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孝堂山地面屋觅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孝堂山地面屋觅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孝堂山是一座低矮的山丘,高不过200米,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但是它是一座很有名的小山。它之所以有名,倒不是因为有仙,而是因为山上有一处蜚声国际的汉代墓石祠。

孝堂山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铺村南,古称巫山(讹为无儿山)。据《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即指此山。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这“孝子堂”就是山顶上的汉代墓石祠,巫山便更名孝堂山。而山下的孝里铺,原是一个地势低洼的小山村,也因孝堂山上有6汉代墓石祠而名扬天下,现在已发展成为拥有5.4万人的镇政府驻地。

这几年,每逢农历正月十六,乘车前往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参加该镇举办的“孝文化”旅游节,行驶约50分钟便到达与平阴县交界处的孝里镇驻地――孝里铺。这里已是人群熙攘,商贩云集,数十幅弘扬“孝道文化”内容的大幅红布标语布满孝堂山下。商贩的叫卖声、戏台的锣鼓声、妇女与孩子们的嘻笑声不绝于耳,一派热闹景象。

一台讲述“孝道”的山东梆子“郭巨传奇”在孝里镇举行首演式,吸引了众多村民观看。该剧是由济南市山东梆子剧团根据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奉母”故事改编而成。据当地人说,这个故事不但发生在这里,而孝堂山山顶的汉代墓石祠就是郭巨墓前修建的祭堂,当地人对郭巨的品行大加褒扬。

在孝堂山下观看“郭巨传奇”,再登孝堂山,目睹国宝级的“汉代墓石祠”。坐落在孝堂山山顶的汉代墓石祠,被一座近年来新建的大房子锁封着,房屋大门上方有一牌匾,书写着“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房后便是汉代孝子郭巨的陵墓,整个墓地占地约0.6公顷,四周砌有院墙,柏树、亭阁、碑林、牌坊矗立其间,形成一个精致的院落。

一座汉代石祠展现眼前,这石头房子,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面房屋。

在中国汉代,贵族和官僚的陵墓前,通常都会修筑一座用于祭祀的墓前建筑――墓石祠。该墓石祠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其顶高2.63米,室内东西宽3.8米,南北进深2.13米,东西两面山墙上端为三角形,三面墙体、梁柱、房顶等整体结构均由石块砌成。石祠的房顶是单檐悬山顶式,两面坡房顶的石板厚约10厘米,刻出脊背、瓦陇、椽头、连檐等形状:石祠正面置三根八棱形石柱,高86厘米,上下端刻成斗形,正中石柱与后墙之间架有三角形石梁,把石祠间隔成两间;石祠西山墙外壁,整面刻有一篇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年)《陇东王感孝颂》碑文,“陇东王”是当时任齐州刺史的胡长仁,碑文称:孝堂山石祠,是汉代孝子郭巨墓前的祭堂。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孝堂山汉石祠虽然是一座很小的石质建筑,但是,其墙壁、梁、柱、枋、斗、屋顶俱全,是研究汉代建筑,乃至中国房屋建筑史难得的珍贵实物。石祠墙壁由厚约20厘米的石块砌成,石祠内三面墙壁和三角石梁上,还满刻着精美的汉代图画。

汉代壁画,多集中于山东、河南、四川等地。汉代山东是盐铁业发达的富庶地区,豪门富室聚居之地,因而汉画尤以山东最为著名。

在保护汉代石祠的房屋内,东西两面墙壁上挂满了孝堂山石祠的壁画拓片,栩栩如生的壁画内容极为丰富,场面宏大,既有车骑巡行、参拜、受礼、狩猎、战争、百戏、庖厨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题材,又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日月星辰、奇鸟怪兽等,犹如一幅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汉代社会生活画卷。

据考证,孝堂山汉石祠建于公元1世纪的东汉初年。这种年代久远的汉代古墓石祠,保存下来的多己倾圮,保存完整、受到很好保护的只有孝堂山汉石祠一处,也是中国现存地面房屋建筑中年代最早的一座。早在1961年,就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孝堂山汉代墓石祠已对外开放,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不少海内外考古、建筑、美术界专家、学者及旅游者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