稳步推进,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科技优化服务。在“畜牧强县”工程实施中,康乐县始终把科技推广应用作为关键措施来抓,以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曾先后与省畜牧总站、西北民大、甘肃农大合作,在当地建立了“科研示范基地”和“技术培训基地”,多项高新技术直接应用于畜牧产业开发。

为规范开展动物防疫、检疫和畜产品检验,全县招聘180名技术员,开展村级动物防疫,连续5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同时,选派了78名业务骨干到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开展工作,提供全程服务,及时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在规模建设中,坚持标准化设计、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精准化养殖、科学化防疫、无害化处理的“六化”标准,按照“规模养殖场带头示范,中小型育肥场齐头发展,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的养殖模式,在养殖条件较好的乡镇建设“千头牛、万只羊”养殖基地,扶持发展规模养殖。通过坚持“优、严、精、高、新”的五字方针和推行良种、良舍、良料、良医、良法的“五良”配套技术,使全县规模养殖配套技术入户率达85%以上,规模养殖占到饲养总量的55%。

第三、协会作用凸显。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助农增收,推动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康乐县先后成立各类协会24个,吸收会员800多人,组建了50多人的专业经纪人队伍。

同时,还努力搭建与政府、金融、企业科研院校、农户互动的平台,采取公司整体承贷,给农户提供贷款,并优先回收农户良种犊牛羔羊、商品育肥牛羊、订单饲草。2007年6月,甘肃省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在康乐县成立,使康乐县肉牛肉羊产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发展源自机遇

本世纪的前10年,是康乐县畜牧业大有作为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科学发展观的指引、现代畜牧产业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浪潮,给康乐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康乐县完善投资机制,为发展需要保障了资金供应。具体为采取国家投资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模式,扶持畜牧产业发展。

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已累计投入资金22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世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基层畜牧站等10多个项目。通过挖掘民间资本,自2004年以来,由10多家建筑商、餐饮业主、副食品开发加工老板共投资2亿多元,建成养殖与畜产品加工企业185家。

据统计,康乐县仅去年吸收民间资本就达到6800多万元。通过争取金融部门支持,优先安排规模养殖户贷款,先后发放贷款4100万元。在实施“畜牧强县”工程中,康乐县从发改、财政、扶贫、畜牧等部门整合资金4659万元(其中无偿资金559万元),扶持发展畜牧产业。对列入畜牧强县工程的养殖场户、标准化养殖小区,县上按贷款规模给予6%的贴息;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按规模给予1―10万元奖励;对饲养良种母牛3头以上的的农户实行每头100元的政府补贴;对有突出贡献或有重大科研成果的、带头领办、创办畜牧养殖加工企业的、指导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专家、学者,由政府给予奖励。

截至目前,康乐县先后三次为26户规模养殖大户发放奖励资金96.5万元,为58户规模养殖企业贴息项目资金81万元,协调贷款2000万元,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在此基础上,康乐县进一步提升畜牧业的龙头产业地位,大力推广“政府主导、龙头带动、规模发展、科技支撑、协会服务、市场运作”的康美模式,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现代产业化生产体系,在提高产业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找出路,在做大做强产业链上做文章,努力建成甘肃南部肉牛肉羊集散地和中国西部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及清真肉食品加工基地,走出一条结构优、效益好、带动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畜牧业发展路子,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预计到2010年,畜禽饲养总量突破200万头只,肉类总产量突破2万吨,畜牧业产值达2.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农民人均草畜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畜牧强县”工程年年有新意,创新扶贫模式,推进产业化发展就是康乐县实施“畜牧强县”工程的一大有效做法。近四年来,全县累计落实财政贷款贴息资金150万元,贷款25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养殖大户、贫困农户发展养殖。去年,在刘家庙村成立了临夏州第一家村级扶贫发展基金会,注入启动资金30万元,建立了村级扶贫发展基金专户,为40户成员协调贷款20万元。农民形象地称:基金会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小银行”、“好帮手”。

如今,发展中的康乐县城,在规划中的兰州1小时经济圈中赫然在烈。交通便利,通讯快捷。

政府服务到位、保障有力,畜牧业的做大做强,为康乐县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此形势之下,康乐县的脱贫致富势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