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logit模型的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在对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基于log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对影响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从大连市的就业环境、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人才政策等方面为大连市政府合理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吸引高层次人才留连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意向;影响因素;logit模型;大连;高校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9-0024-06
一、引 言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在大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大连市接收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大连市围绕重点行业、支柱产业、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对毕业生资源的需求,接收各类毕业生约10万人,为超前吸纳、储备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连市的人才状况从全国范围来看却不容乐观。在大连市高校2006届毕业生就业生中,仅有三成留连就业。据对16所在连高校统计,共培养2006届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及毕业研究生42 872人,有16 300名毕业生在大连市实现意向就业,占2006届毕业生总数的38%,占大连市协议接收毕业生总数的32%[1]。根据2005年中国200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统计显示,大连市综合水平位于17位,落后于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等城市,但在人才能力指标方面大连市排在41位,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与综合指标相比并不相称[2]。
综合大连市人才的整体情况,可以发现,一方面,大连市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有数字显示,大连市吸纳的人才中外地生源毕业生为5.2万人,即多数本地高校毕业生并没能留在大连市[1]。另一方面,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北三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下同)和长海县接收各地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下降,出现人才匮乏的现象。而且,大连市在吸引高层次人才(如硕士和博士)方面也存在突出问题。针对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出现的矛盾现象,本文通过对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旨在分析影响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以及影响程度和主要原因,并为政府制定相关人才政策提出必要的政策建议。
二、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论分析
(一)基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模型的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时,是以劳动力的形式进入就业市场的,因此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由于劳动力供给一般随工资的上升而增加,故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而由于劳动力边际生产力递减和产品的边际收益递减,所以劳动力需求曲线通常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如图1所示)。由于近几年大连市经济保持了较平稳的增长态势,劳动力需求在高校扩招前后没有显著变化,我们假设需求曲线(D)没有移动;而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数量不断增加,所以劳动力市场供给曲线(S)由S0向右移动到S1。假设短期内高校毕业生对收入的预期来不及变化、市场来不及自身调节,于是,在W0的工资水平上增加了的供给,打破了原来的均衡点a,到达了不均衡的点b,这样,短期内就造成了L 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从长期来看,劳动力市场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身的调节,高校毕业生有足够的时间改变就业心理和自我预期。这样,工资水平向下移动到W1,劳动力市场达到了一个新的均衡点c。结果是以收入降低为代价,增加了L1-L0的就业。但我们同时发现有Lb-L1的高校毕业生仍将无法就业。另外,由于专业的限制,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需求方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经验的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结构性过剩,供需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所以“招工难与找工作难”两难现象并存,“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分析
根据劳动力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特点,我们可以考虑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市场存在人才缺口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存在于高校毕业生在寻找工作中,费尔浦斯(E.S.Phelps)等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求职者的求职行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提出了“工作找寻”(Job Search)理论[3]。麦肯纳发展了该理论[3],提出一次搜寻的表达式:
其中,R(r)代表一次搜寻的收益,r表示保守工资(即求职者所能接受的最低工资),每一次搜寻活动所碰到的工资不小于r的概率表示为P(w≥r),小于r的表示为P(w
通过(2)式我们可以看到:搜寻成本C和保守工资r这两个变量在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搜寻活动(如图2所示)。搜寻成本C上升,将使搜寻数量n*下降。当边际搜寻成本从c0上升到c1时,理想的搜寻数量从n0*降至n1*。另外C增大,R(r)减小,这些都减少了求职者搜寻到理想工作的机会。可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求职的搜寻成本仍然逐年上升。从(2)式中可看出,r越大,R(r)越小,求职者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也越小,就业越困难。
在劳动力市场上,每个用人单位对劳动的报酬是不同的,而由于信息不充分,高校毕业生不可能从一开始就知道什么单位劳动报酬最高,因而必须不断地在劳动力市场进行工作找寻。而搜寻成本的逐年增加导致就业更加困难。虽然大连市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但多数人不了解大连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很多人对于大连市的企业信息也不了解,求职过程中带有盲目性,从而增加了搜寻成本。可见,由于信息不充分,会延长高校毕业生工作找寻的时间,降低高校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率。此外,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保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供求信息的沟通,也很可能会造成或扩大高校毕业生供求结构性失衡的程度,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增加。
