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复合树脂与聚合瓷在牙体缺损后修复术中的应用对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复合树脂与聚合瓷在牙体缺损后修复术中的应用对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复合树脂聚合瓷在牙体缺损修复术中对牙体抵抗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48颗正畸拔除且无龋坏的单根上颌前磨牙,将所有样本按随机数法分为A、B、C、D四组,每组均为12颗。A组不给予处理,B组接受单纯复合树脂填充修复,C组接受复合树脂覆盖牙尖填充修复,D组接受聚合瓷嵌体覆盖牙尖修复。完成修复后测试不同组别的抵抗力,并根据牙体的劈裂情况对其进行分类。 结果 ①抗折强度:A组(1010.31±292.81)N,B组(809.62±205.37)N,C组(1109.47±298.74)N,D组(1140.58±285.26)N,其中C组与D组的抗折能力均优于B组(q = 3.802、4.197,P < 0.05),C组与D组间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q = 0.394,P > 0.05)。②劈裂形式:A组Ⅰ型2颗,Ⅱ型10颗;B组Ⅰ型1颗,Ⅱ型11颗;C组Ⅰ型1颗,Ⅱ型11颗;D组Ⅰ型6颗,Ⅱ型6颗。D组的劈裂形式明显优于B、C组(χ2 = 5.042,P = 0.025)。 结论 复合树脂与聚合瓷嵌体均有利于提高牙体缺损修复术中牙齿的抗折强度,而采用聚合瓷牙齿的劈裂形式要优于采用复合树脂。

[关键词] 复合树脂;聚合瓷;牙体缺损后修复术

[中图分类号] R78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0(a)-0034-03

根管治疗在保存患牙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牙髓与根尖疾病的治疗效果,目前在临床应用广泛[1]。但治疗过程中冠方牙体硬组织结构由于髓腔入路的预备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大多数患者在接受根管治疗之前即合并有龋病、畸形中央尖等疾病,患者的牙体组织本身就有较为严重的丧失[2-3]。故根管治疗使得牙体组织的缺损进一步加重,而日常生活中的用牙使得牙体遭受着各种各样的功能力量,若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与修复,极易出现劈裂。以往使用的全冠修复仅在剩余牙体组织较多的情况下能对下方的牙体形成较好的保护作用并使其免于劈裂,但在牙体组织丧失程度极高的情况下,需在做冠前对庄核进行固位,这就使得牙齿的抵抗力受到了进一步的削减,且增加了发生折根的风险[4]。为寻求最佳的修复方法及修复中使用的材料,本次研究对比分析复合树脂与聚合瓷在牙体缺损修复术中对牙体抵抗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8颗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单根上颌前磨牙,纳入标准:①样本拔除至本次研究的时间不超过90 d;②根尖发育完全;③不合并龋坏;④样本在放大镜下观察未发现隐裂;⑤无釉质的缺损。所有试验样本在拔出后均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并将牙齿表面的牙石及牙周膜完全去除,采用浓度为0.5%的麝香草酚溶液于4℃的条件下保存备用。将所有样本按随机数法分为A、B、C、D四组,每组均为12颗。

1.2 方法

A组不给予处理,B组接受单纯复合树脂填充修复,C组接受复合树脂覆盖牙尖填充修复,D组接受聚合瓷嵌体覆盖牙尖修复,修复完成后对所有牙齿进行抛光。

抗折强度的测定:使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样本进行持续加压直至样本发生劈裂,记录样本发生劈裂时的压力,并对牙体的劈裂情况进行分类:Ⅰ型为劈裂面位于釉牙骨质界根方1 mm范围内,Ⅱ型为劈裂面位于釉牙骨质界根方1 mm以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四组样本抗折强度比较

四组样本抗折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582,P = 0.021);两两比较显示,A组与B、C、D组之间抗折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2.545、1.257、1.652,P > 0.05),B组与C、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 3.802、4.197,P < 0.05),C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0.394 ,P > 0.05)。见表1。

2.2 四组样本劈裂形式比较

D组劈裂形式明显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042,P = 0.025)。见表2。

3 讨论

龋坏、外伤劈裂、先天性的发育畸形是造成牙髓或根尖周疾病的主要原因,而根管治疗是在保留牙齿的基础上将将上述因素解除的一种疗效极好的治疗方式[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生物医学工程的高速发展,根管治疗中所用到的器械与填充材料均发生了明显的提升,其首次治疗的成功率已高达95%以上[6]。目前的根管治疗不仅能够使大多数受到损伤的牙体得以保留,且为后期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治疗效果彻底,不易复发。根管治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机械与化学的预备方法对根管系统进行清洁[7],并加入填充物,患者的牙齿由于原发病的因素已存在有缺损,故冠部的后期修复对患者的远期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选择何种修复方案与材料,都应将牙体的缺损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虽然根管治疗效果极佳,但治疗对牙体组织的生物学特性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由于脱水牙本质的改变及胶原纤维网的丢失,牙体的硬度与韧性远不如治疗前,文献报道上述两项指标的下降约为14%。故除原发病外,根管治疗另患者的牙齿变得更脆弱,这主要是因为髓腔入路的准备使冠方牙体组织大量丢失,并破坏了其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当牙齿受到功能力量时,其发生形变的幅度更大,增加了牙体发生劈裂的风险。Taha等[8]的研究表明单纯的开髓洞型会使患者前磨牙的硬度降低5%,而牙合面洞型与MOD型的预备会使得牙体组织的硬度分别下降20%与63%。本次研究中,相比于未做任何处理的A组,接受单纯复合树脂填充的B组在处理后的抗折强度要比A组低约20%左右。故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接受过根管治疗的牙体组织,应及时对剩余牙体的质量及完整性进行评估,并作出相应的牙冠保护与修复措施。临床上对于牙冠的修复方式较多,主要包括直接树脂填充、全冠修复术、桩冠修复术等。修复原则在于保证口腔与根管系统间的封闭性以及改善牙齿的形态以提高其对外力的抵抗能力,并对剩余牙体所承受的咬合力起到一定的分散作用,避免下方的牙体组织发生劈裂。

