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故事照亮未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故事照亮未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觉得,身为90后,我与这个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群体有些脱节。当大人们都在为我的生活着急、同学们都在为自己的明天苦闷时,我却总喜欢沉浸于一些过去的大事小情中,难以自拔。

还记得有首歌谣唱道:“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我曾多么向往那样的生活,多么羡慕那群坐在高高的谷堆旁听故事的孩子们呀!可惜生不逢时,那歌谣所唱的情景早已成为过去。走出家门,抬头看见的是被奇形怪状的建筑割裂的天空,放眼是充斥着各种“现代怪物”的城市。云朵、月亮看不见,谷堆更无处可觅。

幸好,在这被各种“现代化”充斥着的世界里,尚有那么些老人是经历过那“白云、月亮、谷堆”的时代的。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故事才没有失传。所以每当老人们坐在那孤立于建筑之间的古树下谈论往事时,我便会于匆忙的人群当中驻足聆听,聆听那过去的事,想象那过去的云朵、月亮和谷堆。

当然,那样的偶遇是少之又少的。还好,印刷术的发明让我们的文明不再难以保留。当许多人都津津乐道于快餐文化时,还是有人愿意拭去历史的尘埃,在那如烟往事中撷取难以忘怀的部分,以文字的形式寄以深情将其保留。但是在许多这类作品当中,往往由于作者情到深处已至难以释怀,许多篇章在作者述来已是简了又简,而读者读来却不免有“连篇累牍”之倦。

然而,同为记述陈年往事的作品,由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女士整理的《上学记》却完全摆脱了那样的诟病,在众多的回忆类书籍中独树一格。

它简约,往往一个故事仅以数百字便讲述得生动活泼且眉目齐全,如在讲述逃警报时,三言两语便将处于生命存亡时的人之百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朴实,通篇看不到任何华丽的修饰,哪怕是讲到在得知抗战胜利后几位友人聚会的情景,说到朋友们无以表达的激动心情时,作者也只用“犯了神经病,大哭大笑,又吵又闹”来形容。它真实,作者之观点从不受外界评论左右,如讲到对吴晗、冯友兰等人的看法时,作者依然坚持自我。

也就是这样一本简约、朴实、真实的书,让我深深感动。起初我只是以看故事的心态,花了几个午后的闲暇时间便将其读毕。然而书已放下数日,内心却久久难以释怀。往往在做其他事时,不经意间就又回到了老先生所讲述的往事中去了。于是我终于忍不住又一次捧起那本土黄色封面的书,再次品读起来。

包括前言与后记,整本书不到三百页,不及二十万言,讲述的也不过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总共三十年不到的事。但正是这在时间跨度上不及三十年的中国,是怎样的风起云涌、巨变不断啊!废古文兴白话,民主初立又废止,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外敌入侵、国将不国,抗日胜利又演内斗……当这一切动荡都落在普通人何兆武身上时,又将是怎样的景况?小学时是背三民主义的少年兵,半懂不懂地看着那些大孩子们游行,看着军阀抓人,亲历许多后来被印入历史教科书的著名事件;中学时因事从北京到长沙念了一年书,深感南北教育差异之大,重返北京后又开始念西方教科书,重新接受“先进的西方教育”;而大学时,由于外敌入侵,东北沦陷,大批高校南迁,成绩优异的青年何兆武也跟着南迁。

人的记忆总是有选择性的。人往往对于美好的事物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在许多年后也总愿意再次提起。在那不及三十年的历史中,何兆武先生尤其偏爱在西南联大的七年。他说:“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最值得怀念的就是在西南联大做学生的那七年了,那是我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于是三百页不到的书便被联大七年占去了大半。而我之所以对《上学记》难以释怀,也正是被那短短的联大七年的故事给打动。

那是多么自由的学习生活啊——没有任何组织纪律,没有点名,没有排队唱歌,不用呼口号,早起晚睡没人管,不上课没有人管,完全自由转系,自由讨论,喜欢听的课就听,不喜欢的就不听,当面提出质疑无所谓,甚至骂骂不喜欢的老师也无所谓。老师们授课也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可以一堂课讲几千年的历史,也可以一年讲不完一个时代,从来不照本宣科,照着教材来念。胡适、钱钟书、陈寅恪、钱穆、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这些当时的授课老师是现在听来多么如雷贯耳的大师、名人啊!这样的环境,怎么不让我向往!

然而,在向往那环境的同时,更打动我的却是那帮为了知识孜孜不倦、努力拼搏的青年。

由于战乱,交通阻断。众多有志青年不远万里跋山涉水,从北京赶往天津坐船到上海,再坐船到香港,由香港换船到海防,然后换火车到越南、到河口,最后从河口坐火车到昆明。全程快则数月,慢则三年,一路风尘只为能够习得真知识。在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谈;有时为了一个问题,持不同看法者争得面红耳赤。尽管有些课不属于自己专业,但由于老师以外语授课,为了提高外语水平以直接阅读外文书籍而不受翻译欠缺之干扰的学生,仍然硬着头皮听着老师的一词一句。他们心无旁骛,只期能多学点儿东西。这样的精神,怎么不让我感动!

每每在向往那学风浓厚的校园而慨叹生不逢时之际,我却不由得思考,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何兆武老先生在年近九十的高龄还要口述出这样的故事供后人享之,难道就只是为了让我们在空虚的生活当中向往一下吗?

老先生在书中最着重强调的便是自由与幸福——自由乃思想之自由,而幸福,则是精神之幸福。当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成为学生思想之束缚,如今的国内高等院校已经越来越难以教出贤德之材,老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西南联大的那些自由的制度、自由的老师、自由的同学以及自由的学术思想。当我们的社会已经越来越趋于功利化、世俗化,上学也仅仅被作为一条通往财富与官爵的道路之时,老先生告诉我们曾经有一批一贫如洗的青年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以习得新的知识为最大的幸福。

想到了这一层,自然明白老先生口述的目的绝不只是为讲一个故事。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老先生深知从历史中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以作后世之师,而他的人生故事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也可以照亮我们未来的路程。我想,老先生是希望我们能够停止忙碌的脚步,思考一下为什么八年联大培养出了那么多的大师,为何从那八年的教育中走出来的大师的分量反而重过今天充斥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所谓教授与专家呢?

我想我们是该暂停一下我们匆忙的脚步,暂时打住那繁忙却空虚的生活了。尽管如今我们的头顶很难看到明亮的月亮与干净的云朵,我们的身旁也再无谷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捧起这本朴素的《上学记》,听老先生讲那过去的事,在老先生的故事中慢慢反思,并得到一点儿启发。我想,这样老先生口述故事的初衷便得以实现,我们的未来便得以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