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词(语素)的结构义与辞书释义的动态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词(语素)的结构义与辞书释义的动态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所谓词(语素)的结构义,是指词(语素)在特定的组合结构(包括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复合词结构与句法结构)中所显示的意义。汉语词的组合结构(这里主要指复合词结构)不仅可以保存词(语素)的古(旧)义,还可以促成新义的衍生。现代汉语语文辞书是断代的语文辞书,但它们也是对处于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汉语词汇面貌的反映,也须有动态发展的观点方能写出得体的释义。作为以汉字(单音节词或语素)为释义基点的汉语语文辞书,对此不能不予以关注。

关键词:词(语素)结构义 保存古(旧)义 衍生新义 释义的动态

词(语素)的结构义,是指词(语素)在特定的组合结构(包括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复合词结构与句法结构)中所显示的意义。汉语词的组合结构(这里主要指复合词结构)不仅可以保存词(语素)的古(旧)义,还可以促成新义的衍生。人类的语言,特别是语言的词汇,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适应交际的需要,表现为一个继承、发展的动态过程。现代汉语语文辞书是断代的语文辞书,但它们也是对处于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汉语词汇面貌的反映,也须有动态发展的观点方能写出得体的释义。多年来,对于词义的引申、演变,人们从众多角度进行了研究与探索。而词(语素)的组合结构对词义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尚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试做探讨。

一、词(语素)在组合结构中保存古(旧)义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著名语言学家王力(1980)在讲到汉语字(词)义的发展时,就指出:“古语残留的原因往往是借成语的力量。”有一种字(词),“若说它们是死了,咱们的口语里却还有它们;若说它们还活着,却又不能按着它们的意义来随便应用”。并举例说“钟情”的“钟”为“聚”义,今天只能用于合成词(“钟情”)和固定结构(“情之所钟”)之中,而不能自由运用。从其具体论述中可以看到,这里对“成语”应做广义的理解,包括合成词与固定结构。后来王力在他所主编的《古代汉语》(1962)的“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节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有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来看,可以认为死去了;但是作为词素来看,它们还留存在现代汉语里。”对于这种保存在组合结构(合成词与固定结构)中的词(语素)的古(旧)义,作为以汉字(单音节词或语素)为释义基点的汉语语文辞书,不能不予以关注。

(一)补充漏收义项,使释义更加完整

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以下简称《现汉》)(与论述无关的义项、例句从略):

搬 (动)①移动物体的位置(多指笨重的或较大的):~运|~砖|把保险柜~走把小说里的故事~到舞台上。②迁移:~迁|~家|他家是从南城~来的。

搬弄 (动)①用手拨动:~枪栓。②卖弄;有意显示:他总好~自己的那点儿知识。③挑拨:~是非。

搬弄是非 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搬演 (动)把往事或别处的事重演出来:~故事。

这里,“搬”所列的两个义项,很难概括上述复合词或成语中作为语素“搬”所体现的意义。宋元南戏作品《张协状元》一出:“《状元张叶传》,前回曾演,汝辈搬成。”赵日和《(张协状元)词语选释》(1982):“按:搬,闽语‘演’或‘弄’的意思。演戏叫‘搬戏’,跳加官叫‘搬天官’,道士演法场叫‘搬药师’。”“搬”的“弄、玩弄;演”的意义通过南戏广泛流传,并作为语素义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搬弄”、“搬演”应为同义复合词。鉴于作为语素“搬”的“弄、玩弄;演”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还比较活跃,在“搬”的单字条目下,应补充一个“弄、玩弄;演”的义项。而且“搬弄”的义项①(“用手拨动”)与“搬演”的释义(“把往事或别处的事重演出来”)也存在望文生义的倾向,需做适当调整。

《现汉》第5版:

得 ①(动)得到(跟“失”相对):取~|~益|不入虎穴,焉~虎子|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些好处。②(动)演算产生结果:二三~六|五减一一四。③适合:一用|一体。④得意:自~。……得病团生病:不讲究卫生容易~。

得空 (动)有空闲时间:白天上班,晚上要照顾病人,很少~。

很显然,“得病”、“得空”的“得”的用法是常见义,而在单字条的释义中却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义项。蒋绍愚《杜诗词语札记》(1980):“得,动词。有。杜诗中其例甚多。如:‘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秦州杂诗》)、‘窜身来蜀地,同病得韦郎。’(《送韦郎》)、‘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人日两首》)、‘主人留上客,避暑得名园。’(《奉汉中王手札》)、‘锦里残丹灶,花溪得钓纶。’(《赠王二十四》)、‘宝镜群臣得,金吾万国回。’(《千秋节有感》)”并且强调:“最后三例很值得注意。‘避暑得名园’是说主人有名园留客避暑,‘得’不是‘得到’。《赠王二十四》一诗是杜甫自阆州归成都时作,‘锦里’两旬是说还成都后家中犹馀丹灶,溪上尚有钓纶。……‘宝镜’两句是感慨群臣虽有宝镜而无复千秋节之盛。”这均说明上述“得”绝非“得到”之义,而作“有”解无疑。而且指出:“‘得’字这种用法在唐代不独杜诗有,其余如:‘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李白《流夜郎》)、‘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宋之问《至端阳驿》)”可见“得”的这一义项在唐代(中古)为常见用法,后世在“得病”、“得空”等口语词中得到保留,一直延续至今。因此《现汉》在“得”字条下应补充“有”的义项,或在“得病”、“得空”等复音词下做相应的说明。

(二)避免“以今释古”,纠正不妥释义

《现汉》第5版:

方 (副)①正在;正当:~兴未艾|来日~长。②方才②:如梦~醒|年一二十。

这里,用“方”的“正在;正当”义来说解“方兴未艾”之“方”的意义是可以的;但用来说解“来日方长”之“方”就值得商榷了。“来日”是指将来时,而若用“正在;正当”来说解“方长”之“方”,那么“方长”即“正长”,则为指现在时,在逻辑上是矛盾的。“来日方长”即“来日尚长”,副词“方”为“尚,还”义。其实,这是中古汉语就有的词义。蒋绍愚《唐诗词语札记(二)》(1983):“方,副词。义同‘尚’或‘还’。‘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韦应物《观田家》)‘方未’即‘尚未’,此义更为常见。‘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李白《古风之三十三》)、‘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未归。’(李白《书怀赠南陵》)、‘感此三叹息,从事方未还。’(李白《游泰山》)”并指出:“‘方’有‘尚’义,晋宋时就有。《后汉书·祢衡传》:‘衡言不逊顺。……(黄)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箠,衡方大骂,祖恚,随令杀之。’又《新唐书·王叔文传》:左右窃语日:‘母死已腐,方留此,将何为耶?’也是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