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一道课本习题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一道课本习题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教材中有许多极有价值的题目.对于这类题目,我们不能就题论题,或者仅仅满足于能正确解答题目,而应引导学生认真挖掘题目的内涵,不断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激发学生对教材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二册(上)P96练习4:ABC的一边的两顶点是B(0,6)、C(0,-6),另两边的斜率的积是-49,求顶点A的轨迹.

这道题的答案是:轨迹方程为x281+y236=1(x≠0),轨迹是一个椭圆(除短轴端点外).

我把这道题当做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只是满足于把题目解答出来,而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解答本题.但是,在学了椭圆和双曲线之后的一节习题课中,我要求学生研究这道题.下面是这一道课本题的教学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想请同学们研究一道课本题(P96练习4).

开始,许多学生都认真研究他们的解答,看看是否做错,很快他们发现他们没有做错,他们说:“老师,我们没有做错,你要我们研究什么?”

师:是的,这道题你们是没有做错,但老师就是要你们研究这道题.

经过热烈的讨论,有学生说:“老师,我想看看它的逆命题是否正确?”

师:很好,大家不妨以这位同学的想法为例做一些研究.

很快有学生写出了它的逆命题:

已知椭圆方程为x281+y236=1(x≠0),短轴的两个端点为B、C,若点A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异于B、C),求点A与B、点A与C的连线的斜率的积.

经过计算得到答案正好是-49.

这时一些学生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并感叹:“原来这个命题的逆命题也成立!”

师:很好,同学们经过研究,发现了这个命题及它的逆命题都是正确的,但这仅仅是研究的开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

于是,学生再次进入思维、探索的高潮,所有学生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有的学生想研究它的否命题、逆否命题,但很快发现研究这四种命题的关系没有什么价值;有的学生研究椭圆的方程x281+y236=1(x≠0)中的数值与-49的关系;有的学生写出了P96练习4的一般形式:ABC一边的两顶点B(0,m)、C(0,-m),另两边的斜率之积是常数-p,求顶点A的轨迹;还有的学生得出了更一般的命题:与两定点的连线的斜率之积是定值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教师在教室巡视,不时给学生一些提示和点拨,经过学生的研究和讨论,得到了如下命题:

平面内的一个动点M(x,y)到两定点A1(-a,0),A2(a,0)的斜率之积等于常数e2-1(-1

此时,同学们十分高兴,个个脸上都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师:你们真了不起,通过研究你们发现了这样漂亮的命题,真是太棒了.但是,谁能使这个命题更加完美呢?

学生再一次进入思维、探索的高潮.有的学生想到了教材P108习题1:ABC一边的两个端点是B(0,6)、C(0,-6),另两边的斜率的积是49,求顶点A的轨迹.[答案:双曲线x281+y236=1(x≠0)];有些学生则直接对命题中的常数的取值范围进行研究,他们觉得这个常数的改变会引起曲线的形状的改变……(下课铃响了.)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通过对一道课本题的研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平面内的一个动点M(x,y)到两定点A1(-a,0),A2(a,0)的斜率之积等于常数e2-1(-1

1.这里面蕴含了什么哲学原理?

2.请大家给出一个统一的圆锥曲线的定义.

综上可知,一道优秀的习题、一种较好的解法及得出的优美结论,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