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也是一门易于激发人们想象力和探究能力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原则
1.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是指在物理教学中,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落实生活性原则,要求教师无论是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还是在布置的科学探究作业中,都应尽可能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自然现象的题材,不仅要善于从生活中发掘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情境也要尽量与实际生活一致,探究的结果也要到生活实际中去验证.
例如,在讲“力”时,教师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有关力的实例.某学生在河边玩耍,看见两女士在河边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底鞋,尽管她们的体重看起来大致相同,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差异.高跟鞋后跟的印痕窄而深,平底鞋的则宽而浅.该学生感到这可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就是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实例.通过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是指在物理教学中,应重视通过探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落实过程性原则,要求教师要重视探究过程的质量,要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学会评价过程而不只是评价结果;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探究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探究的思想和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尽量参与探究的各个环节,尝试各种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整个探究的过程要尽量体现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养成记录探究过程的好习惯.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一位教师提出问题:大气对我们周围物体是否有压强?然后做纸片托水杯的实验,这时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一个学生提出:水杯不够深,杯再深些,纸片就托不住水了.于是教师用量筒做上述实验,水仍不流下.有的学生提出要求:用很长的量筒做实验试试看.教师不怕费时间,用1m长一端封口的玻璃管做此实验,水仍未流出.学生惊呼:大气的压强真大呀!然后教师提出:如果用密度特大的水银做实验就不同了,再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与讨论,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表述出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1. 创设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
在传统教学中,物理问题几乎都是教师直接提出,学生很少有提出问题的机会.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物理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如让学生观察或操作一些富含物理问题的实验,讲一些物理学史或物理事件,展示一些问题情境丰富的音像资料.在引导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必马上告诉学生问题所在,而只是提出探究任务与思考方向,让学生发现矛盾与问题.
2. 鼓励学生要敢于建立假设与表达假设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建立假设与表达假设,关键是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讨论,并能毫无顾虑地发表看法,不要讥笑学生幼稚天真的想法,反而要表扬他们敢想、敢说.
例如,在讲“物态变化”时,一位教师与学生聊天,发现某学生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老师,你说一切物质温度升高时会从固态变成液态,从液态变成气态,是么?教师回答:对啊.学生:那么烧木头时为什么变成了木炭,而不是液体呢?教师一时愣住了,直觉告诉教师,要向他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还真有点难度,于是马上回答:问得好!还有吗?学生又提出:鸡蛋加热后却从液态变成了固态,应该变气态才对呀!教师感到如果让全班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将会很热闹,提出:这是物理变化吗?下节课在班上让你们互相讨论好吗?通过以上实例,深刻体会到教师在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方面起到的作用和应该扮演的角色.教师应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并形成终身的学习意识,从而使学生养成乐于探究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知识,引导他们独立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