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两者是协调统一的关系。文章在分析浙江省经济转型背景下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介绍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两者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高职教育应更加注重提升办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

1.区域经济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不是来自教育内部,而是源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人才需求。区域经济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会对高职教育提出服务区域经济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紧密依托区域经济,培养大批具有必要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水平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区域经济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高职教育从所在地区得到办学经费,并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专业设置,生源大都来自本地区,毕业后也大都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整个体制和结构,等等。

3.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依据

区域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变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也会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又通过经济教育传导机制传递到高职院校,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是一种具有长久效益和巨大收益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需要好好把握人才需求的关系,以市场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

2.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包括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培训服务、加快科技创新、提升文化等。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是现实发展的新要求,也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新理念。高职院校不仅仅是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的单位,还是社会经济活动重要资源、要素的来源,是社会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和要素。高职院校要处理好立足校内和走出校门的关系,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办学观,明确服务定位,形成服务特色。

二、浙江省经济转型背景下对高职人才需求的趋势分析

(一)“十二五”时期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浙江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加速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金融业作为浙江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新兴战略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进入破除发展瓶颈、实施战略转型的关键期。

第一,全省发展进入新阶段。“十二五”时期,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中国经济有望率先复苏的背景下,浙江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是金融保险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将占GDP的14%―20%,金融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第二,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十二五”期间,转型升级将成为推动浙江省发展的关键词。浙江省是个资源小省,应从块状、传统的加工制造型省份向现代金融产业转型。第三,开放合作进入深层次。“十二五”时期,区域合作和开放将成为浙江省发展的新热点。随着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上海双中心建设的示范效应,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这有利于提升行业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大象区域金融服务品牌。第四,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创新将成为浙江省发展的新引擎。浙江省政府确立了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的宏伟战略,同时浙江省被发改委列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点,这对推进浙江省金融强省的建设,加快金融行业的改革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二)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的培养需求

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联系密切。从浙江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出发,浙江经济对本省财经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主要体现为:第一,需要大量的财经类人才。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浙江省金融强省的建设,金融等相关服务行业对财经类的人才需求量增加。从浙江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来看,服务业比重将继续扩大,这种高需求还将持续。第二,需要岗位操作熟练的基层复合型人才。能熟练进行岗位业务操作,并具备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降低成本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较为熟练的业务技能,能迅速胜任工作。第三,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浙江产业结构顺利转型、升级,急需高素质、创新型和复合型的财经类人才。企业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可概括为五大方面: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坚持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财经类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道路。

(一)打造“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的办学模式

“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是学院基于和谐发展的理念,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通过以行业为依托、以校友为纽带、以职教集团为载体的运作机制,在学院深厚的办学底蕴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以高职院校外部办学环境分析为切入点,发挥行业、校友、集团在推动开放办学中的积极作用,是学院在宏观层面汇集力量、凝聚人心、积聚资源的重要设计。依托这一办学模式,学院培育了开放、和谐的办学生态,有力地整合了各类社会资源,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行以“订单培养”为主要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是企业向学校“下订单”接受符合企业要求的毕业生;而校企双方则根据订单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确保提供合格人才。“订单培养”使人才培养的规格更加清晰,实现了学院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

“订单式”教育实现了毕业与上岗“零距离”。在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学院形成了适应订单培养的运行机制:从计划安排、机构设置、过程衔接等管理内容,扩展到人员组织、条件保障、协调处置等保障因素,再深入到教学计划调整、实施职业能力培养、开展科研活动等更深层面的合作项目。学院的订单培养以面向商业银行的现代银行新柜员为主体,以阿里巴巴、淘宝、裕兴房产等商贸类订单班为补充,既体现了规模效益,又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开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

项目课程是以学校、企业及教育学者为多元开发主体,以教学做合一为基本理念,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开发为前提,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组织教学的整体性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开发方面,学院根据涉及企业和相关工作岗位的经营流程,进行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分解,针对工作过程各个流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

同时,为了完整地营造职业环境,实现课堂与职业环境的融合,学院从岗位工作氛围营造上着手,优化实训环境。在项目课程改革过程中,学院兴建了12个实训室,改扩建了6个实训室,有效保证了项目教学的开展。上述实训室均在行业、企业的参与下,按行业标准进行设计、装修,体现了金融、证券等企业典型工作环境的主体要素,优化了实训环境。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状况、能力与知识的获取、课程设置的有效性等情况,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每年聘请麦可思公司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与能力进行测评分析。通过将2009届毕业生与同届其他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对比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毕业生就业率大大提高。本校2009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7%,而2009届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就业率为88%(见图1)。

2.就业满意度高。本校2009届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3%,2009届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半年内的离职率是44%(见图2)。

3.就业薪酬水平较高。本校2009届毕业生的薪酬期待值与实际薪酬水平均高于本省其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见图3)。

4.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高。2009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7%,而同期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则为75%(见图4)。

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启示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两种环境条件,实现人才培养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促使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需求,符合企业的要求,从而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以智力因素为动因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学结合”使高职院校和企业相互深入介入,企业为高职院校制定提供人才需求规格、实习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管理、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的标准;同时,企业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过程中,加快新技术开发,节约投入成本,从而高职院校和企业获得双赢。“工学结合”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有机地相结合,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正确认识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和塑造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还有助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保障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

(二)学校应构筑完善的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1.树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构建工学结合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将面临着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巨大压力,培养模式的转型面临着重重困难。这就需要学校与教师形成高度共识,深刻认识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人民群众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愿望需求,是适应世界教育变革的整体趋势的需要;它是以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的深入变革为前提的,因此统一思想,转变理念,是学校构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保障。

2.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结构梯次合理、具备相当实践能力的双师教学团队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为,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贯彻还是课堂的组织与教学,这一切都依赖于具有良好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实现。高职院校应通过创新专兼职教师间的互动合作平台、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机制、拓宽互动合作领域等方式,加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3.找准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的结合点

互惠互利、相互支持与推动是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功基础,找准结合点是建立紧密联系的关键。我国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结合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结合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共同开发专业课程;第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第三,师资队伍和企业员工队伍进行换岗工作;第四,服务企业、以他方为中心。

4.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教育经费

工学结合较非工学结合,需要较高的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以来,我国对高职院校的拨款标准一直低于普通高校,这大大阻碍了高职教育发展,大部份院校被迫走向低成本的理论教学,使高职人才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社会认可越来越低。在呼吁政府增加高职教育投入的同时,学校应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如,增强学校自身“造血"能力,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既良好保障学生实习实训,又为学校赢得利润,给高职院校增加教育经费;在增强学校自身“造血”能力的同时,千方百计激发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为更好的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筹集更多的教育经费。

(三)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发动校友力量

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行业为依托,充分发动校友的力量来共同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大量的校外实习机会、场地、行业兼职教师以及企业化管理的介入,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能通过主动改革办学模式,系统分析办学环境,构建起开放、和谐的办学生态,以充分调动、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吸引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另外,校友也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力量。首先,校友是母校品牌的主要缔造者与维护者;其次,校友是行业、企业资源的调动者;最后,校友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周建松,谢峰.经济类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79-81.

[2]邢运凯,谢朝德.以职业能力养成为目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J].成人教育,2011(3):81-82.

[3]钟燕. 当代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讨论[J].中国集体经济,2011(04上):213-214.

[4]沈侃.浙江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方经济,2011(2):89-90.

基金项目:2011年度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浙江省经济转型背景下人才需求的视角》(编号:R2011B039)。

作者简介:沈洁颖(1979―),女,浙江绍兴人,硕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保险学、保险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