全瓷或金属是在剩余牙体组织较多情况下最常使用的材料,其临床效果好,患牙的存活率较高。但在牙体缺损多,剩余组织少的情况下,由于剩余的牙体无法完全承担冠修复体,故根管桩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但在预备过程中,为数不多的剩余牙体组织被大量去除,牙颈部的抗折强度继发性下降。Duarte等[9]的研究显示桩的使用增加了不可逆根折的发生。而着复合树脂材料物理性能的不断提升以及新型粘接材料的应用使根管治疗后牙体的修复有了更为有力的保障。Ozel等[10]的研究显示将根管治疗后牙齿的牙尖高度降低,并覆盖复合树脂材料能够显著提升牙体的抗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组的抗折强度明显优于B组(P < 0.05)。聚合瓷材料秉承了复合树脂的优势,且对于对颌牙的损伤较小具备了更强的硬度、耐磨性及边缘适应性,本研究结果显示D组的强度要高于C组,但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且D组与B组抗折强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本次研究选取了解剖结构较为特殊的上颌前磨牙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没有完整的边缘嵴,其在咬合时发生劈裂的风险较其他牙齿更高。单根前磨牙的体积较大且髓腔小,在咀嚼时还会受到来自舌侧的侧向力,其原本就不强的抗折能力在根管治疗后再次下降,故桩的使用在全冠修复中必不可少。而Bravis等[11]的研究表明,桩修复并不能提升接受根管治疗牙齿的抗折强度,甚至有下降的可能,故患牙仍有发生根折或松动的风险,但桩起到了固定核与冠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笔者也会不时遇到桩修复后牙齿发生根折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牙体组织的丢失以及桩的弹性模量较高导致牙根部所受的外力过于集中,且修复时桩的深度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复合树脂作为一种粘接修复材料在受损的牙齿颊舌间建立起了一个粘接桥,其价格低廉,对于牙体的磨损较轻,且牙釉质边缘出现渗漏的情况较少见。虽然传统观念认为覆盖牙尖的方式与保留牙体组织的原则不符,但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此种修复方式对牙齿的长期预后较为有利。而聚合瓷是一种集瓷材料与复合树脂优点于一身的非金属嵌体材料,其设计特点在不损伤牙颈部的情况下对剩余的牙体组织形成了保护作用。而在劈裂形式方面,具有高度韧性与硬度,且抗挠曲性强的聚合瓷使得后牙修复体能承受更大的咬合力。另一方面,嵌体修复体有利于形成较佳的抗力型与稳定的咬合关系,配合粘接技术后增强了边缘适应性,降低了发生严重劈裂的风险,而此次研究的结果也显示D组的劈裂形式要明显由于B组与C组。

综上所述,复合树脂与聚合瓷嵌体均有利于提高牙体缺损修复术中牙齿的抗折强度,而采用聚合瓷牙齿的劈裂形式要优于采用复合树脂。

[参考文献]

[1] Mondelli RF,Ishikiriama SK,de Oliveira Filho O,et al. Fracture resistance of weakened teeth restored with condensable resin with and without cusp coverage [J]. J Appl Oral Sci,2009,17(3):161-165.

[2] 李晓红,张艳明.超声根管治疗技术预备根管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49-150.

[3] Taha DG,Abdel-Samad AA,Mahmoud SH. Fracture resistance of maxillary premolars with class II MOD cavities restored with Ormocer,Nanofilled,and Nanoceramic composite restorative systems [J]. Quintessence Int,2011,42(7):579-587.

[4] 戴杰,朱雅萍,林海升,等.根管器械折断的分类及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28-29,38.

[5] Hitz T,Ozcan M,Gohring TN. Marginal adaptation and fracture resistance of root-canal treated mandibular molars with intracoronal restorations:effect of thermocycling and mechanical loading [J]. J Adhes Dent,2010,12(4):279-286.

[6] Minami H,Suzuki S,Murahara S,et al. Effect of fiber-premixed indirect resin composite substructure on fracture resistance of MOD composite inlays adhered with two different adhesive resin cements [J]. Dent Mater J,2009,28(5):565-570.

[7] Blaziu L,Panteliu D,Savic-Sevic S,et al. Modulated photoactivation of composite restoration:measurement of cuspal movement using holographic interferometry [J]. Lasers Med Sci,2011,26(2):179-186.

[8] Taha NA,Palamara JE,Messer HH. Cuspal deflection,strain and microleakage of endodontically treated premolar teeth restored with direct resin composites [J]. J Dent,2009,37(9):724-730.

[9] Duarte SJ,de Freitas CR,Saad JR,et al. The effect of immediate dentin sealing on the marginal adaptation and bond strengths of total-etch and self-etch adhesives [J]. J Prosthet Dent,2009,102(1):1-9.

[10] Ozel E,Soyman M. Effect of fiber nets,application techniques and flowable composites on microleakage and the effect of fiber nets on polymerization shrinkage in class Ⅱ MOD cavities [J]. Oper Dent,2009,34(2):174-180.

[11] Bravis T,Pilecki P,Wilson RF,et al. Effect of loading on the microtensile bond strength and microleakage of a self-etching and etch-and-rinse adhesive in direct class Ⅱ MOD composite restorations in vitro [J]. Dent Mater J,2013,31(6):924-932.

(收稿日期:2013-07-16 本文编辑:李继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