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英叠词对比及古诗中的叠词英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英叠词对比及古诗中的叠词英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从汉英对比的角度对叠词进行了探讨,首先明确汉语和英语中叠词的概念,然后从类型和功能两个角度分析汉语中的叠词和英语中的重叠现象,最后以唐诗为例,探讨汉语叠词的英译问题。

关键词:叠词;重叠;中英对比;古诗;叠词英译

一、引言

汉语叠词(或称迭字、叠字、重叠词、叠音字),就是用重叠词素或音节来构成的词,其中一部分属于象声词。在《当代汉语词典》中有“叠字”这一词项,解释为:“把同一个单字重叠使用。既是一种构词方式,也是一种修辞方式。”英语词典中reduplication的定义是:

a: an often grammatically functional repetition of a radical element or a part of it occurring usually at the beginning of a word and often accompanied by change of the radical vowel.

b:(1) a word or form produced by reduplication;(2)the repeated element in such a word or form.(Th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可见,英语中的叠词也体现为音素和词素层面的重叠,这与汉语中重叠的定义不谋而合。但是英语叠词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单词构成,如coca-cola,willy-nilly,也存在通过重复单词形成的叠词,如fifty-fifty。这一类词兼具单词和重叠两种特征,是一种具有重叠形态的单词。笔者认为,如果要进行汉英对比研究,使用“英语中的重叠形态”这个概念比使用“英语叠词”要更加准确。

二、汉语叠词分析

从汉语类型学的角度来看,汉语中的叠词有三大类,即单字叠词、双叠词和附加型叠词。从词性的角度来划分,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和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许多学者汉语叠词分为三类,即单叠型(AA)、双叠型(AABB等)与部分重叠性(ABB,AAB等)。本文参考这一方法并加以扩展,辅以例证,形成如下所示的表格。

表1 汉语叠词分类

汉语叠词的功能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1.状物拟声

汉语中的大部分拟声词都以叠词的形态出现,如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的叠词:叮叮当当、叽叽喳喳、噼里啪啦、哗啦哗啦、咕噜咕噜、潺潺、汩汩、呱呱、淙淙。

2.承担语法功用

汉语动词不像英语动词有时态变化,汉语体现时态一般借助“着”“了”“过”等词。例如:他听着听着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在这里,叠词表示的就是状态的持续。另外,使用叠词可以为句子增添语气。例如:要么不要相信我,要么就完完全全地相信我。这种叠词可以说是运用夸张的修辞达到强调的目的。

3.音美与形美

汉字是方块字,古典诗词常常通过恰当的叠词运用体现汉语的音律美和形象美,如《声声慢》起首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犹如信手拈来的七组叠字,无一个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伤痛,同时还萦绕着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三、英语重叠形态分析

英语是拼音文字,每个字母长短不一,大小不一,视觉上的美感无法跟汉语相提并论。本文主要根据押韵的音节数和音节位置将英语中的重叠形态分类。

表2 英语重叠形态分类

英语中的重叠形态的功能和汉语十分相似,如tick-tock, ups and downs等生动地模仿或者描述声音、动作和形态。另外,叠词的运用也可以增强结构美和音韵美,在诗歌中运用广泛。一些英语谚语采用重叠形态,如no pains, no gains. easy come, easy go.实现了语句简练、节奏鲜明的良好效果。

上文分别从叠词的定义、形式和功能三个角度对中英两种语言中的叠词进行了对比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形式的角度看,两种语言中的叠词构成方式均十分丰富,并且各具特点。从语义的角度看,汉语叠词中,尤其是单字叠词具有语义的模糊性,而英语叠词的语义则相对确定。此外,英语叠词大多用于非正式文体,而汉语叠词被广泛地应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

四、古诗中的叠词及其翻译

中国古诗英译最早的作品是1871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的The Chinese Classic。在中国译者中,许渊冲、杨宪益、戴乃迭、吴钧陶、翁显良、徐忠杰、汪榕培、郭著章等均有相关著作出版。

本文对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汉英对照新编千家诗》中的叠词翻译进行分析。书中选诗152首,其中有32首使用了叠词。在此对这32首诗中的60个叠词及其翻译进行两种统计:

表3 英译策略统计

1.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是使用形容词或者副词进行翻译

这一翻译策略在诗歌翻译中的确可以大显身手。诗歌受到严格的字数限制,使用单个的形容词或副词不仅可以使译文显得简洁,而且可以根据诗歌的节奏选用不同的词。例如:

天苍苍,野茫茫。(《敕勒歌》北朝民歌)

The boundless grassland lies,beneath the boundless skies.

