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黑瞎子上炕吉林乌拉火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说到火锅,乌拉满族火锅可谓首屈一指。乌拉满族火锅是东北地区流传已久的传统美食,因兴盛于吉林乌拉城而得名。“吉林乌拉”是满语音译,据《吉林通志》记载:“吉林谓沿,乌拉谓江。”吉林乌拉意为沿江,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下令统称吉林。冬季来到美丽的吉林市,有“一观一品”之说,“一观”即欣赏天下奇观雾凇美景,“一品”就是品尝美味的乌拉满族火锅。
乌拉满族火锅的起源有很多个版本,比较常见的说法有三种。一说起源于辽金时代,一千多年前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把猎获的鸟兽、鱼虾和采集的植物用陶瓷锅或泥锅炖煮,形成了火锅的雏形。第二种说法是:女真(满族前身)军队征战时,军中盛行一种饮食,在地上支起一个架子,放上大铁锅加水,把野猪等猎物的肉切成薄片煮熟即食,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便于行军打仗,后来逐渐演变为满族的火锅。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清代乾隆时期,乾隆皇帝特别喜爱吃火锅,相传他巡幸吉林乌拉以及多次南巡时,地方官员争相进贡火锅投其所好,一时间朝野上下以吃火锅为风尚。
早些年的东北人家吃火锅谓之“黑瞎子上炕”,就是在火炕上架起一个黑黑的大铸铁火盆(这就是所谓的黑瞎子),支上铁锅。锅小乾坤大,天上飞的野鸡、飞龙,地上跑的鹿、狍、野猪,草里生的榛蘑、元蘑,海里游的螃蟹、海虾都可以投入锅里面,再加上酸菜、冻豆腐、白肉、血肠、粉条子,吃起来口味醇厚,独具关东魅力。
清朝中叶,由于皇家的推崇,满族火锅发展到鼎盛时期,由原来寻常百姓家的粗糙吃法,演化为贵族式的烹制方式。蜕变后的火锅多为铁或铜制成,火锅下部较窄,底座呈碗反扣状;中间开一个门洞,里边加木炭;上半部较宽为食物容器,呈环湖状;中间是烟囱与下面的炭火灶相通。现代的火锅加热多用电或可燃气,无论从营养价值上,还是从口感上,都与传统的木炭火锅不可同日而语。
传统的乌拉满族火锅有“前飞后走,左鱼右虾,转圈撒葱花”的说法。“前飞”指的是飞禽,“后走”指的是走兽。乌拉满族火锅以鸡汤为底汤,鸡肉老汤加入人参、天麻、枸杞、红枣、桂圆、山楂、冬虫夏草、麦冬、当归等中药材,长时间精心熬制而成;肉类有鹿、狍、猪、鱼等野味,菜品有榛蘑、金针菜等山珍,配料有蛎黄、大虾等海鲜;蘸料由芝麻酱、腐乳、卤虾酱、香油、韭菜花、辣椒油等加入野山菌制成。选用食材考究,富含营养物质,通过煮、炖、焖、煨等烹制方法控制火候,吃起来肥而不腻,鲜而不懈、淡而不薄、口感适度,具有香、鲜、滑、嫩等特点。
寒冬时节,来东北人家作客,窗外边刮着呼啦啦的白毛风,屋里边火锅热浪扑鼻,香气氤氲。大家在火炕盘腿团团围坐,畅叙浓浓亲情,殷殷友情,其情暖暖,其乐融融;吃着鲜香热辣的关东美食,别有一番滋味萦绕心际,久不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