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心引力》:一部有故事的电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心引力》:一部有故事的电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地心引力》自上映后好评不断,伴随而来的是对其故事通俗、剧情简单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影片只是一部“太空公路片”。本文从比较的视角入手,揭示《地心引力》事实上是一部有故事电影

关键词:地心引力;阿方索・卡隆;太空电影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97-02

"I was stunned, absolutely floored. I think it’s the best space photography ever done, I think it’s the best space film ever done, and it’s the movie I’ve been hungry to see for an awful long time."

--James Cameron on GRAVITY

“我惊呆了,被击倒了。我觉得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太空题材的影片,亦是我长期以来所渴望看到的荧幕佳作。”

―― 詹姆斯・卡梅隆评《地心引力》

早在《地心引力》上映前,压倒性的好评就纷至沓来、不绝于耳,完全盖过了影评人对其技术和故事上的讨论――詹姆斯・卡梅隆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毫不吝惜的背书、IMDB被刷至高达8.7的评分、向来严苛的metacritic也罕见地给出96分,《好莱坞报道者》夸张的大标题似乎已经非理性:“《地心引力》彻底把科幻电影掀翻”――这种一边倒的口碑迅速取代了所有可能的卖座因素,跃升为影片的最大噱头,引来了无数科幻忠粉、IMAX技术迷们的追捧,各大影院的首映票价也刷新了本年度纪录――《地心引力》毫无疑问地被捧上了“年度第一神作”的宝座。另一方面,对影片“神作”地位的质疑占据了大量版面,几乎都是针对影片“没故事、没情节”,炮轰影片的剧情“过于简单通俗”,某网络大V还戏谑地说,《地心引力》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电影类型――太空公路片。那么《地心引力》又是一部剧情烂俗、技术至上的好莱坞大片吗?

一、《地心引力》:极简主义的故事

《地心引力》只是一个极简主义的故事,简单到只有两个主要角色。故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两个宇航员如何从太空逃生”。为了“活下去”这个人类最基本的愿望,两位主角要挺过一次又一次的碎片袭击,想尽办法解决缺氧、无能源等各种困难。人物极少、空间封闭,《地心引力》与同为高概念影片的《2001太空漂流》以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比较就在所难免。

《地心引力》的多个镜头都让人轻松联想到《2001太空漫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将《2001太空漫游》无限简化,就生成了导演卡隆的基本故事创意:一位女宇航员在丧失所有希望后,从无比孤独的境地中逃生。虽然是人人都能用一句话概括的好莱坞剧情,却蕴含着重生的宏大隐喻和思想内核。显然,《地心引力》仍不可能对《2001太空漫游》望其项背,但这个看似简单却不空洞的故事,足以使影片区别于其它烂俗的好莱坞叙事。“极简”并非“烂”,恰恰相反,在Sandra Bullock殿堂级的演绎下,在摄影、特技、配乐等各项技术极致完美的配合下,这个极简的逃生故事将绝地重生的激烈情感无限放大,使观众的情感在不到90分钟的时间内全方位、多感官的释放出来,达到了超越视听、近乎完美的情感体验,显示了化繁为简的魔力。

而说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虽然海上漂流的情节同样令人感到孤独,但早在二百多年前,人类就已征服大海,确定了海是有边界的存在,因此在人的意念中,无论在海上漂泊多久,终究是有尽头的。但当我们置身太空这个黑洞般无边的存在时,才突然感到精神的毫无着落,整个灵魂被突如其来的绝望吞噬,心理防线遭到摧毁,而漂流在海上的虚空感远不及此。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初衷即是如此,他只想设计一个封闭又单一的环境,只有两个角色,使两个角色在受到死亡的威胁时,克服外界的障碍并突破内心的枷锁活下去。因此,影片中的宇宙事实上暗喻了某种宗教般的情境,人在这里只剩下“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基本问题可以思考,它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的荒诞及意义的重构。

