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金融供应链风险识别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金融供应链风险识别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金融供应链的融资对象为供应链成员企业,本文根据国内外流行的风险分类表对金融供应链涉及的风险重新界定和分类,探究风险识别的具体方法及其应用,并陈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识别体系,最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提出金融供应链风险识别方法。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金融供应链;风险识别

一、风险的分类

关于风险的分类,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金融界依据巴塞尔协议常把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三类。2006年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文件中把风险分为: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国外比较流行的是安达信的风险分类表:一、市场风险;二、信用风险;三、流动性风险;四、作业风险;五、法律风险;六、会计风险;七、资讯风险;八、策略风险。而我们所研究的金融供应链的融资的对象为供应链成员企业,因此包括一些中小企业,所以信用风险将是其最主要的风险来源;其次,解决信用风险所大量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的审核、环节控制和监管工作,必然带来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又称系统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对于出于金融供应链中的商业银行来说,利率风险主要是指在利率出现波动时,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可能面临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

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汇兑风险,是指货币汇率变动而导致经济主体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和金融活动中以外币衡量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和未来的经营活动可产生的现金流量以本币表现得价值发生损失或产生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也是金融供应链中银行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风险类型。鉴于前几年的局部的金融危机,2003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新巴塞尔协议》对信用风险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内部信用风险评价法。对于金融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来说,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风险又称市场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由于市场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不确定,因而造成信用风险,所以在金融供应链融资过程中,一些较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就认为市场风险作为信用风险的一部分来看。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因素所造成财务损失或影响银行声誉、客户和员工的操作事件,具体事件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的损坏,营业中断和信息技术系统瘫痪,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七种类型。而供应链融资中的操作风险涵盖了信用调查、融资审批、出账和授信后管理与操作等业务流程环节上由于操作不规范或操作中的道德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巴曙松认为操作风险可以划分为:执行风险、信息风险等6种。巴塞尔委员会在其2001年的新资本协议修改版中要求,金融机构的实际自身实际状况,可以提出更为详细的操作风险的细分。

主要原因是操作风险较之其他风险存在明显的特点:(1)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同的是,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是内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而且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性损失之间不存在清晰的、可以用数量衡量的关系。(2)在交易量大、业务规模大、结构变化迅速的领域,极易受到操作风险冲击。

(四)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应当遵守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但是它包括但不仅仅限于因监管措施不到位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从狭义上讲,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与授信企业所签署的各类合同、承诺等文件的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从广义上讲,与法律风险相类似或密切相关的风险有外部合规风险和监管风险。

外部合规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违反所在地法律、或行业监管规定和原则,所导致的法律诉讼或监管机构给予的处罚,因此所产生得不利于商业银行实现其商业目的的风险。监管风险是指由于所在地现行的法律或规定的变化,影响商业银行自身正常运营或消弱其竞争能力的风险。虽然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法律风险是属于广义操作风险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这种说法目前还存在争议,又因为金融供应链融资的法律环境和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有较大差别,所以我们单独讨论法律风险。

二、风险识别的方法

(一)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是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普查。主要步骤为: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包括确定调查的起止时间、调查对象、企业所在行业现状(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等)和被调查企业的不同阶层员工对本企业自身状况认识等。一般在实际调查前,会事先设计出所需要表格让被调查企业员工填写。第二阶段,进行现场调查和访问阶段。需要被调查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的配合,调查内容一般以填写表格。现场调查法的优点就是可获得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掌握除财务报表外的资料,还有助于和一线员工建立良好关系。缺点是成本高,时间久,有时会引起员工因疲于应对调查,而对调查人员产生反感。

(二)财务状况分析法

财务状况分析法是商业银行通过对信贷企业的资产负载表、营业报表和补充财务记录等的财务分析来识别申请信贷的企业是否有信贷风险。这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信贷依据,也是金融供应链融资的主要评价指标。通过财务状况可以防范信贷企业破产风险、或是信贷企业目前面临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等。

财务状况分析法用于识别风险的有点事信息准确、客观、清晰、扼要,容易被外部人员接受。缺点是反映不够全面,企业容易在财务报表中作假,不容被发现。仅部分信息既能够被从业多年的专业人士所利用,进而发现风险。而对于金融供应链企业来说,简单的财务评价指标,不能够完全反映出供应链上下游融资企业的状况。因为供应链融资工具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随着供应链融资范围的扩大而相应得扩散。如果供应链的某一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那么其影响会非常迅速地蔓延到整条供应链。因此需要更为全面评价指标。

(三)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建立了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对申请信贷企业进行贷前风险识别。信用等级评价是对目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信誉状况、偿还能力和发展前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他是一个动态的风险管理过程,放贷前对信贷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在放贷过程中,根据客户信用水平的变化,相应调整对信贷企业的信贷政策,把风险因素控制在最小的状态。根据巴塞尔的《新资本协议》,要确定信贷企业的信用评价资产风险权重,从而使风险衡量更客观。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识别体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对申请信贷企业进行贷前风险识别。主要步骤为:1.调查并获得申请信贷企业的财务报表;2.信用等级评价,如信用等级评价过低,则否决申请;3.根据信用等级和申请企业的其他信息,核定授信的金额;4.审批人员或审查部门对申请进行审批;5.签订协议并发放贷款。

由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价过多依赖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又具有静态性、滞后性和容易造假等缺点。银行工作人员很难从中察觉到虚假信息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导致银行不能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发银行坏账增多。伴随着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金融供应链风险识别

(一)将原始数据中的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因为上述各个指标属于不同的数量级,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所以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各指标的属性值统一到归一化处理到[1,1]的区间里。

xij′=2×xijmax xi-min xi-1

由此,得到无量纲的各因素标准比值表。

(二)对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银行信贷风险因素的各个指标进行分析处理,在尽可能保持信息完整的情况下确立较少的输入变量,进而减少预测模型的复杂性。

(三)建立BP神经网络,并对信贷风险进行预测

五、结语

对金融供应链面临的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对金融风险加以认识和辨别。根据金融供应链的指标多的特点,运用改进人工神经网络进行风险识别,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冲,吕静杰,潘启树,刘云焘.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1):2431

[2]王春峰,万海晖,张维.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商业银行资信风险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9):2432

[3]王春峰,万海晖,张维.组合预测在商业银行资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管理工程学报.1999,l(13):58

作者简介:

俞成佳(1984.02-),浙江宁波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在职研究生,现供职于浙江中基控股集团,研究方向: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