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效果争得回头客玻璃贴膜销全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效果争得回头客玻璃贴膜销全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8年,19岁的柯秋平离开家乡江西彭泽县定山镇,去广州闯荡。广州越秀区天福路是全国汽车配件集散地。柯秋平在这找了一份货车司机的工作,帮一家汽车贴膜公司送货。

2000年,防紫外线的隔热膜刚刚面市。柯秋平负责送货,比别人都先接触产品,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2000年时,汽车贴膜大多是4S店的副业,也有些个人在做,赚的都是辛苦钱,一年到头收入也不过四五万元。柯秋平决定做汽车贴膜生意。柯秋平给4S店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条件:4S店介绍一个客户,就能白拿600元报酬。当时,4S店贴车价才400多元。不出力还能赚得比以前多,有10多家店和柯秋平签订了合作协议。4S店想不明白,这明摆着是亏本买卖,柯秋平怎么赚钱呢?

秘密就在于新上市的防紫外线隔热膜上,柯秋平把新膜定价为一辆车1600元,可是4S店贴一辆车仅需三四百元,两种车膜外表看起来差不多,柯秋平要价这么高,怎么卖出去呢?柯秋平自有办法,他用仅有的2000元钱做了一个展架,用来测试玻璃在光照下贴膜和没贴膜两个区域的温度。每当顾客提出异议,柯秋平就现场测试,把高光射灯打开照射,初始温度都是30摄氏度,普通贴膜温度达到50摄氏度时,防紫外线隔热膜只有35摄氏度。普通贴膜温度急速上窜,而防紫外线隔热膜则显得慢了一大截。接下来是紫外线测试,用100元人民币,紫外线打在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印,用普通贴膜阻隔,水印清晰可见,而用了防紫外线隔热膜,水印立即消失,这说明紫外线被车膜过滤掉了。就用这种办法,柯秋平的防紫外线隔热膜卖得特别火,能买得起车,谁还差那几百块钱呢?

有了活,柯秋平铆足干劲做贴膜。没钱请工人,裁膜、贴膜全是他一个人。“累死了你必须往前去冲,客人他今天叫你去贴膜,你说不好意思,没人,对吧?告诉你,没人,他下次就不找你了。”没日没夜地干。

到2000年底,柯秋平已经与60多个汽车4S店、美容店合作。钱多了,柯秋平组建了贴膜团队。年底一看,账上有80多万元。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柯秋平发现,原本独家的生意,街上一个月就涌出了20多家做汽车贴膜的店。眼看贴膜的人多了,柯秋平灵机一动,从贴膜迅速转型为卖膜,他掏钱让员工去做贴膜老板,经他帮助创业的员工就是最好的销售渠道。“福州有我的人做,西安有我的人做,北京有我的人做,全国各地都有。”2004年时,柯秋平的车膜供应量已经占据国内市场近四成。

柯秋平成为车膜界呼风唤雨的成功人士。2004年,他甚至用闲钱在广州一口气买了7套房。没想到,危机正悄然逼近。一天,柯秋平刚进办公室,员工就告诉他一个非常棘手的事儿:由于看到大陆车膜市场的火爆,一直给他们供膜的台湾企业绕过柯秋平直接给下游经销商供货。

断了货源就等于断了财路,柯秋平决定找对方谈判。为了增加谈判的筹码,他特意从网上下载了生产太阳膜的资料和图纸。他警告对方,如果再不正常供货,他将自己生产太阳膜,可台湾客商的态度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就算我把机器从台湾搬到大陆装起来,你都不一定能做出来。”“你假如能把这个太阳膜做出来,我把这个头挂在脖子上。”

生意没谈成,还被人奚落一顿,柯秋平下定决心要开工厂生产太阳膜。柯秋平初中毕业,连生产设备都没见过,他要生产,所有人都说他是痴人说梦。适逢老家有回乡创业优惠政策,柯秋平就在老家建起厂房,买回做太阳膜的设备,开始试产。问题随之而来,生产的膜有黑点,是废品。很快,报废的膜就堆成了山。每天投入将近5万元,一个月下来就100多万元,柯秋平心急如焚。设备都是从国外定制的,质量没问题。柯秋平想尽各种办法,甚至让工人把所有机器零件拆开,把每一颗螺丝都擦得干干净净。这样折腾了半年,也解决不了问题。

建厂半年,干投入没产出,6年的积蓄上千万已经花光了,自信满满地回来,如今生意还没开张就要倒闭,别人怎么看?柯秋平的情绪彻底崩溃。

关键时刻,父亲指了一条道:广州的7套房产,2007年时每年的租金已经有20多万元,他完全可以靠租金在广州过上好日子。柯秋平却听不进去,他还要卖房去做膜。2007年8月,柯秋平拿着卖房的300多万元回到工厂,每天泡在车间里,困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他知道,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

一天,一个试验结果引起了柯秋平的警觉。“那天有两个结果,上午是没出问题的,下午是出问题。”柯秋平赶紧回到生产车间,让工人完完全全按照上午和下午的操作流程重新演示了一遍,他发现,工人在倒原料时动作上有一个破绽。上午,工人用吸管从原料桶中取料,下午料差不多用光,工人就抬起桶,直接倒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倒桶会把沉淀带入原料,吸管吸则不会有问题,困扰柯秋平半年的难题竟然是一个动作。

2008年,柯秋平生产的太阳膜投放市场,在行业内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不但这样,他还把车膜卖到了国外,韩国客商李基晶的评价是:“价格也不高,还有质量和高档货一样的。”到2011年时,柯秋平的8条生产线24小时生产。

生产步入正轨,柯秋平再次在众人眼前消失,他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市场——建筑膜。现代都市建筑很多采用玻璃墙,国家提倡节能减排,这些玻璃墙都需要做隔热处理,一旦全面实施,建筑膜需求量惊人。建筑膜技术难度高,一旦做不好,风险非常大。光从国外引进设备就要5000多万,可柯秋平却没有直接买机器,而是进口了一些外国的电源、配件,用一年半的时间,只花了1000多万,自己组合在一起,既经济又实用。

目前,建筑膜已经开始投入市场,同时推出的还有手机膜、白板膜产品。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让人惊讶。柯秋平说:“我要拼命往上爬,再不爬,大帮人都涌上来了,我不用力爬,就会向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