草色青青柳色黄。(《春思》贾至)

The yellow willows wave above, green grass below.

这两个译文均为完美对称结构。译例1中添加的beneath和译例2中添加的above和below显化了原文中隐含于字里行间的方位关系,使得译文的图画感更强,同时也体现了英语的形合特点。

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杜甫)

Outside the Town of Brocade with cypress around.

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The autumn skies are shrouded and in darkness sink.

译例3使用副词再现原文的形容词性叠词,而译例4中,“漠漠”被处理为动词被动式be shrouded,这种结构在英语中是十分常见。将形容词译为地道而形象的英语动词,可以说是一种妙译。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赠从弟》刘桢)

The pine on hill-top towers high,the winds in the val sough and sigh.

译例5中的亭亭是翻译变动比较大的例子,属于舍形取意的翻译手法,这种译法并没有重现原诗句首的叠词的风采,但是把叠词的内涵通过英语中的比喻手法再现,营造出的意境相比于原文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上可见,无论是词性上的转换还是修辞上的变通,都不失为一种灵活变通的处理方法。

2.翻译唐诗要注意的问题

许渊冲先生认为,翻译唐诗要注意三个问题:意美、音美和形美。其中,音美首先是押韵,然后是重复,还有节奏。“因此,我翻译唐诗,基本是用一轻一重的抑扬格。”(许渊冲)可见,许渊冲先生不仅通晓并尊重两种语言各自的音律特点和诗歌体裁,而且力求再现原文美的效果。例如:

蒹葭苍苍(《蒹葭》)

Green, green the reed.

蒹葭凄凄。

Hite, white the reed.

蒹葭采采。

Bright, bright the reed.

袅袅古堤边,轻轻一树烟。(《江边柳》雍裕之)

Your long, long branches wave by riverside;Your green, green leaves like wreaths of smoke afloat.

译例6是比较忠实于原文的同义反复,而译例7中同义反复的成分并非严格对应原诗中的叠词。“袅袅”和“轻轻”分别指树枝和树叶,它们描述的是柳树似动非动、婀娜多姿的情态。译者把袅袅译作long, long branches, 轻轻译作green, green leaves,可以说是通过深化的译法传达了原诗的“意美”。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一定能像原文一样唤起读者的联想,但是更加符合英语在描述事物时比较精确的特点。

五、结语

本文从汉英叠词的定义讨论入手,总结叠词类型的一般规律,尝试着分析诗歌中叠词的翻译策略。许渊冲先生提出并且充分实践着他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诗歌翻译三原则,取得了良好的翻译效果。虽然本文讨论的只是一小部分叠词,但是对于英汉叠词对比的基本把握是无误的,对于诗歌叠词翻译的对比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只选取了许渊冲先生的千家诗译本进行研究,译本范围比较狭窄,数据还不够详实,若能进一步对比王佐良先生的散文体译本以及其他译家的译本则最好。鉴于叠词在诗歌中的分布毫无规律可言,这项工作还有待后来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亚敏.英语叠词短语的汉译[J].中国翻译,1996,(03).

[2]蔡华.陶渊明诗歌叠词的翻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10).

[3]董为光.汉语重叠式概说[J].语言研究,2011,(04).

[4]刘重德.论译诗(上)――《中国古诗汉英笔译五十三首》序[J]. 现代外语,1996,(02).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覃修桂.“眼”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外国语,2008,(09).

[7]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8]汪榕培,顾雅云.英语成对词[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9]许渊冲.谈唐诗的英译[J].中国翻译,1983,(05).

[10]许渊冲.汉英对照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4.

[11]袁行霈,编.新编千家诗:汉英对照本[M].许渊冲,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张国华.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与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的翻译[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