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造物主回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尽管3D打印技术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但这种可以制造出神奇的产品已经家喻户晓,但有人并不喜欢机器手臂、假心脏这类东西,他们提倡自然造物,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与特点是他们研究的重点,他们努力使其运用到现代艺术和生活中。于是乎,一种新的“3D打印”技术顺势而生,只为证明大自然才是真正的造物主。
3B打印艺术
一位身着白色防护服、头戴网罩的老头稳步走进老式的铁栏电梯,直达楼顶一座透明的玻璃房。他所路过之处,种满了成片的黄色非洲菊。这里有阳光,有空气,还有不少绿植,当然,这里除了人类还有另一种动物,无以数计的蜜蜂。
这是在苏格兰威士忌酒厂Dewar’s新开辟的创意空间,为了推广新产品蜂蜜威士忌(Highlander Honey)而设立,酒厂希望让天然的雕刻好手蜜蜂来帮忙制作一个酒瓶型蜂巢。当然,这需要养蜂专家的帮忙。刚才进入房间的那个老头叫Robert Ron,有多年养蜂经历,这间玻璃房里的8万只蜜蜂,就是他从自己的养蜂场带来的。
“说实话,得知要让蜜蜂按照人类的思维方式制作一只酒瓶时,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Robert有几百万只蜜蜂,但它们的蜂巢都在一个个长方形的塑料箱子里,里面是一块块平整的方块蜂巢。最初,Robert以为是将这些方块蜂巢敲破,然后粘贴成酒瓶的模样。可这种“非天然”的方式自然不是酒厂希望传递给顾客的结果。于是Robert联系到鬼才机械工程师James Peterson。
James的工作室就像一个18世纪的杂货铺,满当、古旧却充满温暖感。“这的确是个有趣的课题。”得知Robert的疑惑,James决定穿上防护服到玻璃房里体验一番。
由于蜜蜂筑巢时是从外向内进行,James首先想到制作一个酒瓶似的模具,可怎样才能让蜜蜂们自觉进入模具酒瓶里搭建内部结构呢?Robert打开一台摇摆风扇,在离酒瓶模具3米远的距离模拟出自然风的感觉,James则在模具上接通一根管道,作为蜜蜂归巢的道路。于是玻璃房里的8万只蜜蜂在现场采撷非洲菊的花蜜后,就会进入酒瓶模具里开始筑巢。
在忍受了蜜蜂嗡嗡的声音6星期后,Robert拧开透明塑料酒瓶模具的螺丝,用小刷清除了还在里面忙碌的蜜蜂,一个酒瓶状的蜂巢终于完工。除此之外,他们还制作了一个更复杂的人体模型蜂巢。这就是有趣的艺术形式被大家称作3B(bee)打印技术,只是若有密集恐惧症的朋友,就自觉退散吧!
蚕也是搞艺术的好手
Dewar’s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那对于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学院的研究者来说,采用动物进行艺术创作,则是百分之百的希望大自然造物主的回归。
“丝绸馆”是一个直径为3.65米、在半空悬浮的巨大白色球顶,它的创作者,是6500只蚕。这是麻省理工学院里一个生物数字化制造的项目,Neri Oxman是这个项目的带头人,近几年一直在研究蚕的吐丝轨迹。因为受到3D打印技术的启发,他希望利用蚕来构筑一个大规模的结构,倡导利用生物回归自然。因为蚕丝的附着力强、重量轻、柔软、外观漂亮,他们一直希望将此发展为未来城市构筑的理想材料。“但目前在许多人看来这只是一个噱头。”Neri直言不讳。
如何让6500只蚕听自己的话?Neri只靠了26支轻质钢架。因为在这个项目中,蚕丝一直被作为未来建筑材料的代替品,主体结构自然需要人为构建。这26块多边形钢架由电脑设计出精密的数值,经过组装后,从孔里穿过20根细绳,再放上蚕就能完成了。“每只蚕能吐出1公里长的丝,根据设计好的几何形状,蚕的放置位置也需要精确计算,然后它们就会沿着自己的轨迹完成我们期望的任务了。”丝线之间总会存在间隙,但经过严密设计后,蚕与蚕之间会通过吐丝弥补这个缺点。“当蚕化作蛹变身飞蛾后,可以生产150万个蛋,就能构造250多个类似的丝绸馆,所以用蚕丝来建造楼房并不是妄想。”
利用蚕吐丝的原理进行创作其实并不简单,需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温度和光线。蚕大多是在黑暗或较密集的地方吐丝,因此在设计“丝绸馆”时,项目组特地在顶端留下一个圆孔透光,蚕就会根据光线的强弱改变自己吐丝的轨迹,使作品厚薄均匀。当然这需要无比精确的“计算”。但今后用于建筑楼房时,如何处理自然光的问题正是Neri正在研究的内容。
尽管这项充满复杂科学的技术并不被太多人看好,但最终的结果真的很漂亮,看似一个脆弱的外表所带来的直观感受远远超过科学实验。或许真的有一天,我们会住在“蚕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