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最后10年,中国车企如何突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最后10年,中国车企如何突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汽车纵横》:韩国的汽车产业模式中国是否可以复制?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韩国发展汽车时经历了金融危机,获得了发展机遇,我国的汽车工业比韩国发展的更早,可最后反而没有抓住机遇,也没有发展起来,为什么?

徐长明:我觉得韩国汽车的产业模式中国完全照搬是不行的。从经济学来讲,中国的经济发展规律没有什么自己的特色,基本上是在走别人走过的路——从轻化工业阶段到重化工业阶段。韩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不能照搬。韩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初期对外是封闭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中国刚开始也设置了很高的关税,进入WTO之后,进行了三年的非关税壁垒。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包括投资也在开放。

中国对外是开放的,对内却有一定程度的封闭,如中国的民营企业进入汽车领域的门槛很高,韩国和日本恰好相反。他们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市场均衡化,在各个国家都能很好的发展。而我国的自主品牌只能在国内和一些新兴市场发展,发达国家市场根本进不去。国内的企业,包括合资公司,市场也不均衡,如日系车在广东地区畅销,美系车在上海较为抢手,韩系车在北方和地级市比较强势,因此,汽车经销商在地域上的选择较为分散。

虽然有若干个因素导致韩国汽车成功,但品质要占据第一位。因为只有过硬的品质、较好的产品,才具有全球竞争力。韩国在这方面的做法给予我们非常大的启发,反思国内的自主品牌企业,质量的可靠性仍需提升,尤其是零部件等方面,跟外资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国的自主品牌要翻身、形成国内竞争力,必须考虑品质的提升问题,把它当成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韩国有很多可借鉴的东西,包括韩国的企业文化——不怕迎接挑战;还有韩国政府对企业的政策,原来大家都以为韩国的产业政策对汽车产业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韩国汽车产业研究院从最中立的角度认为产业政策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政府只做了引导、竞争格局的构造。而中国的产业政策是进行扶持和约束,直接作用于一个生产厂商。我认为,未来中国的产业政策也应该学习韩国,政府应为企业构造一个较好的竞争环境,尤其是对民营汽车制造商,应该让他们有发展的空间。

另外,韩国政府对零部件产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大,而我国的政策更多作用于整车企业,对零部件的关注相对较少。1984年~1985年,零部件刚起步时还比较关注,随后越来越弱。韩国的一些做法、想法、理念都值得我们去反思。

《汽车纵横》:韩国汽车很早以前给人的印象是价格便宜、质量下乘,后来他们才渐渐提高质量,直至2009年劳恩斯被评为美国年度车型。而中国车企对提升质量的口号喊了很长时间,为什么收不到较好的效果?

徐长明: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汽车在中国的口碑非常不好。于是他们花了10年的时间(1993年~2003年)一直聚焦于提升品质,收效很好。韩国的车企都是民营企业,所有的决策都由最高领导层决定。而中国的企业涉及到体制问题和非体制问题。单就体制问题来讲,比如国有企业,政府只追求两个目标:GDP的增长率与税收。汽车厂家对当地GDP的增长率及税收的贡献多少,主要与数量、产值挂钩。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希望整车企业有较快的增长率,但在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没做好的情况下盲目追求效率,品质就会出现问题。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有的民营企业没有做起来可能是因为时间上的差距,但他们只要去做,国内市场还有10多年的快速增长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现在长城做的非常好,它已经有品牌溢价能力。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有企业做出来,谁做出来谁就胜出,同时自主品牌最大的关注点一定要提升品质,像现代一样。

《汽车纵横》:因为国内市场竞争压力过大,出口是不是一条比较好的出路?

徐长明: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出口在一定状态下会起到帮助作用。但全世界很少有一家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力不行的情况下,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要想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首先必须在国内站稳脚跟,而且越是能够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胜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越好。假如中国的某个企业能够将合资公司打败,它在国际市场上肯定能够胜出。所以我认为核心还是在国内市场。近两年长城汽车发展的较好,其核心点是将国外市场转移到国内,国内销售大于出口。

《汽车纵横》:如今很多企业因为市场竞争激烈,认为不如先占领市场,再发展品质,您认为这样的想法是否妥当?

徐长明:在企业起步的时候我不赞同这么做。发展企业需要从零开始,一步一步来。企业的发展有五步——小、稳、强、大、久。小是起步;稳是要稳住客户;强要做到差异化;第四是做大,靠规模要成本优势、要竞争力;第五为久,做品牌。所有的企业都得沿着这五步走,如果企业从小一下跨越了稳和强,直接到大,最后不得不反过来,连续几个翻番。有的企业甚至还没到大就做品牌。形成一个品牌至少需要30~50年的时间,需要战胜过无数危机、无数挫折,形成一定的企业文化,这期间需要一个渐进过程,要一步一步走。

《汽车纵横》:国内也有做的比较好的企业,但在最为核心的整合能力上,没有企业给予指导,即使是方案供应商也不会提供具体的方案,这时自主品牌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去迈上新的台阶?

徐长明:没有捷径,要一个一个抓,一步一步做扎实,最终的产品质量是由一系列的工作质量合成的,就连最基础的员工素质也要考虑,并且这是个大的方向。中国有大量的农民工在生产线上当工人,每到春节就辞职回家,来年再找工作,工人对工作不满意时就会减少工作量,以致产品质量下降,技术很难上去;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为日本企业的起步阶段带来了很多好处,员工很忠诚于企业。

《汽车纵横》:您认为现在中国的产业政策能够给自主品牌一定的发展机会吗?随着中西部市场、三线市场的崛起,自主品牌应该怎样有效的进入这些市场?

