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41例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与HBV标志物模式 HBV—DNA载量相关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41例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与HBV标志物模式 HBV—DNA载量相关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研究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HBV标志物模式(HBV-M )、病毒载量(HBV-DNA)与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临床诊断为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141例,对照组为同时期健康体检人员46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标志物模式(HBV-M)、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乙肝病毒DNA载量(HBV-DNA),同时检测凝血功能四项(PT、APTT、TT、FIB)。依HBV-M将研究对象分为五组:A组(HBsAg+ HBeAg+ HBcAb+),B组(HBsAg+ HBeAb+ HBcAb+),C组(HBsAg+ HBcAb+),D组(HBsAg+ HBeAb+),E组(HBsAg+),F组(HBeAb+);依HBV-DNA载量将研究对象分为7组:第1组(HBV-DNA载量≤103)第2组(103

【关键词】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分型;病毒载量;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67—02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全国约有8%-10%的人为HBsAg携带者,乙肝感染者极易发展为慢性乙肝,其中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较为常见。HBV对肝细胞造成损害,引起肝功能降低,而肝脏是人体多种酶产生及灭活的场所,其中参与凝血功能的绝大多数酶都与肝脏有关。本文研究141例临床诊断为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的HBV标志物模式(HBV-M)、HBV-DNA载量与凝血功能(PT,APTT,TT,FIB)的相互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样本141例标本均来自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临床诊断为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住院患者,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患者入院前均未进行任何系统治疗,hbv标志物模式hbv-M)、HBV-dna载量与凝血功能检测均在患者接受治疗前进行。其中,男性120例,年龄20-80岁,中位数42岁,女性31例,25-70岁,中位数45岁。对照组为该期间来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员,随机选取46例,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7-71岁,中位数46岁。

1.2 试剂与仪器 Multiskan MK3酶标仪(芬兰),PW-960plus全自动酶标洗板机(中国深圳),Light Cyder1.2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仪(德国罗氏),试剂均为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TA-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德国罗氏),凝血功能检测试剂为仪器配套试剂。

1.3 方法 分别用天蓝色和红色真空管采集本院住院诊断为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体检者静脉血,用红色真空管用于HBV-M及HBV-DNA载量检测,天蓝色真空管用于凝血功能四项检测。HBV-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用酶标仪读取需吸光度值,以阴性或阳性方式报告;H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正常参考范围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所有数据以“ ±s”表示,并进行方差分析与相关性分析。对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2.1 不同血清学分型与凝血功能四项的关系 表1为依据血清学分型分组得到统计数据显示:A、B、C三组的凝血功能四项指标均与正常组对应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肝脏疾病的临床症状中以出血最为常见,尤其是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大出血也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数量及血清学分型与凝血功能之间的关系,对于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估计、肝功损害程度的判断、治疗时机的把握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结果显示:分别依HBV-M及HBV-DNA载量分组的凝血功能四项(PT、APTT、TT、FIB)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研究中发现,依HBV-M分型中,大三阳患者的PT、APTT值有延长最明显,尤以APPT值最为显著,说明APPT是反映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与文献[3]报道相符。因此,临床上针对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血清型为大三阳的患者治疗需格外注意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另外,随着HBV-DNA含量的增加,PT、APTT值有延长的趋势。HBV-DNA含量在103 copy/ml~107 copy/ml,病人的PT、APTT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DNA阴性组。贾继东等[4]报道:HBV-DNA定量在≥105 copy/ml,及HBeAg阴性而DNA定量在≥104 copy/ml的病人,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而本研究认为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DNA定量在≥103 copy/ml时,即可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而当HBV-DNA含量≥107 copy/ml时,凝血功能四项的异常程度均比HBV-DNA含量在103 copy/ml~107 copy/ml相对较轻,有可能病人处于针对病毒的免疫耐受期。王砚冰等[5]曾报道,在免疫耐受期,病毒处于持续高复制状态,而肝脏的损伤反而轻;在整合期,血清病毒DNA的检出率低,而肝脏的损伤反而相对较重。凝血功能四项检测指标中, PT的相关性均略高于其他三项,说明PT也是反映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相对的重要指标。此外,本研究中依HBV-M分组中,同时期临床上出现D、E、F三种病毒血清型患者相对较少,需后期收集样本以扩大样本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同时也在机体凝血与抗凝系统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HBV感染肝细胞并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有:① 在肝细胞受损或坏死时,肝细胞合成除Ca2+和组织因子外的其他凝血因子的能力降低。② 由于肝脏组织受损和(或)阻塞性黄胆等原因,导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从而引起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FⅡ,FⅦ,FIX,FX)的前体不能转变成有活性的凝血因子,进一步导致凝血因子的减少。③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损伤骨髓造血干(祖)细胞、造成脾功能亢进和产生免疫复合物等因素来抑制血小板的生成和影响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致使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寿命缩短及功能低下。④慢性乙肝患者在病程后期产生大量腹水,导致凝血因子于血管外丧失。以上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便引起患者PT 、APTT延长,相应TT也必然随之延长,FIB降低[6-8]。

因此,临床上针对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要尤其重视凝血功能的异常随着病人体内HBV-DNA含量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对于HBV-DNA含量在103 copy/ml-107 copy/ml病人或病毒血清型为大三阳的病人,应该随时监测病人的凝血功能,尤其是PT和APTT。综合考虑各项因素把握抗病毒治疗的时机,以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2] 刘禄,郝瀚.HBV表型耐药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分离株的表型耐药分析[J].医学杂志。2010,35(6):632-634.

[3] 刘小琦 ,杜琼 .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与血清HBV—DNA含量的相关性[J].西部医学。2008,20(2):304-306.

[4] 贾继东,王贵强.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18(4):200—201.

[5] 王砚冰,石铭.慢性乙型肝炎组织损害程度与HBV—DNA定量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9):442—444.

[6] 徐立文,李晓斐,刘玉兰.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凝血功能变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职业与健康。2005,21(11)。1734—1735.

[7] 陈凤平。单万水,林东红,等.乙肝患者PT、APTT、FIB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原医刊,2005,32(19)。10—11.

[8] 屈 玲,府伟灵.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关系的观察[J].重庆医学,2004,33(ii):171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