除了上述的信息不对称外,在企业招聘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求职者的一些公开的信息,如年龄、学历、毕业学校、所学专业等等,雇主很容易获得。但是求职者的实际能力、个人性格与爱好、勤奋程度等私人信息,雇主则不易获得。雇主总想找到最好的雇员,但他们拥有的信息比求职者少。因此,雇主就把一些指标量化,例如,高校毕业生手里拿了多少个证书来判断其能力。基于上述两种情况,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导致就业市场出现了“逆向选择”问题,即雇主招聘到的高校毕业生不一定就符合企业的要求,从而导致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产生怀疑。大连市的高校毕业生和本地企业之间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
虽然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市场属于买方市场,但各个区域和各个行业发展的不均衡,给作为人力资源供给方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根据各自需求进行不同选择的机会。如何留住本地人才或吸引外地人才,则需要借助激励理论来加以探讨。
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提高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也就是激励主体制定一定的遵循人们行为规律的激励措施,使激励客体采取有利于激励主体目标利益的行为的过程。激励目的的实现是通过激励主体创设满足激励客体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其动机,从而使之采取符合激励主体利益的行为,同时也使激励客体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激励过程的起点是激励的客体因某些需要(生理或心理)得不到满足而激发其满足需求的动机,在动机驱动和目标导向下,产生某种行为,从而最终实现激励主体的目标;同时激励客体根据其需求满足的程度,不断更新其需求并开始下一轮的激励过程。激励理论强调应该根据不同类型人的不同需求,给予相应的激励。而激励主体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激励措施对激励客体需求的满足程度。
大连市作为一个区域性的人才市场,人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对于需求的满足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本地政府为了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分析不同人才群体的需求,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来制定人才强市战略,善尽其才,并合理地分配人才。高校毕业生作为知识技能型人才的主体,把握住他们的需求,并相应地采用合理的激励措施,才能防止本地高校毕业生的外流并吸引外地的有用人才。
三、基于logit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抽样调查样本及影响变量说明
为了对大连市高校毕业生是否愿意留在大连市,高校毕业生的择业选择影响因素有更好的把握,我们采取了抽样调查方法,对大连市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每所高校根据毕业生学科和学历层次按一定比例大约发放1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25份,其中男生总数246人,女生总数179人,男女比例为1∶0.73;东北财经大学共155份,大连理工大学共123份,大连海事大学共147份。
对样本的毕业生而言,一部分愿意在大连市寻找工作机会,而另一部分则不愿意留在大连市工作。是什么原因决定毕业生留在大连市寻找工作与否?根据调查问卷的设计,本文将影响高校毕业生去留的因素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学生的基本情况。(1)学历层次,分为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种;(2)性别。
第二类,大连市的基本情况。(1)人才引进政策;(2)经济发展情况;(3)自然环境;(4)薪酬福利水平;(5)消费水平(房价等);(6)企业的规模与名气;(7)对口工作岗位的多少。
第三类,学生的发展情况。(1)是否有个人发展空间;(2)是否了解大连市的人才引进政策;(3)是否肯定在大连市的工作前景。
第四类,学生的家庭情况。就业地点是否受家庭地理位置的影响。
(二)基于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
由于我们把是否留在大连市的机会界定为被解释变量 Y,属于二分变量。而当被解释变量出现二分位的特点时,残差项存在异方差性问题,且无法保证估计值一定会落在单位区间内,同时被解释变量也不满足一般回归分析的假设,因此,无法采用传统的普通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而需要采用离散被解释变量数据计量经济模型[4]。离散被解释变量数据计量经济模型包括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由于probit模型需要对多元正态分布的整体进行评价,所以它的应用受到限制。而logit模型的样本不需要服从正态分布,更适合于效用最大化时的分布选择。logit模型是根据Logistic概率密度函数而来的,若变量t是Logistic函数的随机变量,则它的概率密度函数是:
其中,P 表示不留在大连市寻找工作机会的概率,P/(1-P)是不留在大连市的概率与留在大连市的概率之比,定义为不留在大连市的机会比率。解释变量Xi的含义为不留在大连市寻找工作机会的影响因素。各个系数βi表示解释变量对不留在大连市找寻工作的影响,其取值等于机会比率的变化率,正的系数表示该解释变量会造成毕业生不愿留在大连市工作,并且系数越大表示不留在大连市的概率就越大(同一解释变量的不同取值之间的比较)。ε表示随机扰动项。对于分类解释变量,我们采用的是设置虚拟变量的方式。
本逻辑回归模型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大连市高校毕业生不愿留在大连市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为被解释变量“是否留大连市”设置虚拟变量时,把“留在大连市”作为基准变量,设值为0;把“不留在大连市”作为观测变量,设值为1。其他各影响因素的赋值情况如表1所示。
我们利用SPSS软件进行逻辑回归,剔除掉薪酬额、消费水平和对口岗位三项非常不显著因素,其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三)计量分析结果说明
Hosmer-Lemeshow检验为0.769,表明被解释变量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模型的拟和效果较好,因此本回归模型的结果可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表2的回归结果中,回归系数的符号表示各因素的观测变量与“不留在大连市”之间的相关关系:符号为正,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即观测变量会造成毕业生不留在大连市;符号为负,二者是负相关关系,即基准变量会造成毕业生留在大连市。
从显著性水平考虑,各影响因素中,薪酬水平、学历、人才政策和名企数量四项对不留在大连市的影响最大。其预测正确率总共可达到86.866%,也就是说,这四项变量的拟合值与观测值有86.866%以上是吻合的。因此,我们把这四项作为影响毕业生不留在大连市的主要因素。而其中薪酬水平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卡方检验值达到60.5%。也就是说,毕业生不留在大连市的主要因素就是觉得大连市的薪酬水平太低。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60%的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值位于3 000元以上。由此,可推断出大连市给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平均工资水平远远低于3 000元。
学历变量的相关系数为-1.27,即硕士和博士学历一般不选择留在大连市,与本科生相比,就是说学历越高,越不愿意留在大连市。对这样的结论,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相比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的期望薪酬额与大连市可提供薪酬水平的差距更大。
对人才政策了解情况的相关系数为1.902,也就是说,对大连市人才政策的不了解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不愿留在大连市。
