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获奖的为什么是王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获奖的为什么是王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略觉这个奖来的还是稍快了点,一直觉得国内这些一线明星建筑师的作品成色,距离普奖历届得主的平均水准或还小有距离。个人认为,之所以评委会不吝将此大奖颁予中国建筑师,部分归因于中国这些年“式”的城市建设和海量工程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影响和冲击。另一方面,王澍所强调的从中国传统书画和历史上工匠的建造传统中找寻源泉的设计手法,更符合国际评委的趣味,这也大概是普利兹克建筑奖体现的“政治正确” 吧。

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的就是世界的。这是中国的视点,而西方的视点是,当你具有普遍性的时候你才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比如新浪潮的巨匠戈达尔在评价日本导演北野武的时候说,他拍摄的不是日本的电影,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电影。那么普利兹克先生所说的:“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所谓世界性的建筑就是需要具有普遍性的价值。

在评选揭晓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表示:“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当然,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这首先是可喜之事。至少,国内同行不会再把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事看作一个遥不可及的高度了。这奖也不妨看作是国际同行对中国第四代建筑师整体业务能力的一种认可。

特别要提一下的是张永和、马清运这些第四代建筑师群体中的明星人物,他们在个人创作和宣传推广方面都很努力,也具有渐属于自己的较为成熟的语言路数,整体业务水准堪在伯仲之间,可以说各有所长,不会因为一个奖项的颁予而有了建筑创作方向的正误之判,水准高下之异。建筑创作这事,完全可以大千世界,各行其是。赶潮头也罢,扎根本土也罢,商业化也罢,只要合乎自己的趣好能力。

对于王澍的具体作品,个人觉得就完成度来讲,中国美院一期、宁波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让人有去实地一观的欲望。目下他落成东西的成色是否达到或接近他言说的体现国画、书法神韵的境界?还不得知晓而尚未达到的是,整体看仍处在体量的加减法等的西化处理加一些传统施工建造的表皮化细节――这个路数或许更接近地域主义。但王老师对材料选用倒是很有特点,富于变化,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只是总体上看,其表达还相当程度地局限于一种流于形式的姿态。

当然,如王澍本人所陈,“我们的设计课从书法开始,并不是简单地输出‘中国文化’ ,而是选择贴近身体和本质的东西。现代文明都很干、很干净,是工业化、装配式的干性施工,而我教的建筑是湿的、脏的。”我认为,王澍的作品,为一个好建筑应有的力度和重量感是不缺乏的,这在现今这个装配式表皮流行泛滥的背景下尤显难得。我不否认任何一种语言路数的形式建造(包括应对布展的临时构筑)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我相信,有一些品质,如建筑的 “重量感” 以及最近一篇就王澍与卒姆托(Peter Zumthor)作品细节处理比较为题的文章中所谈到的 “咬合”,那种在可见与不可见建造细节的逻辑清晰可读,都应是好建筑,可以超越时间局限的重要品质。

如果说马清运的建筑实践代表了后一种先锋的姿态,在和中国的城市和政治现实合作的过程中获得西方当代建筑所不具有的超大能量,那么王澍则始终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以一种文人式的不合作姿态和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甚至和建筑学的学科本身保持着距离。

(作者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高级规划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