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安意如:追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意如:追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安意如说,自己爱去第三极书局喝茶,如果你有心寻觅,或许在某一天和她不期而遇。你会感到惊奇:在这样一个喧嚣的城市里,还有如许一个80后女子,葆有一份罕见的古典情怀。近日《小康》记者与她邂逅。

《小康》:你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是怎样产生的,有家学渊缘还是受到谁的影响?

安意如:从出道起就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不是那种自幼才情毕露的人,也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从小在我外公的影响下接触古典文学。陆放翁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与诗词之间有着这样的契机。那些对诗词的熟悉和喜爱是建立在自幼开始的阅读上的。日积月累之后的无心之得,不是奔着诗词去的。更多的是读了一些人文历史的杂记,从字里行间发现与诗词相关,甚至是那背后的东西,这才是我的兴致所在。

《小康》:你最喜欢的诗人、词人是谁?为什么?

安意如:人的价值走向以世俗通行的标准为中轴,常常有两个走向,一个是外放型,一个是内省型。忧患意识太重的人,像杜甫,固然值得敬重,精神道德上的重重标准却也禁锢了他们本性的发挥。我喜欢正直,坦率,机敏,豁达的男人,以这个标准去看我会更偏爱李白,苏轼这样的人。他们两个人身上有中国文人的最明显特质,也有最桀骜不群的一面。

《小康》:在你的书出版之前,市面上有很多讲古典诗词的著作,作者包括叶嘉莹等学院派教授。你认为自己的品读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安意如: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我们都是在谈诗论词,谈人所共通的感受与理解,如果一定要说不同的地方,那是在品读的角度上,我会更随意,更浅近,当然这和我的年龄与知识面有关。我也非常希望能够成为叶嘉莹先生那样博学的人,叶嘉莹先生的老师顾随先生的诗词讲记是我常读的,包括蔡义江先生点评红楼诗词的著作,也会给我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引导。

《小康》:很多读者喜欢你灵性而富有美感的文字,但感觉不够大气,古典诗词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它渗透了你的日常生活吗?

安意如:古典诗词对我来说是跨越时空的机器,桥梁。我能更好的理解那些已经远去的时光,看见历史的痕迹。这样的话,我能更理解事物背后隐藏的规律,如佛家所说的“无常”。这“无常”的规律到底是什么,要靠我们自己不断的从过去事,现在事,将来事当中去参悟。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会尽量的忘记古典诗词,它的形式和规律对我都已经不具意义。我要追寻的是隐藏在文字后的道。当我在生活中突然想起一句诗或一句古代的箴言,我常常会额外的心有所感。这是忘记之后再想起的好处。

不够大气不能算是负面的,就好比段誉长于轻功,常常用来逃命。可不能说他的武功就不怎么样。

《小康》:一说到唐诗宋词,大家都知道是好东西,但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加大,现代人已经很难去仔细品味了。昆德拉在其作品《慢》中,对于“快”和“慢”有过精采的描述。快已经让我们疏远了这样一种古典情怀,而你的品读无疑又唤醒了它。那么,古典诗词在今天有着怎样的功用?

安意如:《圣经・约伯记》中说到:万事满有困乏,人不能不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或许这就是时间的可敬之处。它快得不许人从头再来。却又许了人不断回头重省的机会,所以在几千年中文化不断的回归,创新。

《小康》:尽管在唐诗宋词中可以寄托我们的现代情感,但与现实生活相对照,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安意如:人不用刻意去做什么。当你需要什么,就会出现什么。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安意如,原名张莉,女,1984年6月出生于安徽宣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自由写作者。创作诗词评赏“漫漫古典情”系列,2006年8月至10月由天津教育出版社推出《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和《思无邪》。先天脑瘫,身残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