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教学公平缺失追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课堂教学活动中公平问题的成因来自于社会、教师、班级、学生等方面。具体而言,法定文化和学历社会制约教学公平;教师的话语霸权和标签效应影响教学公平;班级的内部分层影响教学公平;家庭文化阶层差异造成学习起点不同,进而影响教学公平。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公平 成因 社会学
公平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懈追求的目标。在教育领域,公平同样令人向往。近年来,人们不仅注重宏观层面的教育公平,微观层面的教学公平问题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多学者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等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笔者拟从社会学的角度,就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公平问题的成因试作简要分析。
一、社会:法定文化和学历社会制约教学公平
1.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国家进行统治的隐蔽手段,因而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必然指向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自从夸美纽斯创设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便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成为学生系统学习‘法定文化’的一种基本场所”。[1]这里的“法定文化”就是课程,它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从我国来看,这种主流文化往往偏向于社会的中层以上阶层,对较低阶层的文化形态不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下层文化的发展。在这种状况下,来自社会底层家庭的学生在接受“法定知识”主流文化时常处于弱势地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学校组织传授的知识是和特殊阶级和专业团体的利益产生关联的,学校课程的设置有利于这些阶级的儿童,而不利于那些阶级的孩子” [2]。这样,从表面上看,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似乎都享受着同样的教育机会,学习着作为法定知识的相同课程,但实质上却是学习着“亲和感”不同的课程,这使得家庭文化层次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与掌握学校课程的可能性上存在差异,并导致家庭文化层次较低的学生出现不适应学校课程的现象。当家庭文化层次较低的学生表现出现对学校课程的不适应时,有些素质不高的教师便会采取批评、斥责乃至放弃的态度对待这些学生,造成了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
2.学历社会
在我国,由于受到传统儒家官本位思想和现实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对于高学历的追求日益迫切。关于这一点,柯林斯早就指出:“教育体制鼓励人们将文凭作为荣誉和声望的标识,由于这一点在人们追求自身利益中是成功的,因而教育中所包含的各种文凭和文化资本成为获得更高收入和权力的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在许多方面,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报偿分配是满足社会化和选择功能的理想工具,因为它通过寻求获得报偿的高分这个标准进行人事分配。高分是获得有利地位和巨大财富的工具性手段,而分数同时也是以一种文化价值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符号性奖赏,并且分数分配被有效的合法化为对个人能力、地位、财产的公正评价后为人们所接受。所以,人们对于学历的追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可以说,在今天的社会,对学历的关注胜于对实际的知识、能力、胜任力和态度的关注。其背后的假设是:有了学历,就有了相应的能力。[3]同时,在我国当前的制度下,要获得高学历,必须经过重重考试。这样,就不难理解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为何往往以成绩为标准了。一旦评价学生是以成绩为标准,那么,教师对课业成绩不同的学生的态度自然有所区别,也就产生了微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
二、教师:话语霸权和标签效应影响教学公平
1.话语霸权
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集中,在不同类型的交流中,又以言语交流为主。然而,“课堂教学话语包含着权力,课堂教学话语言说的实质就是话语权利的运作,也就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形成一种特定的控制性关系和行为”[4]。对于教师个人而言,“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的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来实现,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 [5]这样,与教师意图一致的行为就会被认为是“好“的,反之,则被认为是”不好“的,经常发出“好”的行为的学生自然会受到老师的青睐,而“不好”的学生有时会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产生质疑,有时会对教师的言语表现出明显的厌恶或反感等等。学生抵制教师的行为极容易造成师生关系不良,甚至会产生冲突。“在彼此的疏离中其实是无形地剥夺了学生享有与他人同等的师资条件和教育机会”,[6]进而造成了微观层面的教学公平问题。
2.标签效应
标签理论是一个重要的越轨社会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他或她整个一生中与他人的互动空间中刻画出来的一个意像”,“每个人的自我都是对他人的反应的一种反射,每个人又反过来将自己的一部分给了他人”。[7]在教育研究中,标签理论直接与心理学的“期望理论“相结合。这里,教师活动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仅仅是学生天赋能力的问题,而且也直接和不可避免的同教师有关。[8]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及其学业成就,也许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贴标签”的结果。一旦学生被帖上标签,形成一种自我指认,就会按照教师的期望去行动并达到教师期望的结果。这种标签效应深深隐藏于课堂教学之中,有时甚至不易察觉。由于教师给学生贴了“标签”,人为地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对于贴上“好”的标签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给予较多的关照,比如:较多的提问频率、较长的候答时间以及耐心细致的辅导等等。反之,被贴上“坏”的标签的学生则经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只有与教师公开抵触时才被提问,且侯答时间较短,教师与其交流中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标签效应是教师本人人为制造的学生之间机会与地位的不平等,使“好”学生和“差”学生不能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和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
三、班级:内部分层影响教学公平
在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结构分为三层:班干部、小组长和组员,并且该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型,即担任班干部的只是班级中的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是“群众角色”。也就是说,“在班级这样一个奠基性学习者的组织中,实际上也存在着两个相对稳定的阶层――干部阶层和群众阶层”。[9]长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有较强的成功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而群众阶层在这些方面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由于班级内部的干部阶层和群众阶层有各自的特点,这两个阶层的学生在交往时所持有的态度及行动也有不同,因此,教师对不同层级学生的态度也会有所差异,比如:较多的接近干部阶层、较少的接触群众阶层等等。
四、学生:家庭文化阶层差异造成学习起点不同,进而影响教学公平
著名社会学家波恩斯坦曾指出:在不同阶级背景中的孩子在各自的言语活动中使用各自的语言规则,并形成习惯。而从语言的普遍性和和特殊性上看,存在着精密编码和封闭编码。“封闭型代码的基础在减缩的符号中,而精密代码的基础在明确表达的符号中;封闭型代码采用隐喻方法,而精密代码采用理性方法;这些代码在至关重要的社会化背景中硬性规定了语言的上下文用法,并且用这种方法调节着社会化对象接受关联性与联系的类型。”[10]不同阶级家庭使用的代码是不同的。来自高阶层的儿童所使用的语言属于精密编码,而来自底层的儿童使用的语言属于封闭编码。不同的语言编码使学生对于学校教学的适应性不同,因此高阶层的儿童比低阶层的儿童更容易获得学业上的成功。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教师更青睐课业成绩好的儿童,而对课业成绩差的孩子则区别对待。这也是造成教学公平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造成微观层面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并非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公平,努力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和构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4]邢思珍.课堂教学话语权力的反思与建构.西南师范大学,2005.
[5]杰非里・亚历山大.社会学十二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
[6]李旭.我国学校场域中教育公平失真及影响因素.现代教育管理,2010(1).
[7][美]兰德尔.柯林斯等著.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北京:中华书局,2006.
[8]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9]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0]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