徐长明:我觉得政府和企业都有可以作为的地方。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市场环境不可能改变,对外开放的政策不可能回收,但在网络建设与渠道建设上可以做一些更改。改革开放30年培养了良好的生产制造关系,但是市场能力却不行,原因是渠道没有搭建好,比如我们的零部件销售渠道。零部件企业的市场能力需要多加培养,包括怎样将二三线市场吃透,更深入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举个区域化差异的例子,在北京修车需要1000元,其中600元为人工费,400元是零部件费用,但在昆明可以将零部件成本做到800元,工时为200元。

因此,自主品牌企业应该在主要市场探索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像上海通用五菱的营销可以做到农村,每个村都有站点、每个县都有销售网络。而政府的工作应是为企业构造一个比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个非常关键。另外,对零部件企业给予支持。

《汽车纵横》:新能源汽车能不能在这一点上吸取一些教训?

徐长明:大家经常认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跟国外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光指望新能源汽车进行弯道超车还是很困难的,因为新能源汽车只是换了一个动力系统,原来的东西都还在,要想超过别人的技术,需要重新设计,更换供应商体系,所以我觉得寄希望通过新能源汽车来超越国外有些难度。其次,新能源汽车涉及更大的问题还是能源问题,由于我们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太高,新能源汽车对节油有很大帮助,贡献也比较大。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毕竟是一个新的变化,任何一个变化都会给竞争者带来机遇,尤其是自主品牌企业,但是指望大量的自主品牌企业通过新能源汽车发展胜出的可能性却比较小。

《汽车纵横》:在与合资企业合作时,韩国早期也是采用SKD、CKD等模式,之后他们学到了技术,进行快速消化、吸收,真正为自己所用,日本也是如此,后来赶超美国。中国早期跟他们很像,但是为什么最后没有成功?

徐长明:日本与韩国都是从外资企业中将技术引进来发展,后发的国家、后发的企业只能这么做,实际上这也是后发的优势,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把技术学过来。但是中国跟日本不一样,特别是韩国,韩国做合资的时候不用外方的商标直接制造出自己的品牌,如现代、起亚;中国做合资时用的全是国外品牌,合资公司每年会做大量的广告,但广告的效益都是外方品牌的增值,在这个体系下外方越来越强。日本、韩国跟中国一开始走的路就不一样。

《汽车纵横》:其他国家的汽车已经发展很长时间,作为后发的中国,直接去买别人的企业与技术是不是一条比较好的路径?

徐长明:这是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实现追赶很好的路径之一,应该鼓励与支持。国外有很多小公司技术很好、管理不错、员工素质也很高,但是市场太小,成本过高;而中国市场规模较大、效益好,把他们兼并之后能学到技术、管理上的经验、同时引进人才,这是很好的路径,应该大力支持,但是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会成功。对一个国家来讲,100个人去收购,97个失败了,3个人成功就可以了,这3家企业会使国家在这个产业里站稳脚根。

《汽车纵横》:韩国是从微型车一步步做起的,您认为中国自主品牌是否应该停止规模上的扩张,转而从微型车一步步开始,再进入高端市场?

徐长明:这方面政府应该鼓励企业用各种方式去探索,提供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无论是买国外的企业,还是产品、技术,要用不同的路径去探索。中国市场还有10年快速发展期,如果等到市场快速期结束之后再做就比较难。现在大家都处于增长阶段,竞争压力小,在这10年之内应积极的做好工作。

《汽车纵横》:为什么说是10年快速增长期?10年时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徐长明:这是我们做市场发展规律研究出来的。每个国家的汽车市场发展都有两个快速增长期:第一个大概是5年左右,年均速度在30%;第二个是10年左右,年均增长率在20%。中国从2009年开始进入第二个快速期,预计时间为15年左右。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梯度,决定了汽车普及也有梯度。居民的收入差距决定了各个阶层需要相隔几年才能买上车。因此,从现在算起,中国市场10%的增速可能还有1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如果汽车工业出不来国际一流的品牌,将来想再快速增长都很难。后发国家中,韩国做的非常好,但像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一直停留在某一阶段上不去,就是因为没有国际知名的品牌。只有拥有了知名的自主品牌,企业才能赚到增加值,而且必须是靠价钱增加上去的。

《汽车纵横》:这10年的快速期能否理解为是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一个窗口期?在这期间企业必须要有紧迫感?

徐长明:可以这样理解。过了这个窗口就比较困难,增速在1%、2%时,想追就得与别人争抢,但他一定会反击你。至于紧迫感,企业必须要有。同时,政府与各机构要尽快构造更加公平竞争的环境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因为汽车是个竞争性行业,民营企业最后在机制上一定会胜于国有企业。

《汽车纵横》:中国现在已有“四大四小”的体制格局,您认为还需要再改变吗?这样的格局对民营企业非常不利,民营企业是否可以突破?

徐长明:现在“四大四小”已经形成,不可能去限制他们的发展,只能增量调整,民营企业发展的快一点、数量多一点,国有企业不再增加新的企业,其发展顺其自然。

《汽车纵横》:现在企业为了争抢第四的位置,不断地兼并重组,但不一定是在提升质量或是增加数量,比如北汽,兼并后也在生产同样的产品,从大格局上来说这样的做法健康吗?

徐长明:这与国家的考评机制相关。企业做大之后不论其是否赚钱,但影响力必定会扩散出去。考评机制多限定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相对宽松一点,能够按照市场化规则自由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