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求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就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把教学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愉快地学到知识,又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也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 创设教学情境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是一门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结合教材文本的实际,运用恰到好处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
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导入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呈现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和语文知识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中,促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欲望,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理解文章,升华认识。
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把文章中的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分别对应好相应的视频片段,并用FLASH把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的变化过程和形状、位置,结合其对应的天气征兆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他们很快在书中就把各种云都找出来,并连接好相应的天气情况。我还把“晕、华、虹、霞”的图片打乱,让学生用电脑中的颜色描画出它们各自的色彩,选择我事先准备好的天气征兆图片,做连线题。学生对此简直就是爱不释手,一堂课下来,学生们不仅对云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且对云的变化和天气的变化有了基本的理性认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效果很好。
长期以来,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类似以上的精心设计还有很多,或奇峰突起,或故生疑云,或巧妙设喻……都旨在刺激学生的思维神经,激发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章上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再加上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对教学活动兴趣盎然。
二、 确定情感基调
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就是情感课。因为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文字不能不呈现它所表达的某种情感,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课型,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也应有所不同。而语文课要教出情感,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都有深切的感受。
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虽然两篇都是游记,是写景抒情的名作,但二者的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是不同的。《岳阳楼记》描绘的是湖面上的气象,壮阔而细腻,抒发的是满腔的“忧”情;《醉翁亭记》写的是山间景色,简洁而明快,表达的是满心的“乐”意。这是因为作者在文章中倾注的情感不同而使文字的基调有异,因此,我就依据课文的情感基调,把握好自己语言的音量、音调、音速,以及与之相关的感情,以求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再如《最后一课》,这是一篇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力的课文。小弗朗士开始是个贪玩、天真、不爱学习的孩子,“最后一课”的严峻事实,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韩麦尔先生的影响和启迪,使他自悔自责,并激起他对法西斯的无比憎恨,爱国主义思想就像火苗一样开始在他心中点燃,当我对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心情变化都有准确的真切的感受之后,在范读时,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恰当地运用语调、重音、停顿等技巧,把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过程细致而富有感情地表达出来,结果,它所产生的感染力,远远超过概念化的分析。我的范读在使学生深受感染的同时,也启发了他们理性思考:热爱祖国,就要努力学国的语言文化。孔子在《论语》中就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想说的就是乐教才是最高的教学艺术呀!因为只有“乐教”,学生才能“乐学”。这样,师生双方的情感渠道通过我的范读接通了,于是课堂教学就充满了活力,不断进发出感情的火花。
三、 设置疑问悬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作深入思考,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可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设疑,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相当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当然,问题的情景创设要孕育着新问题,问题要生动有趣,要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要设疑布阵,造成悬念,要扣人心弦,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导入新课,就会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同时也显得新课导入自然新颖。
比如我在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课文时,总是结合文本中本身的“谜”而设疑。首先播放有关沙漠里奇怪现象的资料图像等,并作“画外音”:沙漠里真的有魔鬼吗?让人惊奇的“魔鬼的海”是怎么产生的?沙漠里光线作怪,声音也会作怪……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作者竺可桢在文章里是怎样给我们解释说明的呢?通过这些悬疑不但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有针对性地切入文本的重点。趁兴而教,就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自觉、自主、自能学习的最佳状态。
等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后,这些问题就不攻自破了,就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带着疑问和悬念积极进入新知识的探索状态。
四、 运用新知拓展
学生接受新知识并进而形成技巧和能力,需要经过识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内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并且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
五、 反馈矫正激励
反馈矫正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根据各种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同时对学生给予帮助,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围绕教学目标,集中反馈矫正。每节课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量有代表性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合作的方法,力争当堂达标。
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评价是反馈的反馈,是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度表扬,是对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倍加呵护和鼓励,是对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暂时困难给予真诚安慰,不伤其自尊和自信,并要捕捉微小进步和闪光点给予肯定赞赏。
总之,通过以上各个教学环节有效的实施,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达到语文教师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冈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