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开启私人云存储之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启私人云存储之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今天这个移动互联大时代的重要支撑,云应用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无疑给传统的存储厂商打开了一扇云存储的大门,特别是对2010年就开始涉足个人云存储的西部数据(WD)来说,更是再好不过的机会。

为此,WD也特意在去年底将其My Book Live产品线升级为了My Cloud系列,明确指向个人云存储。My Cloud系列包括从消费级的单硬盘My Cloud 、双硬盘My Cloud Mirror,到专家级的双硬盘My Cloud EX2和四硬盘的My Cloud EX4,最大本地存储容量可达16 TB。

在外形设计上,My Cloud依然保持了My Book系列一贯风格,外观、尺寸都与同级别产品基本一致,让人很难分辨。其实他们本质上最大的区别只是在是否提供了有以太网接口。My Book定位在外部存储设备,因此只提供有USB或1394接口,而My Cloud系列和之前的My Book Live系列则提供了一个千兆以太网口,以便接入云端。只是专家级的My Cloud EX系列,同时还集成了2个USB 3.0接口,可以再次进行本地存储空间的扩展,使用起来会更为灵活、高效(My Book Live Duo则只有1个USB 2.0)。

这里,我们试用了一款4TB版的My Cloud EX2,构建一台自己的私有云,从而体验了一把个人云存储的新潮应用。它显然源自此前我们曾评测过的My Book Live Duo。但是在云端访问与管理方面的表现,确实又有了不小的改进。

依旧沿袭了My Book Live的经典架设模式。用户只要将其电源和网线连接好,既可以通过官方网页/setup/wdmycloudex2,下载对应的配置工具软件,并按照软件安装提示,将My Cloud EX2挂接到本地网络存储设备中。其中,Mac系统会挂接在共享下,包括用于共享数据的MyCloudEX2网络磁盘和专用于TimeMachine备份的My Cloud EX2_AFP_TimeMachineBackup网络磁盘。而在Windows下,则会挂接在“网络”下。不过,为了方便更初级的用户快速访问这个网络磁盘,安装程序还会在你桌面上直接生成几个快捷方式,以帮助你实现快速存取磁盘文件、设备管理配置页面链接、在线学习中心链接。

My Cloud EX2整个安装过程,都有比较友善的向导。只要按照随机提供的安装说明,稍加耐心跟着安装向导提示一步步进行设置,的确可以让普通电脑用户较为顺畅地完成这套个人云存储系统的初始配置,也算是将传统复杂的云设置门槛降低了不少(可惜它还不支持中文用户名设置)。当然,更深层的功能调整,比如RAID设置、备份设置、ISO加载、DLNA 媒体服务器、iSCSI、卷虚拟化等等,就需要通过浏览器登录管理页面(可以通过桌面快捷方式访问)来完成了。

在我们实际测试中,作为双硬盘的网络存储设备,其存取性能表现非常抢眼。无论是从本地文件访问,还是远程Web读写,甚至是Pad、Phone端的访问,速度都是它的亮点。只是在智能终端上视频播放等应用的功能与现在很多移动应用相比还略显初级。

不过对高级用户来说,其创新的第三方应用可能会更为诱人,你可以将管理页面顶部功能栏向右侧滑动,在存储和设置图标中间,找到“应用”栏。这下面以类似智能终端上App应用的模式,提供了一些第三方开发的可以内置到My Cloud中的应用功能,比如P2P软件aMule、Joomla CMS系统等。用户可以通过下载并安装这些应用插件,为自己的个人私有云,建立各种网络服务功能,轻松实现一些云应用系统。

这个对一些小型商业应用无疑会非常有价值,轻轻松松就能将自己的云服务、架设在自己的私有云上。尽管,这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商务应用,比如大型网络社区、电商服务(毕竟其硬件基础仍不是面向7*24高负荷企业级应用而设计,虽说使用了WD为NAS应用定制的红盘系列),但应对家庭或小型企业、社团内部的普通网络应用(如家族网络相册、内部论坛、社团内部ftp网站等),也都还是蛮实用的。

My Cloud EX2的功能设计,的确是很强大的。除了第三方应用,它也支持多种的本地、USB、远程或云端备份服务。可以根据你的需求,进行自动备份,确保你的数据更为安全。可惜目前它内部支持的云端备份,还只有ElephantDrive和Amazon S3(简单存储服务)的云备份服务,暂时还没有接入国内云备份服务商。

PCWorld点评:

总体来说,My Cloud EX2功能设计与性能表现都很令我们欣赏,而且能将原本复杂的云存储系统架设门槛降低到如此友善的地步,也实属不易。第三方应用插件的设计,更是实用,也很符合移动互联的应用潮流。如果本地化程度再能有所提高、移动端应用功能细节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相信将能得到更多国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