名企数量的相关系数为1.069,也就是说,毕业生不愿留在大连市的原因是认为大连市的名企数量偏少。对名企数量变量的如此看重,我们认为是毕业生普遍认同在名企工作可以给个人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或是即便在名企工作的发展空间有限,但凭借名企良好的培训、管理等,工作一段时间后跳槽的几率可大大上升。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的结论是:在大连市的高校毕业生中,影响其就业意向的重要因素是薪酬水平和拥有的名企数量,但薪酬水平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四、促进高校毕业生留连就业的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大连市的高校毕业生多数选择毕业后不留在大连市发展,本文基于调查数据、采用计量回归方法,分析了为什么大连市的高校毕业生不愿意选择留在大连市工作的原因。其中有经济层面的、社会层面的、还有政治层面的原因。为了能更好地吸引优秀人才建设大连市,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高效就业,合理就业和调整大连市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我们根据大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
(一)建立信息网络,实施校、企、政协同的资源库管理体制
政府、企业同大连市的高校联合制定人才库管理机制,充分掌握人才资源、行业信息,并配合就业指导,实现校、企、政三体联合。通过政府补贴,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毕业见习基地”。在当今社会,高校、企业、政府三方都不能孤立生存,必须加强合作与联系,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信息网络的建设,不仅可以降低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成本,提高找到合适工作的数量;而且可以降低企业招聘人才的成本,促进企业吸收应届高校毕业生。
高校要多到企业中调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1)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中看不中用”;(2)要把企业状况、企业用人标准等向学生宣传;(3)要把自己培养的学生向企业宣传,让企业了解学生的优势;(4)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通过科研合作,提前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运作中。
鼓励企业主动地与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联系,在他们的安排下,宣传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员工的福利待遇、在该单位的发展空间等,让学生知道企业的发展、用人动态等。
(二)加强人才市场和行业协会的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人才市场是企业和高校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的有效平台,行业协会是高校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随着人才市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面的扩大,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大人才市场对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服务力度,建立、完善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服务的窗口,广泛收集企事业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并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效地结合。政府部门应积极促进各地方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使行业协会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和行业内企业人才需求的“双选平台”。
政府要加大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深入到各大高校,使高校学生在校在读期间就能了解到大连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合理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符合企业、社会要求和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政府也应多到企业、高校中去,加强与企业、高校在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理论研究合作,制定科学的、合乎时代要求的政策、法规。
(三)鼓励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硕士、博士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主创业的倾向比较高。建设“数字化大连”,主要依靠其相对比较发达的软件产业。该产业规模效应较小,比较适合高校学生毕业后创业;且该产业可接收学生的学科范围比较广。目前大连市的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软件外包,研发层次较低,经济增加值不高。因此,要真正使软件产业发展起来,就必须要鼓励创新,而在这方面,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层次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具有很大的优势。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是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主要方式,也能促进地区经济存量的快速增加。设立“大连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资金”,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为其小额贷款进行担保,资助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兴办企业,并提供长期的跟踪服务。因此,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应设置较低的进入门槛和一定的优惠政策,以留住大批高层次人才。
(四)发展经济,保持第三产业的优势,积极发展第二产业
引进人才与发展经济是互为影响的两个方面,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是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的保证;而经济的发展状况及潜力又是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政府在制定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应考虑人才培育和引进战略的相互匹配。因此要吸引人才,应该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从2005年大连市统计数据来看(仅考虑大连市四个区的情况),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41.5%和55.2%。这与一般全国的统计数据中,第二产业产值高于第三产业产值的情况有所不同。一般认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应建立在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因此,大连市应在保持其第三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 王承敏.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讲话[OL].大连人事编制网,2007-01-19.
[2]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4] 罗伯特 S.平狄克,丹尼尔 L.鲁宾费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5] 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 曾湘泉.中国劳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7] 袁乐平,周浩明.失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