似乎可以这样说,《地心引力》并非一个传统的好莱坞故事,而是一个“新”型故事。从传统叙事层面上看,正是由于观众已经习惯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方式,《地心引力》极简的处理才会稍显单薄。经典教材《故事》认为完整的情节设置要包括这些基本节点:激励事件、危机、高潮、结局等。好莱坞的编剧们早已对这些了然于胸,编剧们将场幕设计硬生生的塞进框框里,感情在影片的最后突然迸发,显得匠气十足。要把所有情节填进框里、又要充沛地填满实属不易,而《地心引力》的高明之处正是将每个节点无限抽象化,毫无修饰,显得直白又直接:航天飞机遭到卫星碎片袭击,对宇航员的生命造成威胁是激励事件;中间伴随着找到空间站、男主角放弃了逃生的机会、空间站着火、女主角试图绝氧自杀等小危机和小高潮;直到找到天宫一号,成功的操作神舟飞船的返回程序是大高潮;结局则是成功返回地球。对几个节点的抽象化使“求生”、“自救”“封闭”“无助”几个传统元素,一瞬间被前所未有的按比例放大,只不过在时间上拉伸到一部电影的长度,在空间上力图使全片情感饱满。

似乎从未有一部影片让你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坐在偌大的IMAX厅中看完整部影片后时,你没有看到蝙蝠侠骑着多功能战车呼啸而过,也不会经历杰克和萝丝的生死爱恋,没有与机甲与巨兽海上作战的热血场面,更不会有神奇的潘多拉星球上蓝色的外星人,你在一片寂静中为之感动,心甘情愿的看到最后一秒钟。这一次,3D不再披上技术奇观的外衣,IMAX不再用来表现战斗场面,却被用来展现最静谧的所在――太空的辽阔无边,以及包裹在一片黑暗寂静中的人的情感,无论是恐惧、绝望、悲伤、沮丧都被成比例的放到无穷大,那淹没一切的力量几乎将观众吞噬。在战斗场面中的热血在这里却化为对生命的感触:在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宇宙中,人类从未有过地感到自己的渺小。

正如《好莱坞报道者》所写到的那样,“《地心引力》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它充满着张力和令人惊喜的桥段,阿方索・卡隆打造了一部最具现实感和美丽的太空电影。没有外星人,星际空间的大战,也没有反乌托邦情节的设置,只有一个男人和女人在最不利的环境下,应对所面临的问题,但这却构成了十分紧凑的90分钟。”

二、当我们谈论故事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如果我们对许多以哲理著称的诗歌做点分折,就常常会发现,其内容不外是讲人的道德或者是命运无常之类的老生常谈。象勃朗宁那些维多利亚诗人们的作品中玄妙的句子,曾经给许多读者以启示,但今天看来,不过是原始真理的袖珍版而已。”――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地心引力》在威尼斯影展将自己标榜为“新概念”电影,在对CGI电脑特效和3D技术的运用上,本片确实新锐又大胆,完全突破了以往的任何主打技术牌的电影,更将《阿凡达》创造的3D奇观彻底翻了过去。因此,有人认为《地心引力》是“技术至上”所以“没有剧情”。但我们是不是固执于技术与艺术、形式与内容二分的陈词滥调,却忘了我们在看电影时,对故事到底抱有怎样的渴求?事实上,我们要的无非是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震颤,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技术还是故事、形式还是内容,只要做到艺术上的极致都可以满足。对《地心引力》来说,宇宙既是展现技术的空壳子,又是当代人的生存镜像,是整个故事的灵魂,形式既是内容,技术至上的讨论只是可有可无的隔靴搔痒。如果非要将技术与故事置于两极,抱着“技术做的精必然没内涵”的逻辑去看《地心引力》,实在是有失公允。

传统艺术评论一直提醒我们,任何艺术作品都有中心思想,这或许使我们倾向于关注内容而忽略形式,太过于关注一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尤其是当一个作品具有多义性、富于解释空间时,我们更会挖掘它的“思想性”,热衷于讨论它究竟有怎样的“内涵”。“思想性”是一部艺术作品最为强大的核心,是必需的却不是必须外露的,任何强大的力量都是无声的,任何艺术作品的思想也潜藏在静默之处。当许多人热衷谈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高超的故事技巧、深刻的宗教隐喻时,我们却清醒的知道,故事技巧和宗教隐喻仍然属于故事表层,真正深层的是李安包容隐忍、万物归一的东方智慧。

当我们在谈论《地心引力》的故事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正如阿方索・卡隆本人在提及拍摄初衷时说,他也曾有过如影片中被碎片击中般的遭遇,“它们就像绕着地球那样绕着我,隔上一段时间就会给我一次撞击。”拍摄太空主题电影,并非仅仅完成幼时做宇航员的梦想,更是投射自己毕生的感悟,这些体验也是一种“原型”――它们深深地存在于人类的基因之中,挑起了在孤独绝望中人类共有的痛感,静默、平淡地传递着撼动人心的情绪。直到这一刻,我们才突然明白阿方索说过的一句话:“太空,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