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穿梭在喀什老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穿梭在喀什老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疆喀什老城区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街道两边都是典型的维吾尔族店铺,卖的都是地道的维吾尔族日用品和工艺品,甚至很多东西都是自产自销。比如刀具店,每次走过都能看到店主坐在门前的机器砂轮后面,忙碌地让刀刃与飞转的砂轮摩擦出阵阵火星。还有金属器皿店,店家总是在一堆火锅、脸盆、铜壶、锡壶后面敲敲打打。专业的挂毯和地毯店经营着羊毛、骆驼毛的纯手工毛毯,店门前缤纷琳琅。

老街的音乐风情随处可见,从街头的卖艺人到餐厅的演艺者,从乐器店的老板到顾客,甚至是街头玩耍的孩童……都能用很专业的姿势把玩这些乐器。热瓦普、都塔尔、弹拨尔、达普……每种乐器都释放出强烈的节奏感和优美的旋律。

老街的金银饰品店里流行着红金,即铜与金的合金。戒指上都镶嵌有一块硕大的红宝石。在一家店铺前我们买了两个便宜的戒指留作纪念,成交时我也学着维吾尔族人和店家紧紧握手。店家是一个年轻英俊的维吾尔族小伙子,他问我们多大,有没有巴郎子(维吾尔族中小伙子的意思,这里代指儿子),然后很自豪地告诉我他比我小3岁,已经有2个巴郎子了,一个3岁,一个才7个月。

吾斯塘博依路口的茶楼是风格鲜明的两层维吾尔民居,坐在二楼的廊间可以边喝茶,一边俯瞰整个老街。

烤肉串的维吾尔族小伙子拿着一片木板在炉边扇风,炉火一下子旺了起来,烟叶随风而起占据了大半个街面,与马路对面烤玉米的烟连成一片。透过烟雾看过去,卡车上的水果摊摆满了新上市的小桃子。不过卡车的生意显然不如边上的地摊好,那里聚满了人。他们拿起桃子只剥开一小块皮嘴巴就凑过去啃。看这人气,肯定摊主采用了先尝后买的策略。石榴、葡萄、无花果的地摊连成了一条线。板车上蓝莓如鸭蛋大小,看上去格外诱人,只是等我们下楼,板车已经消失在人海中了。不知当年张骞来到西域是否也对这些特产惊讶不已,然后将这些水果的树苗和种子带到了中原。

既然我们居高临下,最先关注的当然是头部。当地的男子大多戴着绿色、黑色的八角帽或白色的小圆帽。而妇女则变化多一些,有的扎着头巾、有的遮着面纱。且说这头巾的扎法也是变化多样,有的在颈下扎,有的在头上扎,也有一部分妇女用头巾将整个头部包住,只露出眼睛。而最神秘的则是深色面纱完全将面部遮住,这是喀什本地最传统的妇女,据说面部只能给自己的丈夫看。

临走时,我们买了一个足有14斤重的大西瓜。终于弄明白卖瓜老人吆喝的“桃坞子卡西来”的意思。“西瓜”在维语中叫“桃坞子”,“请过来”在维语中叫“卡西来”。

高台民居的房屋是土木砖木结构并存,有的房屋建在街上形成了过街楼。这里的巷道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我们经常就迷失在这些小巷只能兜着圈子。

民居中有许多小孩子在巷子里玩耍,见到我们也不怕生,主动打招呼让我们给他们拍照。有一个活泼的小孩子看着我的相机想玩,我蹲下来让他看着取景器、教他按快门。他学会后手舞足蹈,然后拼命地连按快门给另一个维吾尔族小朋友拍照,竟然拍到了一张不错的照片。

老城民居街巷纵横交错,房屋鳞次栉比,布局灵活多变。

老城里的民居依旧以砖土木结构为主,但是过街楼更多,岔道数不胜数。开始我们总是走到死胡同,后来遇到一位台湾的游客告诉我们能走通的路其实很好分辨,因为铺路的砖不同。铺六脚形砖的路能走通,而铺红砖的路只能到人家。我们试着一走,果然没错。老城的居民要封闭一些,这里的小孩子脸上充满了无邪与羞涩。

老城民居也有让人心痛的地方,这些民居的一部分已经开始拆除了。这些几百年来的维吾尔民居,正是千年来丝绸之路上西域城市结构及民族风情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缩影,可是,现在却一点一点地消失。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万里千年——丝路手记》 作者:龙腾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